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上世纪,毛主席曾三次点将粟裕,如果顺利,会比彭德怀更胜一筹吗?

抗美援朝战争中,彭德怀运筹帷幄,率领志愿军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化劣势为优势。

不仅将被视为“不可战胜”之神话的美国打回三八线外,还把当时不可一世的美国司令逼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毫不夸张地说,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伟大胜利,不仅有效支援朝鲜,挽救邻国危亡,更是让全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看,更是让美国终于听到中国的声音。

彭德怀在战争中起到的重要指挥、部署作用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二者是相互成就的。

但鲜为人知的是,彭德怀却并非一开始毛泽东心目中挂帅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人选。

那么,当时被毛主席三点将的将领是哪一位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当年被毛主席坚定选择的将领是粟裕将军,作为开国将领之一,他的指挥作战能力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可惜,在当时的情况下,粟裕每况愈下的身体情况着实支撑不了指挥抗美援朝战争这样的大战,他本身也不愿因自己耽误战事。

那么,毛主席的三次点将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发生的呢?为什么后来又让彭德怀临危受命呢?

要说毛主席的第一次点将,其实是发生在1950年的七月上旬。

针对朝鲜战事,中央特意召开会议讨论作战安排。

当时中共中央曾反复研究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统帅人选,首选将领毫无疑问是粟裕将军,毕竟他多次指挥华东战场重大战役,具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丰富经验。

于是,在会议上,中央做出了由粟裕担任东北边防军,即后来赴朝鲜的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兼政委,而这份会议决定也在之后由周恩来总理呈给毛主席批示。

原则上是由毛主席批复同意的,毛主席是明确清楚这一决定并赞成的,因而这便是毛主席对粟裕将军的第一次点将。

由于那时粟裕将军还担任着解放台湾的作战任务,为了强调对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视,毛主席便让时任华东军区司令的陈毅向粟裕传达这个点将决定。

这便是第二次点将。

粟裕将军能体会到毛主席对自己着实寄予厚望,但他也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受视力障碍影响,他深深担忧自己会因无法环视的问题而耽误军情。

于是他主动向毛主席写信请辞,表示自己的身体健康不足以担起大任。

很快,粟裕将军又收到了毛主席的回信,信上再次肯定了由他担任战争将领,毛主席的点将之心空前坚定,这竟已是对他的第三次点将。

至此,粟裕也就不再推辞,担下了这份差事。

一旦决定要做什么,粟裕将军便会将全身心精力都倾注其中,他开始专心收集朝鲜战场的相关资料与动向,将了解美军规模情况视为重中之重,特别是美国空军,更是他的重点关注对象。

为了此次战役,粟裕将军其实做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准备工作,这也是他的处事原则和态度。

然而遗憾的是,这一决定却未能改善粟裕的身体状况,当时他的身体越来越差,早年战场上受过的伤让他在晚年频频头痛,最后不得不到青岛进行休养。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还是要坚持选择粟裕呢?

2、

彭德怀勇挑抗美援朝重担,为何出征的不是被毛主席三次点将的粟裕呢?

对于粟裕将军在青岛修养身体,毛主席也是了然于心的,那为什么后来是由彭德怀老总带兵出战呢?

这很大程度是受到战争的不可控因素所致,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抗美援朝战争也是一场不得不打之战。

朝鲜战争表面上是与美国打,实际上是与苏联、美国两个大国打,而中国出兵看起来是帮助朝鲜,实际上中国的独立战争,中国只有摆脱美国、苏联的控制,才能真正立国。

实际上,中国只有打赢了美国,才能让苏联军队撤出旅顺、交回中国东北。

反之,中国如果不打或打败了,那么在朝鲜被美国占领的情况下,当时基本没有海军的中国需要苏联海军保护旅顺,苏联军队还可以赖在东北不走。

而中国还将在战败的阴影下成为地位低于美国、苏联的二流国家,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必须仰苏联鼻息。

这种结局显然不是每个中国人所希望的。

所以这场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而言其实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中国显然也被架到了‘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的境地去。

打是自然要打的,一开始的局势其实也并不紧张,以至于毛泽东愿意几次点将粟裕并给足他修养时间,可当时的朝鲜战局远比中国预料的要扑朔迷离。

如果没有后来的仁川登陆,也许粟裕将军真的能在修养一阵后恢复身体重上战场,抗美援朝战争也许会是另一番打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当时情况就是如此,在仁川登陆发生后,原本还算平缓的战局急转直下,援助朝鲜,保卫中国领土一事也到了火烧眉毛的紧迫程度。

朝鲜多次向中国发来求助,站在当时中国的立场上,这分明是一场不得不打的战役。

朝鲜与中国一衣带水,如果中国对朝鲜战局坐视不理,不难想象,待朝鲜溃败之日,战火也势必将顺势烧到相邻的中国。

既然不得不打,又是这番事态紧急,那显然就无法再点将修养中的粟裕将军了,于是,毛泽东把目光转向在抗日、解放战争中同样战功显赫的彭德怀。

在众人眼里,彭德怀将军久经杀场,领导平江起义,创建红五军和红三军团,参与领导井冈山斗争、五次反“围剿”和万里长征,直接指挥华北抗战、解放大西北......战绩辉煌,震撼中外,俨然是位著名的军事家。

最后,中共中央决定由彭德怀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出征朝鲜战场。

那是在1950年10月19日的傍晚,阴雨连绵,但雨水却浇不灭江边战士们一腔保家卫国的赤诚热情。

随着彭德怀司令员一声‘出发’令下,背负着亿万祖国人民的重托的人民志愿军先后从安东、长甸河口、辑安三个口岸出发,

尽管因军情需要,志愿军军队需要隐蔽入朝,但他们迈着整齐又决绝的步伐,像一股钢铁洪流,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赴异国战场,去到了最需要他们的地方。

彭德怀能挂帅赴战,其战略部署能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能利用和化解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各种矛盾,又擅长抓住事关作战全局的战略要点以及作战转换的关键点,并走出妙棋,盘活全局,这足以体现出他本身高超的指挥艺术。

就像在第一次战役中,彭德怀便能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正确地选定作战枢纽。

通过观察,他敏锐地发现美军与南朝鲜军之间空隙很多, 这便于我军分割包围、各个歼灭。

于是,彭德怀当机立断,派遣主力军渡过清川江向博川挺进,以最快的速度切断清川江以北地区敌军的退路。

这一决策无疑是明智的,南北敌人的联系很快便猝不及防被我军割断,在彭德怀老总的指挥下,志愿军首战告捷!

当然,战争中总不可避免与危机甚至是死亡擦肩而过,彭德怀将军同样遇到诸多命悬一线的时刻。

他遇到过空军的轰炸,步兵的扫射,更是曾在漂浮的冰块上孤立无援,所幸最后都从危机总脱困,却也着实让身边人捏一把汗。

就是在这样危机与战机并存的艰难处境下,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的带领指挥下经过了一个月的激烈作战,终于军收复了三八线以北除襄阳外的地区。

同时,还完成了收复平壤,解放三八线以南的瓮津、延安半岛等任务,迫使敌人被逼退到三八线以南,由进攻转入防御,至此,整个战局都被扭转了形势!

彭德怀作战勇猛,如果粟裕出征是否有这样的战绩呢?

3、

如果由被三次点将的粟裕出征朝鲜,抗美援朝作战会取得更为卓越的战绩吗?

什么样的人物会被毛主席深记在心,甚至不惜提起三次,都希望这位老将能重出江湖呢?假设由他出兵作战,会取得更加令人赞叹的成果吗?

其实,粟裕将军确实具备卓越的作战能力,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艰苦奋斗时期,几乎每场战争都有他的身影。

要弄清楚这个假设的结果,我们首先就应该知道,粟裕将军是何许人也?

作为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粟裕将军因其多谋善断、料敌如神、用兵灵活、善出奇兵的作战特点而有着“常胜将军”的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世纪初,粟裕出生于条件较好的家庭,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良好教育。

大学期间,他在机缘巧合下读到共产主义思想的文章并深受启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之后,无论是在南昌起义过程中策应朱德的任务,还是跟随朱德在井冈山与毛泽东顺利会师,这些共产党的大事件中都有着这位将军崭露头角的身姿。

后来国民党发疯般地对共产党人实行“围剿”政策,而粟裕将军就是参与数次“反围剿”的中流砥柱。

他在一次次的战事中磨砺自己,一路从应该小兵小将升到师长、参谋长、连长,这一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他一步一个血脚印走出来的!

他最初师从叶挺,后又跟随毛泽东、朱德等人学到许多本领,同时通过战争实践,学习积极防御、诱敌深入及运动战、歼灭战等战略战术。

他也在无数战役中深刻地领会到:战争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而要找到克敌制胜的办法,善战者就必须倚靠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战争内在规律。

粟裕将军最为令人敬佩的一点就在于,他能够不断从战场上汲取经验教训,并将优秀的战略战术转化为自己的优势,这也是他能多次在战役中取得胜利的原因。

在1940年的黄桥战役中,他第一时间看出敌人已经把握住共产党军的作战方式是先打弱再战强,于是他便抓住机会,反其道而行。

他做出了大胆的决定:以 3/4 的兵力作为突击力量,仅以 1/4 的兵力守卫黄桥。

当然,粟裕这样部署也有他自身其极深的用意,就是要在敌众我寡的条件下做到集中最大兵力。

这一役成为粟裕指挥新四军独立歼韩最大胆也是最得力的一着。

要成为一个战士并不难,但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将领却并不容易,这需要做到服从全局,主动作为, 立足战略全局思考问题。

正因如此,不是每个人都能作为将才。

后来,无论是坚持江南抗战、完成东进淞沪的任务,亦或是指挥车桥战役,粟裕都能不拘成法,屡出奇兵,攻敌薄弱,将我军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

他的突出表现被大家看在眼里,在1946年更是不负众望地挑起华东野战军战役指挥的重担。

在国民党疯狂进攻中原地区这一阶段中,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以往的传统打法,通过“猛虎掏心”战法,从敌战斗队形的中央楔入,并截断敌南撤退路。

在多方纵队的巧妙配合下,粟裕取得了全歼敌师,击毙敌方头领的卓越成就。

更为可贵的是,粟裕从未居功自傲,他真正做到了“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在解放战争的末期,谁都知道南线战场决战在即,能统一指挥此战的,必将名垂青史。

就是在这关键时期,粟裕第一个提出了进行淮海战争的想法,并建议由陈毅军长、邓小平政委统一指挥。

后来他的建议得到毛泽东的采纳,而淮海战役也如愿取得硕果。

一路走来,粟裕将军确实是对共产党军事的发展产生了空前重要的影响。

当然,历史进展中没有如果,我们不能站在今天的全局视角下对过去进行批判,否则历史的走向也不会是如今的结果。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已是既定的事实,也就无必要再去对比两位优秀将领谁更胜一筹。

可以肯定的是,二位出色的指挥官都必定会将战局引领至对我军最具优势的方向。

而粟裕所特有的军事指挥艺术,其所蕴含的基本思想,不仅是对毛泽东战争指导艺术的灵活运用,更是对毛泽东战争指导艺术的重大发展,并且时至今日,都仍对我军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