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参考消息报道,当地时间4月13日,美媒《华尔街日报》援引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的消息,分析了欧洲国家即将转向政策的趋势,指出欧洲正在反思“为什么要付出巨大代价追随美国对抗中国”。近期,美国2024“大选之战”号角吹响,前总统特朗普在与现总统拜登的“擂台战”中表现不是一般的亮眼。随着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宫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吓坏了的欧洲开始向中国靠拢。

特朗普获胜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欧洲重新与中国接触。”美国《华尔街日报》4月13日以此为题发文称,由于欧洲经济陷入停滞、对俄罗斯“威胁”感到担忧以及特朗普可能赢得2024年美国大选,部分欧洲国家正重新向中国靠拢。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对《华尔街日报》表示,美国既是欧洲的重要贸易伙伴,又是欧洲安全的保障者,因此特朗普是否会赢得2024年大选对欧洲来说利害攸关。

首先必须要指出的是,特朗普任期内,由于采取了全面的美国优先策略,不仅对中国,同样也对美国自己的盟友,举起关税大棒,这使得包括欧盟在内的其它美国盟友,在特朗普时代,跟美国关系恶劣。如今特朗普大有卷土重来之势,欧洲对此有所担心,并不令人感到奇怪。这其中,德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德国经济本身就是欧盟经济之中最依赖于全球化的,特朗普奉行的相对孤立主义,以及逆全球化,都是损害德国经济利益的。

美国向来奉行“利益至上”,虽“盟友”遍布全球各地,但美国利益优先,凡是对美国不利的,即便是盟友,美国也会毫不犹豫选择“抛弃”,而这一点在特朗普身上更是发挥到了极致。在任期间,特朗普没少对盟友“敲竹杠”,比如,之前为了达到让德国上涨军费的要求,不仅威胁要从德国撤军,还宣称要退出北约。其再次当选,类似的情况不排除会重新出现。

有分析指出,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美国希望联合欧盟,打造对华“包围网”。此前,美国财长耶伦访华,抛出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论”。与此同时,美国贸易代表耶伦跑到欧洲,说出了“中国产能过剩论”的真正意图,那就是联合盟友遏制中国的产业发展,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不过,这次朔尔茨访华,带了环境部长莱姆克、农业部长厄兹代米尔、以及交通和数字化部长维辛,很明显要在气候、环保、交通等领域,与中国深度合作。

德国是美国在欧洲的重要盟友之一,受中美紧张关系加剧等因素的影响,柏林当局在制定对华制裁方面,难免会存在美国施压的因素,因此中国就成了德国“系统性战略对手”。受此影响,有关“减少对华依赖”、“对华脱钩”等陈词滥调,在德国的政客和媒体中不绝于耳,给中德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造成一定的影响。朔尔茨带着庞大的商业代表团访华,有力地回击了德国有关“对华脱钩”的论调。

因此,如果德国选择站队美国,意味着同时惹上了中俄两个世界大国。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就在美俄之间站队美国,为了支持乌克兰,德国几乎掏空了武器库,而德国的后果就是与俄罗斯的关系跌至冰点,双方合作的能源项目也因此中断。如果德国再得罪了中国,那么德国的日子了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同时惹了中俄两个国家,就算是世界第一的美国,也不一定能保其“周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作为西方阵营的一员,曾经带头积极与俄罗斯“经济脱钩”,而当时德国对于保持中立的中国显然产生了很大的误解,认为中国与俄罗斯是“一伙的”,所以朔尔茨曾经公开提出要在中德经贸合作中实施“去风险”,来减少所谓的“来自中国的经济战略风险”。但是,经过仅仅一年的折腾,德国的对华出口额就暴跌了20%,但是德国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不但没有下降,在计算机、稀土材料等方面还出现了大幅攀升的情况。

在启程访华之前,朔尔茨刚刚和法国总统马克龙进行了视频通话,这两位欧洲大国的领导人主要讨论了欧盟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同时也表达了对当前欧盟依赖中国市场的担忧。这种依赖不仅涉及传统的制造业和出口业务,还包括在高科技和绿色技术领域的战略合作。除此之外,朔尔茨和马克龙还讨论了应该如何通过重新平衡欧洲与中国之间的经济和贸易关系,来应对这种依赖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据新华社报道, “2011年和2015年,我曾经两次访问上海,已经是这里的‘老朋友’。这次在上海,我看到了中国新的发展变化,德中合作对全球未来至关重要。”4月15日,德国总理朔尔茨第三次来到上海。短短约10个小时的逗留,朔尔茨乘车横穿上海东西,在先后赴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与学生进行交流、参观浦东新区德资企业科思创亚太创新中心、在外滩散步之后,作出了上述表示。

回顾朔尔茨当初来中国,能看出很明显的区别。当时是他当上德国总理后首次访华,也是正值中德建交五十周年,不过那一次朔尔茨没能停留多久,只待了大概11个小时就离开了。这次时隔两年再来,一待就是3天,也是朔尔茨当上总理以来,外访时间最长的一次。而且行程很有讲究,先去重庆再跑上海,最后专机在晚上落地北京。这三天安排得很紧凑,如果跟去年的访华行程对比起来看,颇有些“一回生二回熟”的意味。

作为朔尔茨上海访问首站的同济大学,拥有着117年对德合作传统,开创多个中德高教合作的“首创模式”,一直被视为是中德两国科教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桥梁。当天,同济大学的学生们直接与朔尔茨用德语进行了交流。从可持续发展,到智慧城市,再到人工智能,朔尔茨在交流中表示,德中合作不仅关乎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更涉及全球未来。

当天,朔尔茨还率团访问了位于上海的科思创亚太创新中心。该代表团由政府官员、商界领袖和媒体记者组成。参观期间,代表团深入了解了科思创在华业务活动。科思创还向代表团展示了其在循环经济领域的创新成果,双方就中德合作的机遇展开讨论。科思创首席执行官施乐文表示,“我们深感荣幸能够欢迎朔尔茨总理,并有机会强调化工行业和科思创在助力中国和世界各地可持续转型方面的潜力。”

4月15日,在上海进行访问的朔尔茨公开表示,德国市场欢迎中国汽车。朔尔茨指出,欧洲市场必须与中国汽车展开开放、公平的竞争。同时,他也提出一个要求称,欧洲不会容忍倾销、产能过剩和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他还谈到,当年日本和韩国汽车进入欧洲市场时,民众曾担心日韩汽车将征服欧洲市场,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此次随行的德国经济代表团包括梅赛德斯-奔驰、宝马、拜耳、蒂森克虏伯、西门子等企业的高管。

根据德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氢能已经成为德国在2024年的投资重点之一。当前,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着强大的全球竞争力,而德企也看重了这个投资前景,注入大量资金研究氢能技术,希望借此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上的一环,使德企可以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分一杯羹。除此之外,作为传统汽车强国的德国,也能通过相关合作,推动其国内的汽车革命,更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

其实不止是“氢”技术领域,德国同重庆在多个领域都有合作。朔尔茨表示,他对德国企业在重庆得到高水平的支持感到非常高兴。想必他此次重庆之旅不仅仅是被中德合作的成果所打动,也被川渝地区的热情、火辣好客所感染。有一张朔尔茨在重庆魁星楼广场漫步的图片,图中的朔尔茨眉目舒展、憨态可掬、看起来十分高兴。仅仅1天的重庆之旅后他就立刻表示了,德国愿同中国继续推动中德合作迈上新台阶。

“朔尔茨希望通过这次实地访问,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加强中德双方高层、企业界、民间的联系。表明了德国希望与中国加深了解和推动合作的意愿,以及德国不愿意与中国‘脱钩’的立场。从上述角度来说,这是一次丰富、务实且友好的访问。”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丁纯说。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指出,本次朔尔茨访华行程之丰富,几乎像是“默克尔时代的访华之旅”。朔尔茨的前任、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执政期间前后访问中国多达12次。

这几天德国代表团务实友善的态度,西门子CEO博乐仁的重要表态等等,已经说明一切。德国人他们目前面临的经济问题太大了,而这种些问题恰恰是美国挑起俄乌冲突和美元暴力加息造成的。这种苦,德国人嘴上不好明说,但心里一定清楚,德国右翼政党选择党议员多次在议会把话都挑明了,朔尔茨不可能不懂。他们要战略自主,希望欧洲跟美国和中国形成战略均势,做世界的第三极。

今年是中德建交52周年,也是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中德关系如何发展?近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记者会上表示,建交半个多世纪来,中德关系保持高水平发展,高层交往密切,务实合作持续深化。中方始终视德方为合作共赢的重要伙伴,支持德国在欧洲和全球发挥更加重要作用。中德从彼此发展中获益,惠及两国人民,同时引领中欧关系行稳致远,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论是轻松,还是严肃的话题,离不开当前不断变化的世界格局的背景。当被问及世界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时,朔尔茨认为,世界会变好。不论在哪个大洲,还是哪个有影响力的国家,当各方彼此之间和谐相处、换位思考,并努力尝试对话和理解时,就能够增进彼此的和平与发展。朔尔茨在交流中说道,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最重要的是多方面了解和认识,不论是中德之间还是中欧之间,才能增进彼此理解和促进发展。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朔尔茨的讲话“找平衡”的意味比较明显。一方面,他强调开放的市场,不主张采取保护主义的措施来确保自己的竞争力。中国仍然是包括车企在内的德国企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所以他当然不希望同中国出现经贸上的摩擦。但从另一角度看,他也在“顺着”美西方提及产能过剩、补贴、营商环境等问题。郑春荣认为,总体上,我们还是要看到积极的一面。

总的来说,朔尔茨访华有利于加强中德在汽车、发动机制造等工业制造领域的合作。德国在这方面的优势,也能够带动国内的技术进步。同时中德之间的合作也会拉动双方的外贸领域的发展,为更多的人创造就业岗位。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德国就会放下意识形态、技术发展等领域的竞争。中德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这也是两国关系的常态。

过去一年在德国本土展出的中国车企越来越多,德国人明显感受到了汽车产业上的超越与竞争。德国的经济引擎似乎受到工业升级艰难的影响,已经有点后继乏力了。两国合作可以避免因为贸易摩擦产生双输的情况发生。在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战争中欧洲的投资工业前景都不袖看好,欧洲中的有识之士开始担心未来会失去在产业领导地位。还是那句话,中欧合作合则两利,分则两输!

而且,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在欧盟内部的领导地位是不可替代的。这样一来,随着德国的对华风向开始转变,中国和欧盟的发展,也算是拥有了更大的机会。尤其随着德国带头对美说不,此前在对华合作上处处受到美国限制的荷兰和意大利等国,不排除也会基于自身利益积极响应。存在不确定因素的地方可能就在于,不管是德国还是其他欧盟国家,他们始终无法完全不受美国影响在对华关系上做出独立判断。

在欧洲这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政治纠纷的大陆上,会发现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之后,如今欧洲各国家之间的外交政策往往受到意识形态的深深影响,以至于许多欧洲国家在国际合作当中,往往把意识形态放在考虑是否合作的首要位置。不过在以政治正确为先的大环境里,德国对华政策却显得相当实际,这并不仅仅是德国人比他的邻居们有多务实,而是因为德国在中国有很多实际利益,所以这让他必须要采取实际的态度来处理对华关系。

总而言之,贸易有大小之分,国家有远近亲疏,面对美国、俄罗斯和欧洲,中国早已经做好了三手准备,只要愿意和中国和平共处,那么我们就好好相处;任何想要与中国作对的国家,自然也会被对等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