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糖尿病前期是在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高血糖状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以及两者的混合状态(IFG+IGT)。同时其可以被认为是分水岭,如出现则标志着将来发生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及肿瘤和痴呆症等的风险增高。及时发现糖尿病前期人群并对其进行有效干预是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及并发疾病发生的关键。最近,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发表了关于糖尿病前期的一篇综述,《医学新视点》对疾病相关患病率、诊断标准及治疗策略等内容进行了整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截图来源: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超50%人离糖尿病发病仅一步,这些因素不可忽略

2008年中国一项大样本调查研究显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标准,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15.5%。2010年中国全国横截面调查研究显示,按照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10标准,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至50.1%。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患者的年龄、诊断标准以及体重指数(BMI)的影响。

  • 在大多数人群中,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20岁~44岁、45岁~64岁、≥65岁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中,疾病患病率分别为29.3%、54.1%和67.1%

  • 此外,尽管绝对患病率因人群而异,但按ADA标准确定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数量通常是按WHO标准确定的患者的2倍。一项针对中国31个省份成年人(>18岁,平均42.8岁,n=75880)的研究发现,按WHO标准,糖尿病前期成人的患病率为18.1%,而按ADA标准,患病率为35.2%。另一项针对巴西年龄较大者(35岁~74岁,平均50.9岁)的研究显示,按WHO标准,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为25%,而按ADA标准,患病率为58%

  • 与此同时,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也因BMI的增加而增加。一项研究显示,在BMI<25 kg/m2、25 kg/m2~29.9 kg/m2、≥30 kg/m2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中,疾病患病率分别为32.8%、41.9%和55.8%

从ADA、WHO和中国指南三重视角,看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

目前,用于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的指标有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2-h PG)等。2024年ADA糖尿病诊疗标准中,对于非妊娠个体糖尿病前期的标准定义为:HbA1c在5.7%~6.4%之间,或IFG患者FPG在5.6 mmol/L~6.9 mmol/L之间,或IGT患者OGTT 2-h PG在7.8 mmol/L~11.0 mmol/L之间。此外,近两年的中国指南以及WHO 1999对于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如下: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图片来源:参考资料[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WHO 1999关于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图片来源:参考资料[5])

不过仅依靠FPG和/或HbA1c来诊断糖尿病前期可能会错过早期诊断和预防的机会。而在OGTT中通过2-h PG诊断为IGT的患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或药物治疗来预防2型糖尿病,但OGTT 2-h PG这个检查过程需要时间比较长。

不久前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在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上发表了一份,指出:OGTT 1-h PG可缩短OGTT时间,是一种更灵敏、更实用的方法,用于筛查高危人群的中度高血糖。具体诊断标准为:1-h PG值≥8.6 mmol/L用于诊断中度高血糖,并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及鼓励积极参与糖尿病预防计划

2大干预策略,预防糖尿病前期发展为糖尿病

该综述指出,对于被确诊为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其治疗的主要目标为预防或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展。次要目标是将血糖降至正常水平,因为血糖达到正常水平,即使是短暂的,其也与糖尿病前期患者未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相关。

糖尿病前期干预措施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干预。其中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健康饮食、进行身体活动、超重/肥胖个体的体重减轻)是治疗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基石。在药物干预方面,基于GLP-1的治疗为减肥和恢复正常血糖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

1. 生活方式干预

一些随机试验分析表明,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身体活动、减轻体重)可降低未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DPP)研究将3234例IGT受试者分为3组:1)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包括低热量、低脂肪饮食和每周进行150 min的中等强度运动);2)二甲双胍850 mg每日两次;3)安慰剂。

研究结果显示,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组受试者中有一半在6个月时体重减轻了≥7%;二次分析表明,体重减轻是糖尿病发病率降低的主要预测因素,在生活方式干预组中,6个月时受试者体重每减轻1%,糖尿病风险就相应降低10%(HR 0.9,95% CI 0.87~0.94)。减肥是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重要目标,而经生活方式干预后,即使有最小的体重减轻,也可以减少2型糖尿病的发生

此外,在该研究中,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组的个体在第1年恢复到正常血糖的比例低于30%,安慰剂组的血糖恢复率为10%

2. 药物干预

1)二甲双胍

研究表明,一些降糖药和减肥药可降低糖尿病前期患者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二甲双胍是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降糖药物之一,可有效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且可轻度减轻体重

ADA指南建议:较年轻(25岁~59岁)且体重较重(BMI≥35 kg/m2)、FPG较高(≥6 mmol/L)、HbA1c较高(≥42 mmol/mol)的成年人或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女性可以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指南建议:如果参与(或无法参与)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个体的HbA1c或FPG增加,尤其是BMI≥35 kg/m2时,可以使用二甲双胍治疗。

2)基于GLP-1的疗法

在超重/肥胖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中,减肥和维持体重对于预防2型糖尿病至关重要。一些指南建议:对于经生活方式干预难以减肥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可以优先考虑药物治疗

司美格鲁肽是一种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具有降糖和减重作用。有研究显示,在非糖尿病个体中,采用司美格鲁肽每周2.4 mg、持续68周治疗,个体平均体重减轻15%~16%。在STEP 1试验中,使用司美格鲁肽后,94%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在第68周血糖恢复正常

替西帕肽(tirzepatide)是一种双重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激动剂(GIP)和GLP-1受体激动剂,具有降糖和减重作用。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tirzepatide组有95%的糖尿病前期受试者血糖恢复至正常水平,而安慰剂组对应的比例为62%

该综述指出,目前这两种基于GLP-1的药物相关研究表明,在治疗期间,几乎所有(94%~95%)接受司美格鲁肽或tirzepatide治疗的糖尿病前期成人都能达到正常血糖(定义为FPG和2-h PG均正常)

小结

总的来说,糖尿病前期患者非常普遍。早期发现糖尿病前期人群,采取适合的方式进行干预,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前期进展为糖尿病的主要手段。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即可访问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官网阅读完整论文。

欢迎投稿:学术成果、前沿进展、临床干货等主题均可,。

参考资料(可上下滑动查看)

[1] Kim SH. (2024). Reframing prediabetes: A call for better risk stratification and intervention. J Intern Med, doi: 10.1111/joim.13786.

[2]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mmittee. (2024). 2.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4. Diabetes Care, doi: 10.2337/dc24-S002.

[3] Bergman M, et al., (2024).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Position Statement on the 1-hour post-load plasma glucose for the diagnosis of intermediate hyperglycaemia and type 2 diabetes.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doi: 10.1016/j.diabres.2024.111589.

[4]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6): 484-494.

[5]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 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22)[J]. 中华内科杂志, 2022, 61(3): 249-262.

[6]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更新专家组.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年版)[J]. 中华内科杂志, 2023, 62(6): 619-630.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学新视点」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