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金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也将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绿色也将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底色与手段。以绿色金融为重要抓手,积极投入金融资源聚焦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助力全社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与产业升级,加强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促进绿色金融、转型金融、科技金融等融合发展,既可推动新质生产力跑出“加速度”,也是力争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中经视觉

绿色金融助力打造绿色产业集群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因此,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各类金融服务,大力发挥绿色金融市场机制作用,引导更多的公共和私人资本流入绿色低碳领域投资,助力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重点任务。

首先,需要强化绿色金融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作用,为绿色产业集群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通过建立健全符合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规范制度,构建明确的绿色发展技术规范和约束框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研究绿色信贷奖补、绿色债券贴息等绿色融资政策。同时,金融机构作为重要参与主体,需在《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等战略引导下,制定绿色金融目标及相关执行流程和机制、建立绿色金融专业部门并充分授权、设置专岗并在绩效考核中充分体现绿色金融实施情况,根据国家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完善、细化投资政策。

其次,持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是满足市场需求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金融市场需要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不仅要扩展传统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产品应用场景,也要积极围绕绿色项目、绿色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和需求主体特点,推进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贷等产品创新应用,调整金融服务的投融资布局和结构,大力支持清洁能源、绿色交通、节能环保等领域,融合科技金融、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等领域,构建绿色金融服务场景,加快综合化转型进程,以满足不同经营主体的需求,激励更多的投资者关注绿色产业与可持续项目,推动绿色新质生产力发展。

此外,深入贯彻ESG投资理念,构建绿色产业链,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关键驱动力。当前,环境、社会、治理(ESG)投资已逐渐成为我国支持高质量发展的主流化理念,因此,一方面,需持续积极推进ESG体系建设与ESG相关信息披露,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引导各类要素向绿色与可持续领域聚集,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赋能。另一方面,应继续释放ESG乘数效应,推动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一是需大力推进ESG与供应链管理的政策引导和机制建设,对市场起到引导性与示范性;二是积极探索并扩宽环境友好和绿色认证等激励机制类目,不仅可激励核心企业主动施行绿色产业链管理、承担更多的企业社会责任,还可带动自身及产业链上下绿色高质量发展;三是需持续加强供应链相关ESG数据获取、处理方法和分析工具的开发和运用,打通企业端对上下游数据和金融机构投资决策的数据追踪,为产业企业进行供应链ESG管理与践行绿色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转型金融推动传统产业“新”升级

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不仅要发展绿色产业,更要推进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培育壮大绿色低碳转型相关传统产业,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关键举措。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对引领今后我国绿色低碳转型相关产业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畅通绿色金融实践、支撑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转型金融可以为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合理必要的金融支持,可有效补充绿色金融所无法覆盖的高碳领域范围。因此,大力发展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形成“双驱”合力推动传统产业低碳转型,将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未来,聚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转型金融应从多方面逐步发力,为传统产业转型提供动能:

一是持续构建转型金融标准的标准化、统一化,关注产业低碳转型发展需要,强化节能降碳协同推进。需持续规范化转型金融标准,形成科学和明确的支持框架。同时,要以转型金融标准完善为契机,建立转型金融法律体系,明确市场参与方相关权利与义务,为转型金融发展划清红线。

二是加强转型信息披露要求。将转型战略、技术路径、不同范围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等指标逐步纳入评价体系,以鼓励传统产业主体制定科学可行的转型计划,确保在整体层面上实现降碳减排。转型金融筹得资金的使用情况等信息披露要求也需持续加强,以健全转型金融风险管理机制。

三是创新多样化转型金融工具,在转型债券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为主的基础上,推动私募股权(PE)、风险投资(VC)、并购基金、债转股、夹层投资等风险包容性较大的金融产品,以及相关保险产品和其他风险缓释工具、证券化等创新,拓宽资金来源,推出“市场首单”以形成市场示范效应,壮大转型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引导投资者关注和支持传统产业开展转型活动。

四是立足地区和行业在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重视金融支持公正转型。在完善公正转型相关制度规则与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如能源依赖型地区的转型活动对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等情况,特定性指标可根据行业、地区发展不同进行差异化定制,以实现公正、公平、有序地推动践行低碳转型。同时,也需构建“公共资本+社会资本”的融资模式,有效拓宽公正转型融资渠道。

绿色金融与科技“双向奔赴”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绿色金融逐步满足国内对于可持续的新型产业与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需求,从而促进国内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与此同时,科技发展也促进了绿色金融的创新,推动了科技金融发展,催生出绿色金融科技这类新型金融工具,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绿色产业提供金融服务。

因此,未来,绿色金融不仅要重点关注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生产力发展路径,大力支持绿色科技创新与低碳技术研发;还要推动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有效融合,健全和完善金融科技服务体系,推动绿色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一方面,绿色金融应当加大支持绿色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绿色产业与相关科技研发项目都存在高投入、长周期、慢回报、专业性强等特点,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绿色金融优化资源配置作用,持续创新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创新风险投资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并根据技术研发项目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短期和长期金融工具,重点支持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技术开发及节能环保产业等领域,同时结合我国产业现状与经济结构情况,利用碳排放权交易、绿色补偿机制、税收优惠、创新奖励等方式,为我国的产业发展、绿色生产、技术创新和转化注入新的动力。

另一方面,协同做好“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大文章。需积极探索“科技+绿色金融”的融合应用研究,加快出台科技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具体标准及指引,构建适合金融业稳健运行的金融科技及绿色金融发展体制,深化金融业体制改革,紧跟产业转型与科技研发步伐;积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手段优化绿色金融服务渠道,强化绿色金融系统中ESG风险管理能力,实现ESG投前风险识别与分类、投中差异分配与管理、投后动态监控与追责的全流程管理模式,以有效提升信息的透明度;加强绿色金融科技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金融机构进行绿色金融科技产品的创新,并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精准营销和定制化产品设计,应用在更多符合技术研发、绿色发展等新兴场景中,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 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