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供应量不出意料地突破了300万亿,达304.8万亿,是去年GDP的2.4倍。

产生如此高的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其主要原因是我国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创造出大量的派生货币。

但这只是很表面的原因!

商业银行内部的一些运作机制,放大了信贷的“印钞”功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创造广义货币的加速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主套利

银行倾向于给大公司发放贷款,而且利率比较优惠,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边际成本较低。

一笔贷款,无论金额大小,都要经过必要的调查审核程序,有一定的固定成本。大公司贷款金额较大,单位金额分摊的固定成本较低。

二是安全性较高。

大公司财务比较规范,抗风险能力较强,发生坏账的几率较低。

因此,部分资金过剩的大公司,利用低成本贷款借来的钱赚取利差,例如购买理财产品、存定期或转贷给其他企业,形成资金空转。

提供资金的银行与实际利用资金的企业之间,形成了很长的链条,每个环节都创造了广义货币。

2、银票套利

银行承兑汇票由银行提供信用,风险较低,因此贴现利率也很低。

有的财富管理机构利用从客户筹集而来的钱购买高收益的理财产品,然后将该理财产品质押给银行开出银行承兑汇票,再向另一家银行申请贴现,以赚取理财产品收益率与银票贴现利率之间的利差。

而且这种方式可以循环滚动操作,不断创造广义货币。

3、经营贷套利

由于期限较短,加上政策扶持,经营贷的利率通常低于房贷,产生了套利空间。

这又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用经营贷置换房贷,不创造广义货币。

二是直接用经营贷买房,创造了广义货币。

然而,经营贷三年后需要重新评估抵押物才能续贷,因此在房价下行周期,借款人不能续借到足额的贷款而导致债务爆雷。

4、存款质押

我国商业银行对存款规模的考核很重视,有时甚至高于利润。毕竟,只有达到一定的资产规模,才有足够的流动性,才谈得上抗风险能力,然后再追求利润。

但拉存款太难了,特别是中小银行。

于是,中小银行充分利用“贷款创造存款”机制,虚增了很多货币供应量。

例如企业申请贷款一千万,银行客户经理就设计成“存一贷二”模式:贷出两千万,一千万质押,企业实际可利用余额只有1000万。

这种模式不但增加了1千万的存款规模,并且因为实际利率远高于名义利率而获得了不菲的利润。

被质押在银行的存款是由信贷创造的,被锁住不能使用,也被纳入了广义货币M2。

除了“存一贷二”,还有“存二贷三”、“存三贷四”等模式。

有的民营企业向银行借款1亿,实际可利用金额只有2000万,相当于“存四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