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的一天清晨,一辆小轿车缓缓停在了大寨村的村口,随后,车上走下来了一位中年妇女,来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小便与大寨村结下了不解之缘的中国“铁姑娘”,郭凤莲。

此时,正在村口大树下闲聊的村民见到她,纷纷围了上来,有人激动地大喊:“乡亲们,乡亲们,凤莲回来了,以后她就是咱们村新上任的党支部书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凤莲下车后,看着阔别了11年的村子,看着眼前陌生又熟悉的一切,眼里泛起了饱含爱意的泪花。

正是她的归来,大寨村迎来了自己的转折点。那这一切的背后都有着怎么样的动人故事呢?

童年艰苦,造就钢铁意志

在1947年9月的一天,山西省昔阳县的一户人家家里,一个女婴呱呱坠地,这个女婴便是日后家喻户晓的“铁姑娘”郭凤莲。

然而,这样一位强者,她的童年可以说是十分悲惨的。3岁丧母,父亲忙于农事,无法悉心照料她,不得已把她托付给了昔阳县大寨村的外祖母。从那一天开始,命运就将她与大寨村绑在了一起,无法分割。

郭凤莲在大寨村的生活虽苦,但她却乐在其中,因为这里有她姥姥、寨子里的村民以及百废待兴的农事。

当时的大寨村,由于长期经受风蚀水切,地域形成了七沟八梁的形貌。这个地方在当时可以说是穷山恶水,环境恶劣,一直没能得到重视,发展十分缓慢。

因此,在当时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寨村一直维持着原有的窘迫。

郭凤莲当时年纪虽小,可她的心智却比一般同龄的孩子要成熟。看着年迈的外祖母行动逐渐迟缓,懂事的她主动分担起家务,这使得她从小养成了勤劳能干的品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之下,郭凤莲没有抱怨,挫折的磨炼反而让她变得更加坚强。

大寨村的贫困落后,在1958年,迎来了转机。那一年,原大寨村生产委员陈永贵升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正是因为有他的出现,使得大寨村向前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在陈永贵刚上任时,大寨村由于常年干旱,粮食减产,一切都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为了改变现状,寻求一个突破口,书记陈永贵便带领大家进行了大寨村的整顿工作,力图能将大寨村拉到正轨之上。

当时村子里缺什么,陈永贵就带领村民创造什么。村子缺梯田,他便带着人在荒山之上进行开凿;村子缺马路,他就带着人在杂草丛生之地开辟出一条道路;村子缺学校,他二话不说,历经千辛万苦,也把学校建造了起来。

为了能让家家户户都参与到劳作当中,大寨村将全村的孩子集中到学校,进行统一的照看。

寨子里的众多的女孩子中,属郭凤莲做事最为积极高效,加之她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蓬勃朝气,无外乎是照顾孩子的最佳人选。

陈永贵听说大寨村的这样一位“奇女子”,便主动找到她,当即决定把寨子的学校交由她进行管理。

郭凤莲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认真做好了教师的工作,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扬。

正当一切朝着美好的方向前进时,大寨村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灾难。

1963年的盛夏,一场特大山洪袭卷了大寨村的房屋和土地,房屋尽数倒塌,农作物消失殆尽。大寨村之前的所有努力,在灾难到来之后,全部化为乌有。

看着眼前的一片狼藉,村民们悲痛不已,在一声声的呜咽中,夹杂着无尽的绝望。在这危急时刻,陈永贵再一次站了出来。他带领村民走在抗灾的第一线,号召大家“自力更生,与天搏斗”。

在陈永贵的激励下,村民忘却了悲伤,全身心投入到大寨村的重建当中。

就在此时,郭凤莲带领着一支青年女子队伍加入了救灾工作当中。她们起早贪黑,清理废墟,挑运石泥。一筐又一筐的石泥不下百来斤,她们一趟又一趟地来回奔走,不曾停歇。

哪里有活,这群姑娘就会出现在哪里,干得再多也不会叫苦叫累。郭凤莲曾说:“老一辈的人不怕吃苦,我们也不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因如此,大寨村的人亲切地把郭凤莲和她的女子队叫作“铁姑娘”和“铁姑娘女子突击队”。

谁说女子不如男,郭凤莲和她的“铁姑娘女子突击队”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巾帼不让须眉”,命运将她陷于水火,她却总能在危难关头,绽放出最璀璨的烟火。

就在这吃不饱、穿不暖的艰苦环境下,大寨村民咬紧牙关,在废墟之中重建了自己的家园,迎来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