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治通鉴 唐纪十》: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贞观六年,公元633年12月22日,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审计监狱中的囚犯,见到了应该被处死刑的犯人,内心怜悯他们,放这些囚犯回家,并且约定明年秋季回来受刑,于是下令全国的死刑犯人回家,等到了期限再赶回京城。

到了第二年约定的时间,有关部门经过统计,上一年放回家中的死囚犯人共有390人回到监狱之中,没有人监视管制,全部都按期限自己回到监狱,没有人一个人逃走,于是唐太宗将他们全部赦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太宗李世民

这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纵囚事件的故事,在当时传为美谈,但是到了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写了一篇文章《纵囚论》,把唐太宗纵囚事件批评了一番。

《纵囚论》: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欧阳修认为这件事是不近人情的,君子都做不到,却希望最坏的小人做到,并没有达到布施恩德的效果,他认为唐太宗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求取政治声誉的,而囚犯之所以回来,是因为囚犯们揣摩皇帝的心思,皇帝想要声誉,如果成全了皇帝,那么囚犯就可以得到赦免,双方相互配合,成就一桩美谈。

欧阳修批评唐太过作秀

欧阳修认为应当按照约定杀了这390个死囚犯,然后再释放一批囚犯,后来这批人如果还能回来,就说明是布施恩德,他认为唐太宗的做法违反了法律,导致法律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不能用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能以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欧阳修的观点你也不能说他错,他是从另一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而且欧阳修与李世的地位身份都不一样,唐太宗是帝王,欧阳修是政治家,他不是唐太宗,并不能体会唐太宗为何要这么做,唐太宗纵囚事件并不完全是为了声誉,还有其他原因:

1、追求仁政。

《贞观政要 论仁义》:贞观元年,太宗曰: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太宗追求仁政

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有名的仁义之君,唐太宗本人也认为古代帝王应该以仁义治国,国祚才能延长,用严刑酷法治理人民,虽然能挽救一时的弊端,但国家很快就会灭亡,唐太宗认为隋炀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不修仁义。

唐太宗以玄武门之变夺得帝位,杀兄弑弟,逼父让位一度造成了很不好的印象,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员,都知道唐太宗其实是一位心狠手辣的皇帝,但同时唐太宗更是一位杰出、伟大的政治家,为了改变形象,唐太宗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事,其中就包括追求仁政。

仁政的主要思路就是:宽厚待民,施以恩惠。唐太宗让390名死囚犯回家过年,这本身就是一种恩惠,等这些囚犯回来后,又全部赦免了他们的死罪,这又是另一种恩惠,皇帝对待死囚犯都这么仁义,对待普通百姓肯定会更好,这是就是一种政治手段。

宽厚待民,施以恩惠

的确会有人说唐太宗是作秀,但我认为,只要对人民仁义,对百姓宽厚,这样的作秀越多越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仁政与法制是有冲突的,这些死囚之所以被判处死罪,是因为他们都犯了法,不仅没有受到处罚,反而得到了皇帝的赦免,那么这批人还会不会继续犯法?这就很难说了,这也是欧阳修评批唐太宗的原因。

但是,可以肯定一点,被赦免的死囚犯当中至少有绝大多数人会后悔自己所犯的事,如果再有机会给他们选择的话,他们会选择不要犯法,仁政对于心地善良,无意犯法的人来说,是一种改过自新的机会,对于罪行累累的犯人来说,赦免是无用的,这需要分开来说,所以唐太过纵囚并赦免这一事件有利也有弊。

2、广开言路

贞治初期,唐太宗想树立广开言路的作风,但并没有多少人敢上谏,唐太宗为此专门下诏书,要求天下百姓和各级官吏可以直接向皇帝上谏,但仍然没有多少人上谏,唐太宗百思不得其解,长孙无忌暗示唐太宗是由于玄武门之变,导致没有人敢上谏。

玄武门事变给唐太宗带来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