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17日讯(记者栾嘉雯)4月16日,“风标75——武汉城区再发现,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的征集报道见报后,引来众多城区和经济专家的关注,全市各城区纷纷表示将积极参与“风标75”征集活动,仔细选取各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过程中最为闪亮的成就,展现武汉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新作为。

过去75年间,武汉各城区以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勇气创造了不少成就,城区实力显著提升,其中不少成就在全省甚至全国为首创。

“日新月异的创造。”“加快发展,期待更好的武汉。”“武汉各城区发挥本地优势,一起发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大武汉作贡献。”“风标75——武汉城区再发现,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征集活动启动后,有不少网友在大武汉App、长江日报官微后跟帖留言点赞。

“武汉成为中部地区第一个GDP超过2万亿元的城市,这种整数关口的跨越有标志性作用。”著名经济学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推介武汉区域标志性成就将产生示范效应,会增强中部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信心。

贾康认真阅读了长江日报启动“风标75——武汉城区再发现,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的报道。“武汉目前正蓄势腾飞。”他表示,经济总量是横向比较各地发展态势下最简洁和直观的一类数据,但在关注地区经济总量突破某一关口的同时,也要从不同维度和指标来衡量城市在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环境保护等其他方面的发展成就。

“武汉各个城区的发展是整个城市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中心城市的合成单位。各个城区组合在一起促成了武汉的整体发展大局,凸显了武汉置身于全国的重要位置。”贾康认为,武汉各城区因地制宜、全力以赴拼发展中的首创精神非常可贵,集中推介这些成就而形成的示范效应将带动各区域在细分领域呈现出你追我赶的积极态势。

2022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5G+工业互联网成果展”一些可视化、场景化、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展区吸引参观者。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去年底以来,一批高质量发展亮点闪现武汉,各城区捷报频传。接下来,武汉还应该瞄准哪些领域持续发力?贾康建议,武汉首先要在“互联网+”“人工智能+”赛道上持续追新,应下大决心吸引和支持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创投风投,在创新道路上通过前沿突破,助力武汉实现跨越式发展,所以一定要用高标准法治化营商环境,吸引风投、创投、天使投来武汉施展身手。

“风标75——武汉城区再发现,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全媒体报道活动该如何开展?贾康建议,各城区集中起来推荐75个成就,需要根据一定的指标体系和评审机制进行筛选,以更好更集中、合理而生动地展示武汉升级发展的最亮点。

贾 康 简 介

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北京、上海、福建、安徽、甘肃、广西、西藏等地方政府特聘专家、顾问或咨询委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安徽大学等多所高校特聘教授。1988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199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品质层次学术交流带头人。多次受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之邀座谈经济工作。担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讲解人之一。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专家委员会成员。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任首任院长、首任秘书长,第二届理事会期间任首席经济学家),2015年-2016年与苏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给经济学》、《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以及《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获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的“2016年度中国好书”)》,2016年出版的《供给侧改革十讲》被中组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图书馆评为全国精品教材。2017-2020年又撰写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模型与实践路径》、《供给侧改革主线上的未来财税》、《财政学通论》等多部专著。2021年与刘薇合作《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书又获评“2021年度中国好书”。根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估》公布的2006~2015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6268种学术期刊700余万篇文献的大统计分析,贾康先生的发文量(398篇),总被引频次(4231次)和总下载频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综合指数3429,遥居第一,是经济学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学者。

贾康学术平台|版权属贾康先生,转载请注明“贾康学术平台”,感谢关注与支持!

做学问的甘苦,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但关于做学问的“指导思想”,我愿意在此一披襟怀:写出一些论文或著作并不是目的,这是探索之途上的一小步,是争取为人类的思想认识之海中加一滴水。我深信,一切人生的虚荣浮华都是过眼烟云,而真正的学术和真知灼见,才能垂诸久远。

—— 贾 康

也欢迎关注“新供给经济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