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的马来西亚流行着这么一句话:“没有马哈蒂尔就没有今天的马来西亚。”

1981年马哈蒂尔上台执政前,马来西亚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赚取外汇的方式比较单一——农产品出口。

随着马哈蒂尔的上台,在其推行的各种经济政策下,马来西亚逐渐从单一经济架构变成了一个多元化新兴工业国家和世界新兴市场经济体。

马来西亚经济能在20世纪90年代高歌猛进,成为与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并列的“亚洲四小虎”,彻底摆脱一穷二白的局面,马哈蒂尔居功至伟,其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

从某种方面来说,他就是马来西亚的“国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独立以来第一个像宰相的宰相”、“马来西亚独立以来第一位有首相风度的首相”、“马来西亚有史以来最出色的政治家”……自马哈蒂尔上台后,各种赞誉不绝于耳。

可以说,他在马来西亚的名望和威望,仅次于被称为马来西亚“独立之父”的拉赫曼。

1981年,马哈蒂尔成为马来西亚总理,22年后辞去总理职务并退休。

2018年,他卷土重来,带领“希望联盟”在马来西亚国会取得112个席位,终结了执政国民阵线长达60年的官制。

2018年5月11日,获得组建内阁权力的马哈蒂尔,再次就任总理,这一年他92岁。92岁仍活跃政坛,甚至还担任一国领导人,这在今时今日的世界政坛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政坛常青树,马哈蒂尔最厉害的不是他92岁仍活跃在马来西亚政坛中心,而是即使是92岁高龄,他仍在马来西亚政坛拥有一呼百应的政治号召力。

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便是,他把自己的三个接班人都拉下了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倔强少年发奋读书

1925年12月20日,马哈蒂尔出生在与泰国接壤的大马北陲吉打州首府亚罗士打。

父母是印度裔马来西亚人,穆斯林,信仰伊斯兰教。

其父伊斯康达是第一个当上国立英语学校校长的印度裔马来西亚人。

印度裔在多民族的马来西亚社会中占比不高,社会地位也很低,他的父亲非常希望儿子马哈蒂尔能光宗耀祖,为印度裔争口气,为印度裔在马来西亚争取更多的权益。

历史证明,马哈蒂尔没有辜负其父的期许,他不但为印度裔争了口气,且还带领包括印度裔在内的所有马来西亚人走向了富强。

马哈蒂尔从小就显示出异常的聪明,且非常喜欢读书,常常是一个人拿着本书在书房里一待就是半天不出来。

严格的家庭教育,加上自身又聪明好学,使其从小便富有进取心和正义感,为其日后进军政坛并成为政坛常青树打下了深厚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马哈蒂尔小时候便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或许是读书过度,或许是体质虚弱,马哈蒂尔小时候一直多灾多病,总是三天两头发病一次,常常是药伴饭下,整日与药为伴,药不离身。

9岁时,他生了一场大病,这次生病与往日相比严重了很多,差点要了他的小命,其父病急乱投医,又是请道士,又是请巫医,又是请西医,但凡能让他看到半点希望,即便是迷信的,即便是要花大价钱的,他都愿意做,只为治好儿子的病,可惜都不见任何效果。

幸运的是,就在马哈蒂尔父亲束手无策时,一位医术高超的华人游方郎中出现在他的面前。望闻问切之后,华人游方郎中没有流露出无可救药的神情,而是颇为庆幸地说道:

好险好险,还好是我,换个人,或者再晚半天,就算神仙来了也就不回来。

在他的精心医治下,马哈蒂尔不但转危为安,且身体也比往日好上了许多,再也不是什么药罐子,身体渐渐与正常人无异。

1942年1月,由于日寇入侵并占领马来西亚,马哈蒂尔不得已中断学业,外出打工谋生。

他先是去了一家华人开的咖啡店当学徒,学成归来后,他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咖啡店,因经营有道,咖啡店的生意很红火,由此让他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赚到第一桶金后,他又先后开了水果铺和手工艺品店,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好。

生逢乱世,却能在乱世火中取栗,赚取丰厚的身家,不得不说他天生就是商人。

然而,即使能在乱世中生活得无忧无虑,他也没有忘记自己是马来西亚人,更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还被日寇侵占,时刻关注着发生在自己祖国土地上一切。

为了把日寇赶出马来西亚的土地,马哈蒂尔参加当地抗日群众组织如“马来人联合会”、“马来青年联合会”的抗日活动,参加抗日之余,他也倾尽所有为抗日组织提供资金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投降后,还没等马来西亚人欢庆本国终于摆脱日寇殖民的这一历史性时刻,英国殖民者又卷土重来,妄图取代日寇重新殖民马来西亚。

由此,“马来人联合会”、“马来青年联合会”等原先的抗日组织又重新聚集到了一起,加入了反英独立斗争当中。

抗英过程中,马哈蒂尔深知如果自身不能掌握先进知识,只会蛮干是绝不可能赶跑英国殖民者的,所以他选择重新进学校深造。

他先入哈米德学院学习,后转入马来亚大学(现新加坡大学)医学系就读。

在校期间,学习先进知识之余,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重新进校深造的初衷——反英独立,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抗英活动,担任伊斯兰学生会主席。

进入马来亚大学不久,他就又加入吉打马来人联合会和吉打马来青年联合会。

在后来的“马来西亚国父”拉赫曼亲王的领导下,这些原本无比松散且各自为政的抗英组织被联合到了一起,成为一个名为“马来民族联合机构”的政党。

这个政党在马来西亚独立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独立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领导作用。

“马来民族联合机构”成立后,马哈蒂尔亦加入其中,与成千上万志同道合的爱国青年一道,为马来西亚的独立抛头颅洒热血。

也就在这里,他结识了该党骨干成员之一,后来担任马来西亚总理并在关键时刻拉了他一把的拉扎克。

经过几年学习,他于1953年顺利毕业,获医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他参加了马来西亚政府的公务员选拔,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被录取,进入政府卫生部门工作,担任州政府政治医务官。

这段经历,为他日后参政理政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当然,这经验只是对他日后而言,此时或许不适合官场,又或者厌倦了官场上那些非医学专业人士出身的上级的指手画脚,仅仅只是过去4年,他便毅然辞去官职,选择远离政治。

辞去官职后,马哈蒂尔向朋友们借了一笔钱,然后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当地开了一家私人诊所,选择用自己的医术去拯救那些饱受病痛折磨的病人。

或许在他的心中,既然不能在精神上拯救马拉西亚人民,那么就从肉体上去帮助他们。

行医过程中,马哈蒂尔对待任何身份的病人都一视同仁,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他都尽心尽力医治,还经常免费医治没有钱看病的穷人,常自掏腰包为他们买药。

他的医德向世人完全诠释了什么是“医者仁心”。医德高尚、医术高明,以至今时今日,哪怕马哈蒂尔成为深受世人尊重的总理,那些曾受其恩泽的人们也习惯称呼他“马哈蒂尔医生”。

就在他开办私人诊所这一年,即1957年,马来西亚联合邦独立,成为英联邦成员国。

拉赫曼亲王领导的“马来民族联合机构”,即“巫党”,成为马来西亚联合邦执政党,由此拉赫曼也就顺理成章成为马来西亚联合邦首任总理。

1964年,马哈蒂尔经慎重考虑,决定正式弃医从政,拾起曾经的抱负,投身政坛,为马来西亚和马来西亚人民的繁荣和安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由于他是“巫党”的创党党员,加之他多年行医,在民间积累了深厚的名望,所以他从政后,首次参加下院议员竞选就成功当选。

一位曾经与他共事的议员回忆:

“他的锋芒让无数人疯狂地支持他,也让无数人热烈地反对他。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没有人面对他会无动于衷。”

首次参选便高票当选的马哈蒂尔,踏入政坛时,便被视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马哈蒂尔这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他的政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马哈蒂尔小时候虽然是被华人游方郎中救了一命,但从政后他对华人起初却并不友善。

身为印度裔的他是个坚定的“马来人至上”理念拥护者,他的政治主张便是给予马来人在马来西亚上等人的待遇,政策对马来人倾斜,牺牲华人利益,提高马来人经济实力和教育水平。

这种偏激的排斥华裔移民的政治主张,在当时已实施较为温和的民族政策的拉赫曼政府并不受欢迎,故而他在1969年举行的全国大选中落败。

紧接着,马哈蒂尔又公开斥责拉赫曼推行的多元种族政策,并要求其下台。

蚂蚁又岂能撼动大象呢?拉赫曼当时在马来西亚和巫党的地位可以说是无人可撼动,马哈蒂尔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他被开除巫党党籍。

被开除出党后,他没有放弃自己政治主张,很快又写出一本书,书名叫《马来人的困境》。

书中阐明的观点有三个:

一、马来人为马来西亚之原住民;二、唯一的国家语言为马来语并且其他种族都要学;

三、 需要一个反歧视行动来解决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在当地所实行的霸权主义。

以上三个观点综合而论,就是一个结论:马来人是上等民族,应该享受到最好的待遇。

在当时那个推行多元民族政策的拉赫曼政府,这样的言论自然不被提倡,更不被允许,所以《马来人的困境》一出版就被马来西亚当局列为禁书,禁止其流通。

但恰恰也是这本书,让马哈蒂尔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1970年,拉赫曼辞职,原副首相阿都拉萨接替其职务,成为马来西亚第二任首相。

与拉赫曼不同,阿都拉萨的政治主张与马哈蒂尔相差无几,也是认为马来人应该得到更多的待遇。如此,其上台后,马哈蒂尔被重新启用,当选为巫统最高理事会理事。

从此,马哈蒂尔官运亨通,平步青云,一路绿灯,直至1981年出任巫统主席,随坐上了马来西亚政府第一把交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