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式现代化”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

现代化源于西方而风行于世界,但今日之世界现代化,已非西方现代化之初的现代化。从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经历了怎样的思想论争?又经历了怎样的实践探索?曾经奉为“不二选择”的西方现代化模式如何走向穷途末路?我们又如何一步步开拓了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这是本书作者努力探索的问题。

(引言摘自本书后记)

序言

“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的一个富有原创性、体现独特性、凸显时代性的重大命题。从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到2022年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重大论断的阐释不断深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这既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扎根中国大地的发展逻辑的深刻反映,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论升华。如何深入挖掘和研究这一重大理论成果背后的学理意蕴,是当下和未来一段时期学界关注度极高的热点话题和前沿课题。

“中国式现代化”从何而来?其本质内涵是什么?这是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绕不开、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为此,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团队从思想探源的角度对之进行了思考、阐释和解读,著成《从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一书。总体而言,该书呈现出三个较为显著的特点。

第一,在章节架构的布局安排中把握研究思路,逻辑链较为顺畅严密。该书在“绪论”部分强调需要进一步厘清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基本概念,因此,作者对“中国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两个概念进行了简要区分,以此为基,展开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结合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语境,进而从科学理论和先进政党的双重维度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最终得出“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是要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结论,体现出从基本概念区分到本质特性把握、从理论立意阐释到实践内容叙述的研究思路,可见,“思想探源”的研究逻辑合理可行。

第二,在一体多元的叙事评价中指向研究目标,问题域较为明确清晰。研究目标的实现在于问题导向的明确。该书另一个特点就是问题意识强烈,其表现就在于问题线索厘定较为明晰。全书所聚焦和回答的一个总问题归纳起来就是: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如何向中国式现代化转变的?其答案的关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但这一答案背后蕴藏的两个子问题则是:中国是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在何处?全书由此也就围绕这一系列问题而进行论证、展开内容。此外,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作者还在“结语”部分中对未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及其若干思考,这说明问题意识是一直贯穿于全书始末,能够促使读者进一步深入思考。

第三,在纵横交错的时空场域中紧扣研究主题,历史感较为突出鲜明。该书所涉及的时间尺度和空间范围还是比较广泛的,既有纵向的现代化历史演进,又有横向的现代化内容比较,既注重宏观视域把握,又注重微观事实研究,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选精择要相统一,以客观的历史态度、科学的历史思维勾勒和展现了从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出场的整体面貌和主题主线,叙史过程中有论的张力,推论过程中有史的支撑,坚持了史论结合的基本原则,书中的历史感也由此浮现出来,这样的研究也就具有较强说服力、富含启发性。

这三个特点的彰显,充分说明该书可读性较强,不仅有利于读者准确、系统地把握从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向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性转变的逻辑理路,同时也有助于读者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与基本特征,进而深入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思想图景与宏阔实践成就。

美则美矣,未尽善焉。鉴于具体实践环境、研究问题视角等制约因素,书中肯定还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但是作为一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讨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著作,无论是对于学术问题研究还是具体政策制定,都有一定的理论启发意义和实践借鉴意义。故此,写下前述文字,不仅仅是向广大读者朋友推荐这部作品供大家参考、批判,也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能够激发出更多学术同仁持续深入研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与实践,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做出更好的成绩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也算是达到该书研究团队共同的“初心”了。

是为序。

唐晓勇

2023年6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籍信息

从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

建红英 刘松涛 薛小平 著

2024年1月出版/定价89.00元

ISBN 978-7-5228-1573-2

内容简介

本书以大历史、长时段的学术眼光,比较系统地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对西学东渐探索现代化道路的思想碰撞与文化冲突、融合的发展历程,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通过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本书可读性较强,不仅有利于读者准确、系统地把握从近代中国探索现代化向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性转变的逻辑理路,同时也有助于读者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与基本特征,进而深入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思想图景与宏阔实践成就。

作者简介

建红英,历史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校区历史系访问学者,西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宣讲团成员,四川省中国共产党党史专家库成员。现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为中共党史、中国近代基本历史问题研究、近代变革中的乡村社会。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四川省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民委基地课题、中央高校基金项目多项。主持编写《西水头村志》,在中国社会科学网、CSSCI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参与论文、著作、资料翻译近10万字。

刘松涛,哲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四川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等学术职务。先后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5项。独立和合作出版《纳米技术的伦理审视》《与善同行:当代科技前沿的伦理问题与价值抉择》《三代领导人科技思想研究》《科学发展观研究》《建设世界科技教育强国》著作5部;在《北京大学学报》《毛泽东思想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两次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参编大学生思政课教材多部,两次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并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二、三等奖,以及国家民委教学成果一等奖。

薛小平,法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党建,主持四川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课题、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般课题、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青年成长项目、西南民族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等多项课题,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兰州学刊》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合作出版学术专著2部。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西学东渐”与中国现代化的探索

第一节 “西学东渐”与中国现代化的启蒙

第二节 早期东西文化论战与中国现代化的初步尝试

第三节 “西学东渐”与中国儒学的价值走向

第二章 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化的走向

第一节 早期中国现代化探索实践的层次演进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东西文化的论争

第三节 社会主义思潮的涌入与中国现代化的走向

第三章 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化出路的选择

第一节 杜威的新自由主义与罗素的中国社会主义方案

第二节 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东西文化的反思

第三节 中国现代化由被动走向主动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出路的转向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新儒学的批评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论战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对国民党右派的哲学批判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内的发展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思想引领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

第一节 中国现代化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语境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联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引领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

第一节 政党与现代化的交互逻辑

第二节 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呼唤先进政党出场

第三节 先进政党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导力量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拓新

第一节 任何类型的现代化在本质上都是道路问题

第二节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特定时空场域中选择道路

第三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以民族复兴为目标导向的道路

第四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以党的领导为政治主导的道路

第五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以增容提质为内涵演进的道路

第六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取向的道路

第七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以独立自主为精神品格的道路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上下滑动浏览 )

了解更多书籍详情及购买

请保存下图,打开淘宝

策划:张思莹

编辑:丁曼泽

审校:柳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