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华苓的母亲在1963年去世了。临终前,她握着聂华苓的手,用沉稳的声音说道:“华苓,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的心情吗?你和正路结婚十三年,只有五年在一起,还经常吵架。现在他又去美国五年了,你应该考虑离开他了。”

聂华苓泪如雨下。她深知与王正路的婚姻已经陷入了无法挽回的困境。

然而,她们有一个孩子,离婚后,孩子怎么办呢?

母亲坚定地说道:“这五年里没有他,你的孩子难道就活不下去吗?”

母亲的话让聂华苓猛然清醒。是的,王正路已经离开他们五六年了,这些年里,她一个人也走过来了。

想明白了一切后,聂华苓不再犹豫。她决定离开王正路,开始她新的生活。

母亲给了她第一次生命,而临终前的劝告,则是第二次生命的赠予。

聂华苓常常想,如果没有母亲,也许她真的无法走到今天。

聂华苓的母亲出身并不显赫,却展现了非凡的毅力与母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得知丈夫早已有了家室后,她曾一度陷入绝望,甚至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在最艰难的时刻,她被告知自己怀有身孕。这个消息让她哭笑不得,但最终她选择了坚强地将孩子生下来,那个孩子就是聂华苓。

尽管面对家庭的冷落和打压,她仍然坚守母爱,努力抚养聂华苓长大。在这个过程中,她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而是在贫困中艰难度日。她没有放弃,她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为聂华苓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出了一个杰出的女儿。

1936年,父亲聂怒夫战死,聂家陷入了悲痛之中。

在聂华苓和母亲的日子本就不好过的情况下,父亲的去世使她们在家中更加孤立,连仆人都开始欺负她们。

为了保护孩子,原本温柔的母亲开始强迫自己变得坚强,时常大声斥责仆人。

虽然生活艰难,但在宜昌,她们过得自在。然而,当聂华苓14岁时,母亲卖掉了自己的婚戒,决定送她去武汉的湖北省立联合女子中学读书。

在送别的那天,母亲拉着聂华苓去了码头,不停地叮嘱。

聂华苓流着泪,紧紧地抱着母亲,不愿意放手。母亲最终将她推上了船:“我不能一直照顾你,你一定要读书,只有读书才能明白,才不会像我一样无知!”看着船渐行渐远,母亲的眼泪模糊了视线。

她深知自己的婚姻不幸是因为缺乏教育,不愿孩子重蹈覆辙,因此决定让她接受教育。

她并不奢求孩子来回报,只希望她能明辨是非,活得更明智。

聂华苓在船上心情沉重。

船行了一段时间后,她发现有个中年男子一直在看着她,让她感到不舒服,便避开了对方的目光。

这个男子似乎并不打算放过她,始终盯着她看,甚至走近了许多。

聂华苓手心冒汗,心里琢磨着各种应对“如果他是坏人,我该怎么办”的方法。

就在这时,一个男孩突然出现,对她微笑打招呼,仿佛是多年的老友。

男孩和她年纪相仿,虽然还未成年,但举止得体,气质非凡。

聂华苓心生疑惑,但看到男孩偷偷向她使眼色,立刻明白他是想帮她摆脱那个陌生男子的注意。

她投去感激的目光,站在男孩身后,心中稍感安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聂华苓和两个孩子本以为中年男子是坏人,却不料他只是因为她长得像他的老友才上前询问。中年男子的善意让聂华苓感到一丝暖意,尤其是当他拿出学生时代的合照,指着照片上的人问她是否认识时,聂华苓惊讶地认出了自己的父亲。

中年男子也笑着指着照片上的另一个人说道,那是他自己,和聂华苓的父亲是多年的同学和好友,所以才会误以为她是他的老友。

误会解除后,三人都感到释然,气氛也变得轻松愉快。

到达目的地后,三人正式告别。

临走前,中年男子留下了一个地址,告诉聂华苓如果有需要帮助,随时可以找他。聂华苓感激地向他道谢。

男孩开玩笑说:“虽然我没能帮上什么忙,但你也要记住我哦!我叫王正路,也许我们还会再见的!”

他们本以为只是在旅途中偶遇的过客,没想到命运会让他们再次相遇。

再次相逢时,是喜是悲,谁又能说得准呢?

聂华苓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这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辗转流离,艰难地完成了初中学业。后来,在父亲老友的帮助下,她去了重庆读高中。

她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却也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这算是她不幸中的一点幸运。

1943年,聂华苓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央大学,成为校园里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在各种活动中频频亮相,尤其以她的演讲技巧备受瞩目。

一次演讲结束后,主持人递上一束鲜花,声称是她的支持者送来的。聂华苓接过鲜花,闻了闻花香,微笑着点了点头。

“看来这束花送得挺对味儿,谢谢。”

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她抬头一看,是一个高大英俊的男生,他故意板着脸说:“难道你真的把我忘了?可惜了。”

这种半开玩笑的口气让聂华苓的心头一震,她突然想起了在船上那个曾与她交谈过的少年,她惊喜地叫道:“王正路?”

没想到五年后的今天,他们竟然成为了同学。

握手的瞬间,仿佛整个时光都凝固了。这一刻,他们的相遇如同命中注定,历经时光洗礼后依然如初。

很快,聂华苓和王正路坠入了爱河,在他们最美好的年华里。

他们在学业上互为“对手”,生活中却是人人羡慕的一对。他们才貌双全,天作之合。

当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传来,整个城市都笼罩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中。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聂华苓和王正路决定步入婚姻的殿堂。

清晨的阳光透过薄云洒在城市的街道上,一缕缕温暖的光线穿过窗帘,映照在聂华苓的面庞上。她静静地坐在床边,手里握着一封来自母亲的信。虽然母亲因为种种原因未能亲临婚礼现场,但她深深地感受到了母亲的祝福和关怀。

王正路家的家境并不普通,他们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当聂华苓得知这个消息时,心中不免有些担忧和忐忑。毕竟,她出身的家庭并不富裕,而且她的母亲对这些“大家族”总是有些微妙的情绪。

坐在镜子前整理婚纱的聂华苓不禁回想起自己的家庭。虽然并不富裕,但家里的温暖和关爱却是她一直以来的依托和力量来源。母亲在艰难的岁月里,总是倾尽所有地照顾她和她的姐妹,给予她们最温暖的爱。

“聂华苓,你准备好了吗?”王正路的声音从门外传来,打破了她的沉思。

聂华苓转过身,微笑着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道:“我准备好了,王正路。”

在教堂的大门口,聂华苓的朋友们等候着她的到来。她们身着华丽的礼服,笑容灿烂,为她送上最真挚的祝福。而王正路站在教堂门口,一身端庄的西装,带着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即将走向他的新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聂华苓的母亲收到女儿的书信时,心里充满了欣慰和骄傲。她虽然未能亲临现场,但她能感受到女儿幸福的心情,这已经足够。

在回信中,她叮嘱女儿要好好照顾自己,要懂得包容和理解。最后,她从抽屉里拿出了一只旧手镯,那是她年轻时的最爱,如今她将它送给了女儿,希望她能在新的生活中珍惜这份温情。

婚礼进行得如此圆满和幸福,聂华苓和王正路的爱情也因此得到了更深的印记。他们将彼此的承诺写在了心里,为新的生活共同奋斗,无论将来会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将手牵手,共同面对。

聂华苓的婚后生活是母亲担忧的活生生的例子。

刚嫁进王家的第一天,她就碰上了公婆的刻意示威。被要求端着热茶跪在地上,整整一刻钟才被许可站起来,而且还要假装亲密。就连王正路也只是默默旁观,没有出声。

回到家后,聂华苓本想发泄一下不满,但王正路却率先开口:“家规如此,我们私底下怎样是我们的事,但在外面给我留点面子好吗?别气了。”

对于丈夫的宽慰,聂华苓只能委屈地点头。

日子并没有因此变得好过。

除了每天早晨要给公婆和长嫂奉茶,还得像个下人一样在旁伺候;王正路回家晚了、摔了、病了,都要找她。

刚开始,王正路还会私下安慰她,但渐渐地,他也变得不耐烦起来,时常和她吵架,甚至说:“早知道你这么任性,当初就不该让你下嫁给我!”

这句话刺痛了聂华苓,眼泪止不住涌出,她无法相信这就是婚前那个阳光灿烂的王正路。

尽管王正路心里还是喜欢聂华苓这个聪明漂亮的妻子,但他的教育告诉他,“男尊女卑,女人应该服侍丈夫”,就像他的母亲一样。为什么聂华苓就不能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正路变得越来越放肆。

虽然他还是爱着聂华苓,但他的教育背景使然,他认为妻子应该以家庭为重。因此,当聂华苓提出要去工作时,王正路果断拒绝,并说:“你一个女人,在家享受幸福不够吗?为什么总是想着出去抛头露面,这不是丢人吗?”

聂华苓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生活,大吵大闹要求离婚。

虽然王正路心中依然留有感情,而且两人已经有了孩子,但他不想事情闹大。最终,他同意让聂华苓出去工作,但条件是不能从事抛头露面的工作。

聂华苓终于松了口气,找到一家报社担任主编。在工作中,她感觉到了自我存在的意义。

某天,一位男同事到她家送资料,王正路看到后大发雷霆,将其赶走,并质问聂华苓是否出轨。

聂华苓感到人格受到了严重侮辱,无言以对,只能一个人回房痛哭。

1949年,国内形势逐渐稳定,聂华苓把远在他乡的母亲和弟妹接到了武汉。

见到母亲时,她已经苍老不堪。聂华苓扑到母亲怀里,熟悉的味道让她悲从中来,泪如泉涌。

母亲看着女儿,心中已有所猜测,只能轻轻拍着她的头,以示安慰。

有了亲人的陪伴,聂华苓心情好了很多,但在王家,她依旧要忍受丈夫的冷嘲热讽,有时甚至动手打她。

多年的矛盾让两人的感情早已破裂,聂华苓也渐渐对他失去了希望。

1957年,王正路前往美国,而聂华苓却拒绝了同行的机会,选择留在台北,独自抚养女儿并照顾母亲。

1960年,聂华苓所在的报社因发表不当言论而被迫停业,她不仅失去了工作,也似乎失去了生活中的重心。

在失去工作后,聂华苓开始着手写作,将自己一生中的苦楚和曲折写进了文字里。

1963年,聂华苓的母亲病情恶化,她即将离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母亲轻抚着女儿的手,说道:“我一直知道,你在这段婚姻中并不开心。既然如此,为何不重新开始呢?”

聂华苓一时愣住,眼泪模糊了双眼,艰难地说道:“我不能那么自私,毁了女儿的家庭……”

母亲听后泪如泉涌,抓住她的手,语气中充满了恳求:“如果你真的为了女儿好,那就应该做一个好榜样,不要像我一样,一辈子被困在不幸的婚姻中。离婚吧。”

聂华苓微微一愣,内心却豁然开朗。她紧紧握住母亲干瘪的手,眼中含泪,但却坚定无比。

送别母亲后,聂华苓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寄去一纸离婚协议给远在美国的丈夫。

王正路看到后怒不可遏,但他毫不犹豫地签下了字。他冷笑着心想:离开我,看你如何生活。不过,如果将来后悔了,要重新进入王家可就难了!

然而,王正路没有料到,没有了他的束缚,聂华苓的人生将会变得越来越精彩,她会活出真正的自我。

1964年,聂华苓在一场书友会上邂逅了美国作家保罗·安格尔,二人投缘甚笃,谈笑风生。

原来,保罗一直是聂华苓的书迷,第一次来到中国,除了参加书友会,更想亲眼见见那些打动他心灵的文字背后的女性。

他深谙聂华苓笔下的故事,见到她旗袍飘飘、容颜俏丽的真实身影,更加倾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久后,两人坠入爱河,聂华苓毅然随保罗赴美,他们喜结连理,共同踏上幸福的人生旅程。

这段婚姻,成为了聂华苓一生中最幸福快乐的时光,保罗对她全心全意,给予尊重和爱护,让她深切领悟到幸福的真谛。

在享受幸福婚姻的同时,他们继续在文学道路上耕耘,共同倡导艺术与和平,创建了“国际写作计划”,邀请全球作家共同参与。

尤其是在中美建交后,他们为促进中美文学交流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的贡献和声誉日益扩大,至1976年,聂华苓与保罗双双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也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聂华苓在国际上的名声日隆,国内文坛也早已传为佳话。而此时的王正路,看着报纸上聂华苓和保罗的照片,心中既感慨又无奈。

他轻抚着报纸上的照片,默默自语:“难道父母都要经历这样的变迁吗?为什么你不曾愿意,为什么你要改变……”

他心底涌起一丝凄凉和无奈。

或许他已经忘记,聂华苓之所以吸引他,正是因为她的才情和那个充满阳光、活力四射的女孩。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