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全国有数百家大大小小的印社,如果要说影响最广、成就最高的是哪家,肯定非“西泠印社”莫属。

西泠印社坐落在杭州西湖景区孤山的南麓,是一个具有“孤高气质”的民间金石篆刻研究学术社团。如今,西泠印社的盛名享誉海内外,除了500余名国内会员,还吸收了一部分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欧美等地的会员,享有“印学研究中心”、“天下第一名社”的美誉。

1904年,四位活跃在杭州一带的浙派篆刻名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四人,都是拥有豪情壮志的年轻人,因酷爱金石、字画,秉持“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顾书画”,以及挽救传统文化、弘扬国粹的目的,共同创建了“西泠印社”。

四人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丁辅之的主要身份是西泠印社的投资人,王福庵主抓印社的教学工作,吴隐主抓向外拓展业务,叶为铭主管印社的日常事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社成立之初,四人相互谦让,认为自己德不配位,都不愿去当社长。在四人的携手努力下,印社的发展蒸蒸日上,短短数年,其发展就进入巅峰,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书法名家和篆刻名家前来加入。四人因为劳苦功高,被后人尊称为“西泠四君子”。

1913年,在四人的极力邀请下,吴昌硕先生成为印社的第一位社长。

到今年,西泠印社正好走过120年历史,共诞生了7位社长,分别是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饶宗颐。

西泠印社120年历史只有7位社长掌门,并且超过一半时间没有社长坐镇,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西泠印社推举社长始终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体现了对文化、学术和治学精神的尊重。要求候选者必须是德高望重、德才兼备、学贯中西的文化泰斗,在诗书画印、国学、考古、鉴赏等众多领域,都是公认的大师。若不能达到要求,没有合适的人选,宁愿让社长位子空着,也不敷衍了事。

正是这个严苛的要求,让西泠印社一直是每一位书法家、篆刻家心中的艺术圣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昌硕——首任社长,海派大师,1913年——1927年在任,诗书画印的集大成者,20世纪十大书法家之首。

吴昌硕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小熟读四书五经,兼习作诗、写字、画画,传统文化修养十分深厚。学书之初,他以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入手,之后又溯本追源,在魏碑和石鼓文里寻找灵感和汲取养分,同时钻研了黄庭坚、王铎等人的行书。

最终,他融会贯通,将篆刻技法融入到书法创作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书风。

吴昌硕以篆书、隶书、行书的成就最高,他的字个性非常突出,结体采用纵势,字体挺拔修长,用笔严谨遒劲,又不失圆熟活泼,笔势奔腾雄浑,扩展了篆书的审美趣味,对后世影响极大。所有学习篆书的后人,都绕不过要学习他的篆书,有“石鼓文第一人”的美誉。

他的绘画以篆书笔意入画,线条力透纸背,画面色墨交融,酣畅淋漓,画风大气磅礴,因此,被誉为“文人画”的最后高峰。

马衡——二任社长,1947年——1955年在任,金石学和印学大师。

马衡的书法算不上顶级,他之所以能成为西泠印社的第二任社长,跟他深厚的金石学和印学造诣有关。在这两个领域,他的水平都是顶级,有“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先驱”的美称。

有金石学和印学两门学问的滋养,所以,他的书法也不差。由于他长期跟金石打交道,其篆书和隶书功底相当深厚,其它书体也都精通。

在书法实践中,他将篆隶的古朴凝重和“二王”的灵动洒脱相融合,探索出一种古雅朴厚,又不失绰约逸俊的书风,艺术价值很高。可以说,篆隶的“金石味”和文人的“书卷气”都在他的书法里有所体现,让他在同时代书法家里边脱颖而出。

实际上,马衡还是故宫博物院第二任院长,长期在北京工作,能被推举为西泠印社第二任掌门人,完全是多能多艺、众望所归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宗祥——三任社长,1963年——1965年在任,学者型书法家的代表,全能型才子。

张宗祥虽然是西泠印社的第三任掌门人,但他的主要成就却是改定昆曲《十五贯》剧本,让这部古老的昆曲剧目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生机,从侧面印证了他是一位全知全能的大才子。

除了文学,他在书法、绘画、鉴赏、历史、医药、地理等领域都颇有成就。

在书法上,他主张兼修,认为学书法不一定非要主攻“碑学”或者“帖学”,把两者结合起来才有利于形成自我风格。

他初学李邕,“二王”功底十分扎实,之后钻研魏碑,以及智永、董其昌、王铎等人的书法,把他们融会贯通起来,最终形成了宽博浑厚、雄健伟茂,又不失俊秀洒脱、清丽闲雅的书风,颇有大家风范。

据说,因工作需要,他每天要用小字抄写两万多字的书籍,书法功底正是这样磨练而来。

沙孟海——四任社长,1979年——1993年在任,20世纪十大书法家之一,“碑学”书法的代表人物。

沙孟海是典型的“文人书法家”,精通文学、历史、篆刻、考古等学问,文化修养很深厚。他一生主攻“碑学”,兼习“帖学”,对20世纪“碑学”书法的贡献很大。

他在书法探索中,涉猎很广,五体皆精。早年主攻篆隶,中年钻研行书,晚年探索草书。并且,他善于博采众长,每种书体都以“碑学”为本,不断给线条里融入其它书体的笔意,不仅丰富了笔法和线条的变化,还突出了自然灵动、气韵连贯的趣味,充满艺术张力,在20世纪众多书法家里边独具一格,风格标签很明显。

从整体风格来看,他的书法属于“壮美”风格,自带阳刚之美,书法线条古朴、雄健、厚重、沉稳,金石味很浓郁,给人一种宏大之势和浩然之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朴初——五任社长,1993年——2000年在任,国学大师,“禅意”书法的代表人物。

赵朴初一生都在钻研文史哲等传统文化,跟佛学和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书法受传统文化和佛学的滋养,自带一种“禅意”。

在书法上,他碑帖兼修,楷书以唐楷入手,行草书先学“二王”,之后学习孙过庭、苏轼、米芾、董其昌,对众家之长十分熟悉。

他结字时,字体往往向右上方倾斜,呈现出左低右高之势,结构严谨,骨力突出,用笔沉着稳健,非常注重笔画在轻重缓急,以及肥厚和瘦劲上的变化,看起来宽博舒展,俊朗娟秀,随性自然。

他的字之所以带有“禅意”,是受弘一法师的影响,常常以平和从容之心入字,结体圆融内敛,点画干净利落,给人超凡脱俗、静穆闲适之感,让人赏心悦目。

启功——六任社长,2002年——2005年在任,书风雅俗共赏,“秀美”书法的典范。

启功精通书画、国学、诗文、鉴赏等多门学问,是当代学问大家。

他的书法传承于“帖学”,以“秀美”风格为主,书法线条看起来爽利、瘦劲、峻峭,如同铁杆一样,具有一定的骨力感。字体内宫紧凑,外宫疏朗,在结字和点画上非常注重章法和结构的排布,还专门把“黄金分割法”用在字型的塑造上,使他的字在结构上看起来相当美观。同时,受多门学问的浸润,他的字书卷气息很突出,雅俗共赏,当今学习他的书法的人很多。

美中不足的是,他的书法缺乏笔法上的变化,不论是结字还是章法,他的字总给人有很明显的设计感。所以,他的字体用来书写信札、小品、扇面等小作品,看不到什么缺陷,如果把他的字放大,看起来并不好看,给人“无骨”的感觉。

饶宗颐——七任社长,2011年——2018年在任,国学大师,当今古拙书风的代表。

饶宗颐博古通今,学贯中西,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在国学、经学、文学、书画、考古、古文字、翻译等领域,都有可圈可点的成就,他是当代名副其实的国学大师。

他的书法受秦汉碑刻的影响很大,扎根于“碑学”,之后向许多古代名家取经,包括金农、邓石如、吴昌硕等多人,主张书法要“重、拙、大”。

“重”是指用笔要稳重,线条要厚重。“拙”和“大”都指风格而言,要求书风以古拙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尽情发挥,以呈现大气庄重之感为根本。

他在行草上的养分多来自明朝的傅山、王铎、徐渭等人,注重在线条里营造飞扬豪放、肆意苍茫的趣味,整体观之,给人古拙刚健、骨力丰沛的感受,有很强的视觉张力。

相比之下,在七位西泠印社社长里,启功因为工于“帖学”,而“碑学”功夫的修炼不足,导致他的字缺乏大气、古拙、刚健的味道,其书法水准只能垫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