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有提升幸福感的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hoto by Meriç Dağlı on Unsplash

雅君说

下周一会和朋友、C计划联合创始人蓝方做一期直播,聊聊阅读对我们的影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扫码关注。

另外直播这个时间点,我人在山东农村拍我的毕业作品,我现在还不确定那边网络情况,祈祷一切没问题。

总之欢迎预约,到时见啦。

生活好物

@马蜜:想推荐适合春天的神器——押花器。大家可能都有过在书里压花朵、叶子,制作标本的经历吧,推荐试试用押花器。

使用吸水板、海绵、衬纸等材料,摆放花材,密封压制,能最大限度保存植物原有的色彩和形态方便且适合新手,收花的时候超有成就感,是把美好的春天定格收藏的快乐

(雅君说:链接非读者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怡宁:我很喜欢喝酸奶,但是超市的太甜太稀。最近在买「吾岛希腊酸奶 」,是大白蓝罐子那款720g的,我可以加点蜂蜜每天挖几勺子吃,能吃一个星期,不加糖的。如果喜欢喝浓稠希腊酸奶的还是挺推荐的,回购好几次了。

@ルビー:推荐几种青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樟树港小辣椒」,是绿色的,大小是比朝天椒稍大,味道微辣到中辣,真的非常好吃!

不管是单独炒还是炒肉片,煎一煎,加点酱油加点蒜就超好吃!吃不出来皮,肉质鲜嫩肥美,椒香四溢,辣味柔和。不喜欢青椒味的我终于找到了美味的青辣椒!

2.「冰淇淋萝卜」,之前一直吃本地沙窝萝卜(别名青萝卜),脆甜脆甜的,但是网购总是买不到好吃不辣的青萝卜,突然间发现了冰淇淋萝卜(别名凤梨萝卜),每次买都脆甜多汁,颜色也很好看,价格略贵于沙窝萝卜一点,喜欢吃脆甜萝卜的有福啦。

(雅君说:链接非读者提供。)

-0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番茄のMummy:推荐几个近期最爱,七鲜自己的品牌做的就很赞,比如9.9一大瓶的「双柚汁和小青柠汁」,配料表都很干净,一喝就知道是果汁本身的味道,尤其是放在冰箱里随时能喝到冰镇果汁真的是爽翻天。

还有19.9一大包的苏打饼干也是充饥裹腹的种子选手,饿的时候来一小包真的可以续命。

-05-

@龙哥:给面包脑袋推荐一家宝店铺吧:「三个园丁」。面包种类蛮多,馅料扎实,原材料都很健康,包装简约,是让人看到就想好好对待生活的食物。

-06-

@MQ७.७:推荐「蕉内500E内裤」!超级好穿,回购无数条。

1688有平替,叫「中山市念棉服饰有限公司」,还原度80%。

还有1688上友优汇(深圳)科技有限公司这个内衣也非常便宜好穿!

综艺和剧

豆瓣评分:8.1

去哪儿看:腾讯视频

@黎黎:推荐一部最近看的2016年的(老)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是根据老舍先生的小说改编的,范伟主演,在东京国际电影艺术节拿过奖。

以一个农场里发生的故事映射职场,很有喜感,同时也很讽刺。把人情社会里的人性丑陋面拿捏住了。不过是黑白画面的哦,不喜慎入。

豆瓣评分:9.0

去哪儿看:人人视频

@六边形战士:推荐最近新出的台剧(还在更新中)——《不够善良的我们》。(林依晨还是那么清纯好看)。

同月同日的同事两人经常撞衫而且还爱上同一个男人,女主被塑造的「温柔贤惠」,情敌则是「冷淡随性」。

日复一日的日子,平淡如水,女主通过社交平台找寻老公前女友的蛛丝马迹,第一集就有种抓心挠肺的「抽离感」,果然白玫瑰和红玫瑰是个永恒的话题。第二集片头设计蛮精妙的,不错。目前还在更新中。

-04-

豆瓣评分:9.2

@馨:推荐纪录片:《与宫崎骏和吉卜力工作室的2399天》。纪录片中镜头除了对准宫崎骏,也有很多落在和他并肩作战的同事身上。

最近新上映的电影《苍鹭与少年》(也是《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中,很多的形象的原型都是他身边的同事,其中包括两个重要人物:高畑勋和铃木敏夫(这里就不剧透分别是谁了~)。纪录片中关于他们的相处,可以给出一些电影的启发~

而且电影中的很多隐喻,宫崎骏一直是一个坚定的反战斗士和和平主义者。个人觉得他把故事放在二战结束的前后展开,是有特别的意义的,包括电影中奇幻的动物形象也有一定的缘由~所以非常建议在观影前,先把纪录片看了,会有更多视角。

最后对于这次的电影,虽然很多人觉得没有以前的动画片好看。但我觉得虽没有以前的故事性和情节转折,但是更多的有了一些,需要结合观众自己的思维和经历去体会的观点和叙述,希望宫崎骏可以继续创作~我愿意被他的隐退再“骗”一次又一次!

-05-

豆瓣评分:8.3

去哪儿看:人人视频

@Anoone:推荐最近看的一部新的苹果出的美剧,叫做《群星》。女主角之前演过《普罗米修斯》,是个很有特色的欧洲演员,充满了一种凌厉的太空感。

影片是太空悬疑科幻片,虽然平行宇宙的概念比较老套,但是里面的母女情真的很感动。

最后一集结束感觉挖了坑。在豆瓣上看到大家的讨论也主要是围绕里面的时间空间的逻辑。如果喜欢这类型的片子,不要错过。

高分好书

9.0

8.4

@IBA:我又来推荐书啦!这次的推荐是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一个女人的故事》和《一个男人的位置》

这两本书都是偏写实风格的,字数在八九万字左右,读起来很畅快

作者以回忆的角度讲述了父亲和母亲的故事,中间还穿插着作者在写作时的感受,有种类似影视剧里打破第四面墙的感觉。

另外,书中还有一个让我深受震撼的观点,那就是我们和父母的对话,不光只是和他们个人对话,同时也是在和另一个社会背景和时代对话。这让我对自己的父母也有了新的理解。

总之,强烈推荐给大家!

豆瓣评分:9.3

@跳:最近看的最欢喜的一本书是逯耀东的《寒夜客来》,他写饮食,又不单单写饮食。

读他的文字,就好像和另一个、学识更丰富也经历了更多的我聊天,常常看着看着就get到一些奇怪的笑点,是对我来说很有阅读乐趣的一本书。

我在图书馆借的这本书,看到一半的时候就决定要买一本自己。

豆瓣评分:7.5

@Tang-小君:分享书本《碌碌有为》,书本分为上下两卷,主要是从案例和分析入手,从微观和宏观历史视野下多角度讲述中国社会与民众生活

从一个个普通人和家庭的故事,逐步延伸至中国社会的关于文化、传统、习俗、审美等方方面面,展现人口变迁、衣食住行、城乡发展、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法律与社会等方面下更细节的中国变化。

聚焦微历史,以不同以往的面貌还原更真实的、有烟火、有温度的历史,能够从文字描写深入了解,很真实感受时代转折变迁。

雅君说

最近的消费里,我觉得最值的是一笔,是我花了28块在看理想APP买的蒋方舟的《母亲与女儿-无限人生书单》音频节目

我最初只是有天傍晚清洁房间时,想找点消遣,于是点开了这个节目的免费试听集——《阶层与回归|安妮·埃尔诺:那一刻,我杀死的是我体内的母亲》

刚开始听没多久,这段话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

「安妮•埃尔诺作为第一个讲述的女作家,是因为她对自己人生持续而坦荡的叙述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女性创作者共有的命运

from《我的天才女友》

出身普通,却有个心比天高的母亲;在母亲热切的期待下,作为小镇做题家,

from《我的天才女友》

通过勤奋学习和文艺特长努力摆脱原生家庭;离开家,进入一个花花世界,开始叛逆的、混乱的、刺激的性的冒险;

from《我的天才女友》

尝到苦果,匆匆嫁给一个出身远高于自己的男性;

from《我的天才女友》

在婚姻里备受煎熬,成为母亲之后繁琐的生活,进一步感受到天性被压抑,开始精神或者肉体出轨;

离婚,终于成为了让母亲失望的样子,叛逃一生,以为终于把故乡远远地抛在脑后,却在人到中年时,在自己身上看到了费劲逃离的母亲的样子。」

接着往下听,我没想到的是,听着听着,我的眼泪跑了出来。怎么会讲得这么真切这么好

from《我的天才女友》

她讲,埃尔诺在书中借母亲之口,来讲述母女关系——「比如说“我做了一切可以让我女儿幸福的事情,可她却没有因此变得更加幸福”。」

面对母亲之死,「埃尔诺写,“我失去了与我所来自的世界的最后一根纽带。”

而在小说中写到少女为了继续学业,决定堕胎时,埃尔诺写「那一刻,我杀死的是我体内的母亲。」

我在听时,还知道了,原来埃尔诺的朴素的语言风格,是她有意选择的结果

「她刻意抛弃那套习得的,知识分子的语言,对她来说,那是叛徒的声音。她要用她原本的声音说话,用兰波的话说,“我永远属于劣等民族。”

而让她做出这样选择的是她内心的矛盾「在如母亲所愿,跨越到知识分子阶层之后,安妮·埃尔诺感受到的是背叛自己阶层的愧疚,而不是“上岸”的喜悦。」

为此她后来选择,「从那个已经上了的岸上跳下,坠入海中,返身回到自己降生的世界,那个属于父母的世界,那个已经远离的世界。

所谓作家,不过是那个不断返身、回望、不愿上岸、让自己一次次落入水中的人。

她选择用写作,「给我的人民报仇。」

在听安妮·埃尔诺这一期的中途,我就去下了单。

这个栏目一共会讲十位「被母女关系所塑造的女作家」,每周三更新,目前已经更新完毕了。

但之前还在陆续更新时,我会每周三都点进来看下,想早点听到。这是我第一次听一个音频栏目,有了想要追更感

因为内容既有信息密度,又对我有情感触动

如果你和我一样对创作、对女性作家、对母女关系这些话题有强兴趣,那这个简直就是为我们量身定制的内容。

而从蒋方舟自述中,也能感受到她本人对母女关系问题,带着痛感的关切。我在听的时候,除了被她讲述的知名女性作家的生命故事打动,也会被她袒露的家族伤口打动

比如她在讲作者谭恩美从母女关系、从家族历史出发,所写的《喜福会》一书时,说到,谭恩美曾经很困惑 「为什么母亲总是不快乐,甚至,总是想自杀?」 并由此介绍了谭恩美了解母亲的过程。

蒋方舟之后,话锋一转,讲到自己的外婆是喝农药自杀身亡,讲到她会想「我母亲的不自信、对被抛弃、被漠视的恐惧是不是她的母亲留给她的痛苦呢?」 并想到那句话「痛苦在家庭中流传,直到有人准备好感受它。」

from《瞬息全宇宙》

同样是在讲谭恩美的这期,她还引申谈到了电影《瞬息全宇宙》。她说「电影里的女儿那么向往虚无,向往消失,她并不是矫情或是青春病,而是她知道每一个成就母亲的宇宙,都没有自己。

从耳机听到这句时,我正拎着从超市买的食物,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眼泪夺眶而出。

蒋方舟说自己「做完这十期节目」后,发现自己变得「没有那么恐惧失败的亲密关系,失败的母女关系

因为这些女作家所经历的,所写下的母女关系,无论是她们作为母亲,还是作为女儿,都或多或少地经历着失败。

无论是冷淡而疏离的张爱玲母女,还是过分紧密共生的耶利内克;无论是在母亲的指令下做一个“坏”女孩 的杜拉斯,还是在母亲面前伪装成好女孩的西尔维亚·普拉斯,她们所经历的母女关系,都为她们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

而「这些女作家写下她们所经历的母女关系时,她们也是在试图理解,而不是试图和解。

我作为听众也有同感,我会感受到自己不是一个人。

因为那些作家用自己的存在和书写告诉我,关系中的很多伤痛、羞耻感、罪恶感普遍存在,即便是那些我们可能恐惧到不敢言说的事物。

比如,我听到,文学史上有多位作家书写了自己自杀的母亲以及其他亲人。

比如,讲门罗「青少年时代的那个世界,正在以老派的面貌坐在审判席上,对她所做的现代选择进行着道德审判,而她所犯的所有罪行导致的所有错误和伤害,仅仅是因为她试图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人而存活下来。

from《瞬息全宇宙》

我也会有同样的感觉:我坚持自我边界、拒绝他者侵入这件事本身,就会构成对原有秩序的挑战,就会让遵循传统的家人感到痛苦。

同时,这些讲述也会带给我一种创作上的解放感:痛苦也好、恐惧也好、懦弱也好、愧疚也好,人性中的不同灰度都是可以讲述的。

因为喜欢,想推荐这个栏目,同时也希望想买的读者能有点优惠,我找看理想那边认识的朋友要了500张可以用于这个栏目的5元券

这个栏目原价48,现在活动期28,你用上5元券,最后你就可以28-5=23元到手。

使用办法是,戳看理想APP首页的顶部【扫一扫】(只要按一下那个扫一扫符号就好,这一步不用输入任何东西)-

之后,在出现的扫描页面戳【手动输入兑换码】(依然是按一下就好,不用输入任何东西)-

再在出现的输入兑换码的页面,输入“雅君”,

就可领取5元节目专属优惠券,用于购买《母亲与女儿》音频节目(请在领取后7天内使用)。

从「看理想」APP首页底边栏点「我的」-看到「我的账户」点「优惠券」, 就能看到这个券啦

因为券数量有限,有需要的朋友再领哈。

是什么决定了我是谁?

如果用这个问题问脑神经科学家迪克·斯瓦伯,答案估计会是「大脑」

他写过一本书叫《我即我脑》(We Are Our Brains ),他认为,相比其他器官,「我们的大脑在塑造我们是谁这件事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他对此解释道:「目前的临床移植手术表明,更换心脏、肺、肾脏或者其他器官并不会使一个人变成另一个人;

然而,大脑关键部位的一点损伤却会使你完全变成另一个人。长在下丘脑的肿瘤可能会让你变成恋童癖,而丘脑部位的血管堵塞可以导致严重的失智症。 」

我对大脑的变化引起的人的认知、行为变化很感兴趣,最近发现他还出了一本《造物之脑》(Our Creative Brains ),就找来看了。

在这本书中,他讨论了大脑的创造力如何塑造文化环境,以及「反过来,我们创造的文化环境又影响着我们大脑的发育和我们的行为。

书中在介绍大脑运作方式时,聊到的一些知识点,我觉得很有意思。

比如:「如果大脑结构接收到的信息太少,它们可能会开始自行产生信息,这些信息显得像是通过感官而从外部传入大脑。一位失聪的老人日夜听到荷兰国歌,还有圣诞颂歌、圣歌,偶尔还会听到儿歌,有时他会和它们一起唱,这种幻听是耳鸣的一种形式。」

截肢后的幻肢感觉似乎也基于同样的原理:由于缺少来自缺失的肢体的正常信息,大脑“发明”了缺失的手臂或腿的存在。

在精神分裂症中,大脑皮质区域的输入减少了,因此伴随该病的幻觉可能是由相同的机制所引起。

但是,即使大脑和感官功能正常,如果缺乏信息输入,个体仍然可以产生幻觉。

遭受着孤独和缺氧的登山者有时会有强烈的幻觉体验,例如突然觉得有人在他们身边,这可能伴随着极大的焦虑。幻觉通常是濒死体验的一个特征:有些人报告说听到了声音,或看到其他人或他们自己的身体。」

我在看上述内容时,会想到历史上的一些独自进入荒漠或山洞避世修行的人,声称自己看到了「真神现身」之类的神迹,或许也是因为大脑太缺少信息摄入,开始给自己编造幻像。

这也让我觉得,人类大脑对信息真是执着。如果感觉匮乏,居然还能「自产自销」。

另外,书中在聊脑科学时,也谈及了犯罪问题

作者指出,恋童癖的大脑,「在静息态下其大脑区域之间的功能连接与常人存在差异」,「恋童癖的形成基础是特定的基因和非典型大脑发育而形成的性取向」,在此基础上,他提问「我们应该让这些因素负起道德责任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看一下书中聊到希特勒的部分。

作者写「希特勒患有帕金森病,为此他接受了安非他命药物治疗,而多年来他已被贴上许多精神疾病标签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吸毒导致的精神病、精神病态、反社会人格障碍、虐待狂人格障碍、边缘人格障碍、双相障碍和阿斯伯格综合征。

此外,德国作家诺曼·奥勒(Norman Ohler)在他的《闪电战:纳粹德国的毒品》(Blitzed: Drugs in Nazi Germany)一书中声称,希特勒不断使用激素和毒品。

在1944年的最后攻势中,希特勒被认为没有一天没喝醉过。海洛因起初让他欣喜若狂,然后就恣意地狂怒。他因睡眠障碍而服用巴比妥类药物,并注射了甲基苯丙胺。

问题是,究竟是他的性格、他的药物滥用和他的疾病等因素中的哪些成分导致了他的冲动决定、激动、发脾气、缺乏同理心、仇恨以及其他行为异常?

也许连希特勒这样的怪物都无法为自己的行为承担道德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应该逃脱惩罚。这一结论不是基于关于自由意志的论证,而是基于他对世界造成的难以估量的伤害,以及给予受害者补偿的必要性。 」

我觉得把这句说希特勒的话,换成说恋童癖或许也成立。即便脑科学指出,恋童癖是由于基因和大脑发育导致,我也依然认为,恋童癖如果对儿童做出伤害行为,那么就必须受到相应惩罚。生理因素不能成为他们免除刑罚的理由

书中还写道「我们从对荷兰“饥饿冬天”长大的儿童的研究中了解到,怀孕期间营养不良会增加儿童出现反社会行为的可能性,遗传背景和母亲在怀孕期间的吸烟习惯导致孩子的注意力缺陷多动症,从而导致其触犯刑法,他是否应该对此负责? 」

我目前的观点也是应该负责。因为伤害的后果已经铸成,需要给受害者以交代。以及,与此同时,社会应该了解哪些因素会导致产生更多施暴者,在这些因素的源头进行干预,减少在未来诞生新的施暴者的几率。同时对已经产生的施暴者,还是该怎么惩罚就怎么惩罚。

另外,书中还写道,「在所有因犯罪而出庭的人中,有50%的人是低智商者」,这个比例之高让我惊讶。

同时,书中还指出「罪犯中或监狱中过高比例的低智商人群所需花费的成本,远高于为他们找到简单而合适的工作的成本。然而,很少有单位去为低智商人群提供简单而合适的工作。」

从这点出发,我们很容易可以得出结论:如果更多公司愿意给低智商人群提供合适工作机会,那么这些公司也是在为大众安全做贡献。

另外,书中也写了那个很有名的证明自由意志不存在的实验,简单来说,就是科学家们发现,「被试者的脑活动模式在不少于7秒钟前就已预测了他的决定:早在被试者意识到他们所做的选择之前,他们的大脑就已经做出了选择。

书中对此引用了两位哲学家的话。

约翰·霍说「科学已经越来越清楚……自由意志是一种错觉。但是,这是一种美好的、绝对必要的——甚至比上帝更有必要的——错觉。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则说 「意识到缺乏自由意志可以让我……不会对自己及同胞们的行为和决定较真,也不会去发脾气。」我打算在之后对自己或对他人生气时,多想想爱因斯坦这句话。

-彩蛋-

欢迎你分享你喜欢的APP、书、影、剧、游戏、好物我会选10位留言者每人送一本《造物之脑》

Edited by 小疯子

合作 请联系微信:wuweiqu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