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重庆市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发布《2021-2023年重庆市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及典型案例。

商标侵权案占案件总量的八成

2021年至2023年,重庆全市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815人,提起公诉524人。其中,受理审查起诉侵犯商标权案件652人,约占总量的八成,提起公诉442人;受理审查起诉侵犯著作权案件20人,提起公诉13人。强化刑事诉讼监督,开展立案监督48件,纠正侦查活动违法42件,纠正漏捕漏诉53人,向公安机关移送犯罪线索13件,向行政主管机关开展行刑反向衔接移送线索74件92人;刑事抗诉4件,均获法院采纳改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与诉源治理,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45件。落实办理知识产权案件"一案四查"要求,3年来办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案件55件;2022年将公益诉讼纳入知识产权综合履职范围,两年来共办理知识产权公益诉讼案件56件。

总体来看,这些案件呈现出案件总量增长,但区域差异性明显;犯罪类型集中,以侵犯商标权为主;涉案领域扩张,侵权手段更加多元;侵权行为网络化,打击维权难度提升;知识产权案件存在刑民行交叉的竞合情形六大特点。

加工生产某品牌电池销售获刑

在公布的典型案例中,李某欢、原某某等14人假冒注册商标、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是西部科学城(重庆)知识产权检察保护中心成立后,提前介入的首例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刑事案件,还通过大数据分析运用,准确认定涉案金额。

据介绍,2019年至2024年4月期间,李某欢、原某某等人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某电池公司许可,在河南省家中及其租赁的库房内,雇佣工人加工生产假冒品牌电池,并向重庆、吉林等20余省市进行销售,销售金额共计230万余元。经鉴定,假冒电池的成品及半成品不符合相关规定的技术要求。

九龙坡区检察院以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对被告人李某欢等5人提起公诉,被告人分别被判处三年至五年六个月不等有期徒刑,并处三十万元至四十万不等罚金,部分被告人适用缓刑。对帮忙包装电池、开车送货、接收原材料等犯罪情节轻微、违法所得额或非法经营额较小的王某某、徐某某等9人依法作出微罪不起诉处理。

上游新闻记者 何艳 重庆市检察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