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姬姓公孙氏,又叫公孙鞅、卫鞅。商鞅两次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后秦国逐渐强盛,进而统一六国。

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子曾说:“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商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那么,商鞅具体做了些什么?他是如何改革成功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伯乐”举荐惨遭嫌弃

商鞅生于卫国,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从小喜好研习刑名之学,潜心研究治国之道,立志改革。

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对士人都十分重视,商鞅栖身在魏国时,曾投身于魏国丞相公叔痤麾下,职位是中庶子。公叔痤对商鞅的见识、才学、人品都十分欣赏,经常跟商鞅一起讨论治国之道。

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又对魏惠王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

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夸大其词,于是皆不采纳。秦魏少梁之战后,秦献公因箭伤而亡,秦孝公继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外有诸侯纷争、六国合盟谋秦,内有贵族掣肘、旧制束缚、国力堪危的情况,秦孝公决意雪耻强秦。他先是审时度势,派亲信景监以重金分化六国,后又广发《求贤令》,向天下招贤纳士,期待变法图强。

商鞅就是在这篇《求贤令》里看到了秦孝公求贤若渴的心和招贤纳士的诚意,他决定离开魏国,前往秦国求见秦孝公。

君臣际遇谱写佳话

初到秦国国都,商鞅没有直接觐见秦孝公,而是悄悄地来到招贤馆内。秦孝公要求各路士子先遍访秦国三月,后制定对策。

商鞅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对秦国的考察。这三个月,商鞅遍访山林村舍,深入了解秦国民风民情,一路过府走县,不断增加对秦国国情的认识。

考察结束后,商鞅通过秦孝公的亲信景监见到了秦孝公。和孝公的第一次会面,商鞅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主张,而是和他大谈特谈起了尧、舜两帝的治国之法,还没说完,秦孝公已经打起了瞌睡。

过了几天,商鞅又一次见到秦孝公,这次商鞅讲的是禹、汤、文、武几位仁君的王道治国之法。

虽然商鞅把王道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这和其他的游方学子所说的并没有什么不同,在秦孝公眼里不过是些迂腐陈旧之谈,不足以救秦国。

秦孝公虽然对极力推荐商鞅的景监略有微词,但还是拿出了一国之主的气度,对商鞅十分友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商鞅看出秦孝公是个值得信赖的君主,他再次求见秦孝公。帝道不行,王道不用,便取霸道。秦孝公这才打起精神,觉得还行。

通过这三次谈论,商鞅其实也已经知晓了秦孝公心中所想,他知道秦孝公不想做太平天子,也不甘做一个诸侯霸主,秦孝公的目标是完成统一,开创千古一国之梦。

第四次见面,商鞅真挚地将三个多月遍访秦地的情况对秦孝公做了如实汇报,详谈强国之术,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地小民少、田业凋敝;国库空虚、民心涣散;政令不畅、因循守旧;奖励微弱;军力残破等。

他指出秦国隐患,并提出要施新政需从根本上强大秦国的《强秦九论》。这番话正中秦孝公的下怀。君臣两人谈得非常投机,连续几天不眠不休。

此时的商鞅与秦孝公肝胆相照,坦诚相交。秦孝公被商鞅勘透天下、高屋建瓴的经纬之才深深吸引,商鞅则感动于秦孝公的慧眼辨才、沉静深远。君臣际遇,君信臣,臣忠君。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就此拉开。

变法革新国富兵强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让商鞅制定秦国的改革制度,开始变法。

为了使秦国富国强兵,建立统一的封建帝国,他先后推行了两次以“农战”和“法治”为中心的变法活动。

可是这个消息传开以后,很多大臣表示反对,觉得不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于是商鞅就和大臣甘龙、杜挚等展开了辩论,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大臣同意了商鞅的变革,但是如何取得百姓信任,让新法推广开来呢?

商鞅在秦国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贴出告示且令人专门告知:无论谁把这根木头移到北门去,都能获得十两金子的奖赏。

刚开始没人敢去做。百姓觉得此事很蹊跷,有古怪,都不敢动手。到下午,商鞅又说搬过去的赏五十两黄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一个人前来搬运。

大伙儿都跟着他前去看热闹。完工后,商鞅如数付金。百姓沸腾了,天底下竟然有这么便宜的事。商鞅立木建信,随后颁发了变法法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其变法内容主要有:

第一,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商鞅规定秦国所有的贵族都必须先从没有军功的宗室做起,然后按照军功的大小,重新确定尊卑贵贱,爵位俸禄。

只要有军功,哪怕不是宗室,也能封侯成为新贵。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打通了全民晋升的通道,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第二,推行编户和保甲连坐制度。根据商鞅的新法,原先附属于领主的臣民,重新编组,由地方官进行管理,直接变成了直属于国君的编户齐民,这些人五家为保、十户相连,一人犯法全体承担连带责任。

第三,实施郡县制。秦国将全国分为三十一个县,由县令和县丞来治理。这些县令和县丞都由秦王本人任命,不再世袭。

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

第四,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商鞅下令去除田地上的疆界,取消公田和私田的界限,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负担。

同时,凡努力生产收获粮食和织出布匹多的,可以免除本人的徭役。此后,秦国逐渐形成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大大增加了当时秦国的税收。

第五,统一度量衡、申明法令、革除旧俗。为了方便各地区之间进行交易,秦国将度量衡统一起来,颁布了标准器。

有了标准的度量衡,维护了商品交易的公平性,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从而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

此外,商鞅还把法令公布在宫室前的冀阙上,并申明“刑无等级”,不管是贵族还是庶民,在秦法面前都一律平等。

商鞅集列国变法之大成,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进行了一番轰轰烈烈的改革,变法持续时间之长、涉及面之广,为我国历代变法所罕见。

商鞅变法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得到了全面且彻底的执行,大大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的我们,不仅要继承商鞅及法家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更应该发扬改革斗士商鞅不怕困难、勇于改革创新的积极进取精神。

在任何时候、任何社会,“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存在与发展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