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江姐的儿子彭云在美国定居,中国记者问他为什么不肯回国?他的回答很现实,却也很无奈

作为巾帼英雄的儿子,彭云对这个称呼非但没有自豪,反而感到很尴尬。

他的母亲江竹筠是大名鼎鼎的革命烈士,江竹筠出生于1920年的四川,天灾人祸,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小小年纪江竹筠就尝到了生活的苦。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江竹筠也不例外,年仅几岁就开始干活,直到12岁的时候才上学,在学校中的时光令江竹筠记忆深刻。

她对历史老师所讲述的故事很感兴趣,她也想成为被人铭记的优秀历史人物,她的老师知道后,便给她说,首先要好好学习。

江竹筠对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十分珍惜,她的成绩也很优秀,一直到高中的时候,江竹筠第一次接触到共产主义,了解了先进思想。

这一切都让江竹筠深感震撼,随后便加入了革命的队伍,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在革命的道路上,江竹筠遇见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彭咏梧。

两人于1945年结婚,随后江竹筠于次年生下彭云,因为革命的需要,所以江竹筠只能将孩子交给朋友谭正伦来照顾。

之后毅然跟随丈夫的脚步,到前线战斗,在一次行动中,彭咏梧不幸牺牲,江竹筠很伤心,但她明白革命的脚步不能停止。

在一次突围中,江竹筠被敌人抓住,得知她是红军的骨干后,随即就进行严刑拷打,这都没有让江竹筠屈服。

于是敌军便开始大力搜寻江竹筠的孩子,想要用孩子威胁她,谭正伦保护的很好,孩子没有被敌人发现。

敌军没有放弃对江竹筠的严刑,江竹筠的身体上都是伤疤,在牢中的时候,江竹筠知道自己不可能活着离开,于是只能饱含热泪,给年幼的彭云写下了自己的嘱托。

没多久,敌人就将江竹筠残忍杀害,彭云成为了无父无母的孤儿,年幼的他对母亲江竹筠的印象并不深,直到进入和平年代后,才在报纸上见到父母的模样。

彭云对于抚养自己长大的谭正伦很感激,将她当成了亲生母亲一般。

上学的时候,因为烈士遗孤的身份,所以经常会受到学校老师的照顾,上学还减免了很多学费,他的智商遗传了自己母亲,头脑十分聪明,在学校中总是名列前茅。

之后更是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哈尔滨一所军事学院,和一位名叫易小治的女生结婚,他本以为自己的一生就会这样平淡的过去。

没几年,国家恢复高考,彭云觉得这可能是一次新机会,经过复习后,最后被中国科学院录取,这是彭云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并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为了能进一步发展,彭云经过努力,得到了外出留学的机会,在外面,彭云的才能完全被发掘了出来,还得到了赏识,这让彭云感受到与国内截然不同的气息。

结束学业后,彭云便回国继续研究计算机,可能由于当时我国和西方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很多方面,彭云都感到不适应。

一年后,彭云经过深思熟虑后,带着一家人前往美国工作,他认为在那里,能够更好的发光发热。

当彭云看到母亲留给她的遗书时,虽然对这位亲生母亲没有多少印象,但是血缘之间联系是无法磨灭的,看完后,彭云的眼眶通红。

江竹筠想要让儿子能够为新中国奋斗,能够有所成就,但是彭云只完成了一半,那就是有所成就,却没能为新中国而奋斗。

有人认为彭云接受了母亲的保护,祖国的培养,最后却奔赴美国,实在令人不齿,也有人认为彭云,只是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是人之常情,不能因此责怪,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