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期待热闹,害怕孤独。

涉世之初,从同学圈,跳进社会圈,走进职场圈。

成家立业之后,还要顾着亲戚朋友圈,想尽办法打拼生意圈。

随着年纪的增长,慢慢明白了叔本华的那句话:“只有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如果你越来越不合群,说明你活得很通透,能权衡利弊,积极自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合群,身不由己。

人为什么要合群?不是因为你喜欢凑热闹,而是那些抱团的人,想办法欺负独行的你。

这样的社交规则,在曾国藩统领湘军的时候,就出现了。

作为湘军的对立面——太平军,洪秀全作为上司,带着大家憧憬“天下太平”的生活。

太平军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很多平民百姓害怕朝廷的打压,不敢轻易加入。

进入湖南之后,洪秀全面临兵力不足的问题,因而积极和当地的会、党合谋,一些地方的帮派,一呼百应。太平军壮大,然后一举攻下了南京。

上海的小刀会积极回应太平军,在首领刘丽川的带领下,开展暴乱,自称太平天国统理政教招讨大元帅。他派人送书信给洪秀全,表示合二为一。

湘军为了平定太平军,也采取拉拢地方帮派的方式,扩大势力。

经过长时间的拉锯战,太平军被消灭,但是湘军也被地方帮派渗透。很多人是湘军,也是土匪、地痞,难以约束。

曾国藩考虑到湘军“变质”了,纪律难以维系,加上时局关系,因此解散了湘军。

“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这是曾国藩的一句名言,也见证了他对群处的态度。

“此一时,彼一时”,我们为了做成某件事,不得不借助群体的力量,或者自己拉一个群。

但是在群处的过程中,人生是要受到制约的。毕竟,人与人之间,拉拉扯扯是避免不了的,并且无法真正做到三观一致。

说白了,很多群,就是利益驱使而形成的。大家为了利益才彼此迁就,还一起商议大事。等利益到手了,或者利益分配不公,闹掰了,就一拍两散,留下诸多遗憾。

“不想合群”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你就会明白这几点。

其一,不管去哪一个群,起初是为了得到什么利益。因而动机是不纯粹的。就是同学群、朋友群、同事群,不是单纯交流几句,而是和月收入、合作关系、潜在的合作对象紧密联系在一起。

其二,在群里,你就要听大家的话,不能摆出格格不入的样子,否则你无法从群里得到利益。没有人有义务,使劲迁就你,还照顾到你。

其三,不想喝的酒,不想去的饭局,很厌恶的脸色,你都要接受。如果遇到高人,还得给笑脸。给人一些好感,才有机会得到帮忙。

其四,你进入的群多了,时间就完全被人控制了。尤其是一些要赶场子的人,浑身都不自在,难免会得罪人。

人总会懂得,不管多委屈自己,都无法讨好全世界的人。群处是权宜之计,不是长久之策。若是自己没有本事,无法给别人一点利益,那就会被亲戚朋友瞧不起,想要合群,都显得无能为力。

02

不合群,孤独自在。

作家马德说过:“忍受孤独是可怕的。当你看到那些享受孤独的人,一下子就不怕了。”

当一个人被孤立的时候,心里隐隐约约会有一些难受,但是主动退出群,就不一样了,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若能好好利用孤独的时光,可以成就更加优秀的自己。

事实证明,一个人是不可能长期合群的。

北宋都城东京,有居民二十多万户,人声鼎沸。

街上,有一种店铺,叫“瓦子、瓦舍”,用来娱乐、聚会。

闲来无事,和好友相约,在瓦舍里喝茶,看看歌女表演,真的很惬意。要是机会好,还能遇到红颜知己。

《梦梁录》里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

《都城纪胜》里说:“瓦者,野合易散之意也。”

从以上两句话可以看出,天下无不散之宴席。还能看到,有些古人对吃吃喝喝的聚会,同样是一种嗤之以鼻的态度。

清朝时的和珅,身边有无数的人,推杯换盏的时间,数不胜数。

为了讨好爱妾,和珅胆大包天,派人去库房里,偷来了一只玉马——大学士阿桂平定回部后的纪念物。

和珅的结局,大家心知肚明。

相对而言,在电视剧里,与和珅唱对台戏的纪晓岚,就不太合群了。除了身边的小月姑娘,就没有几个铁哥们。

但是纪晓岚的余生,过得很安稳,不管谁做上司,都能不卑不亢。

我们终其一生,真正的群,就是自己的小家庭。此外,都是可有可无的。

没有了群处的磕绊,我们的生活会很自由,独处是一个人的清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不合群,不是情商很低,和任何人都格格不入,而是做人通透,不去巴结权贵,不瞧不起自己。

人啊,你若优秀,就有了社交的价值,从而不担心孤单;你若一文不值,那么你就是站在群里,也是凑数的人,仍旧是孤零零的。

看你的手机里,有多少联系人?有几个常联系的人?很久不联系的人,打个电话,是否还记得你的名字,能听出你的声音。

曾经我们站在热闹的地方看世界,后来习惯了在清静的过日子。

蔡康永说过:“如果什么事情都指望自己去符合别人的期望,终究有一天会感到吃力,我们应该为自己活一次。”

总要有那么一段时光,习惯一个人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