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家维柯曾这样说过:“在一切语言里,大部分涉及无生命事物的表现形式,都是从人体及人的感觉和情欲那里借出来的隐喻。”

比如说,一个人的情绪、愿望、性格以及气质等等,都可以从他本人的面部表现出来。正因如此,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已经总结了一套通过观摩人的长相、声音、气色等特质来识人的相术理论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左传·周书》中就初步出现了相术和相士的相关记载,到了隋唐以后,我国相术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譬如说,在新旧《唐书》中,就有过一个非常著名的相士,那便是大名鼎鼎的袁天罡,据说其相面之术天下无能出其右,以至于任何人见识之后都难以置信。

谈论及此,笔者只想说,古人在识人之时早已经总结了一套自己的理论。其中,很多民间流传的俗语便是从这些理论中延伸发展出来的。譬如说,“两腮无肉不可交”这句话。

那么,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呢?

很明显,这就是古人数千年来一种固有的认知,他们认为两腮无肉的人,是不值得深交的。

一、两腮无肉不可交

“两腮无肉不可交”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想来大家也能够理解。简单的来说,便是古人认为一个人若是两腮无肉,那他非常有可能是一个阴险小人,而这样的人,则是不适合交朋友的。

咋一看,这就不是我们常说的以貌取人嘛!没错,在古人的认知中确实有这样固有的观念。而两腮无肉通常还有其他比较类似的词语,比如说像尖嘴猴腮这样的词语。这个词语想来大家也经常在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看到过,很明显这是一个贬义词。

倘若在文学作品中对一个人用尖嘴猴腮来形容的话,那么这个人在大家的认知中,便是那种阴险狡诈、卑鄙无耻的小人形象了。那尖嘴猴腮又是什么样子呢?很明显在古人的认知里,就是两腮无肉的人。由此看来,古人确实在某种程度上会“以貌取人”。

不过,有些人可能会提出质疑,说古人单凭两腮无肉就判断不可交的话,太过武断了一点。如此说来倒也没错,因为一个人是否是谦谦君子,确实不能从表面来判断,但同样的,也不能直接否定这句话,毕竟,两腮无肉和尖嘴猴腮这样词语除了面容刻画的意思之外,还带有一定的气质判断在里面。

换句话说,古人认为一个人的长相若是两腮无肉的话,那么即便对方不是奸诈小人,也必定不是适合做朋友的人。事实上,除此之外,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说得更“过分”,只是很少有人知道。

那么,后面一句俗语说的是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腮无肉不可交”后面接下来便是“脸上横肉为凶者”。其意思跟前一句相类似,也都是带有贬义色彩的一种认知观念。

二、脸上横肉为凶者

“脸上横肉为凶者”这一句跟前面一句意思很类似,相信大家都能大致猜出其中的意思。用古人的话来说,意思就是一个人若是满脸横肉的样子,那么此人的面相是比较凶的。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一个人脸上长满横肉的话,那此人就是性格暴虐,不可招惹的那种人。

如此一来,可能很多人会为“满脸横肉”的人叫屈。认为古人的这句说法太不恰当了,难道就因为脸上长满了“肥肉”以至于每个胖子都是“凶相毕露”之人吗?实际上,古人所说的“满脸横肉”并非是因肥胖而导致的满脸“肥肉”,而是因身材魁梧壮硕而导致的满脸“肌肉”。

简单的来说,古人并不认为脸上肉多的胖子是面相凶恶之人,而是认为脸部肌肉发达的人带有一些常人不具有的“凶相”。比如说,《三国演义》当中的张翼德,此人便是一脸横肉的形象。同样的,此人也是性格暴虐,面相凶恶的代表。

倘若张翼德站在一个普通人面前,就算不动任何声色,也同样能将一般人吓得大气都不敢喘。由此可知,“脸上横肉为凶者”这句话的主要意思就是满脸横肉的人都带有凶相,而且看起来都不好惹。

由此看来,虽然这句话比前面一句说得更过分,但其刻画描述却是比前一句更“精确”一点。

说到这里,有些人不免会好奇,为何古人会产生“两腮无肉不可交,脸上横肉为凶者”这样的认知观念?

事实上,这样的认知观念多半就是在古代相术基础上结合一些历史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三、古人面相的认知观念

在古人的相术认知中,通常以眉清目秀、明眸皓齿等词语形容一个人的福禄善美之处。因此,若是要反着来形容的话,必然会选择一些带有贬义的词语。这一点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譬如说,古代的文人墨客在作品中要构建一个小偷的形象,倘若花费大量笔墨的话,显然不太合适。那么如何将其刻画出来呢?想来大家都知道,可以用尖嘴猴腮、獐头鼠目、贼眉鼠眼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像《水浒传》中的鼓上骚时迁,此人因小偷的身份,在施耐庵的笔下便是尖嘴猴腮、贼眉鼠眼的形象。如此一来,读者看到这个小偷时,脑海中自然会浮现一个猥琐的小偷形象。

久而久之,小偷这样带有特殊身份的人物形象就慢慢被固化了。但凡人们一提到小偷,就下意识的会在“脑补”出来一个尖嘴猴腮的人物形象。

比如说,《三国演义》当中的忠义代表——关羽。数千年下来,无数文学作品中,“面如枣色”这样的人物面貌刻画已然成了忠义人士的“必备”特质了。另外,《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是这样,因被称作“白脸奸贼”的缘故,在后世文学作品中,但凡是脸色苍白的人,总会带有那么一丝“阴险狡诈”的意味。

或者可以说,一些作者在刻画阴险小人时,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将其脸色刻画的苍白一点就足够了。因为人们的固有的认知观念中,尖嘴猴腮、贼眉鼠眼、面如枣色等刻画手段一出,大家就知道其代表的人物形象的性格是什么样子了。

正因如此,“两腮无肉不可交,脸上横肉为凶者”才会在民间流传极广。或许如此俗语并不准确,但它却是古人交友时最直接的一种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在古代的相士相术理论中,应当可以从人的容貌看出一个人的气质和性格特征。但在此基础上一些演化出来的俗语,可能更多的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形象刻画的手段和认知。

此种手段目的便是作者对人物性格的一种凸显,如此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手段,可以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起来。另外,抛开小说中人物形象刻画不谈,就说我们国家的国粹京剧中的脸谱,其样式繁多的设计,同样也是为了彰显人物特点而演化发展出来的。

由此看来,人物性格特点跟一个人的体型和长相是没有多大关联的。或许有些俗语有着悠久的历史,或许它在民间流传极广,但人们探寻其背后意义的同时,也要考虑它是否符合当下的“三观”。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判断,不能盲目的认为所有的俗语都一定是“真理”。毕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学习俗语,认识俗语的正确打开方式。对此,大家觉得呢?

参考资料《左传·周书》、《唐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