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约会班主任》节目,定位专业教育服务类节目,搭建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教育服务平台,每周邀请一位优秀班主任老师和专家来到直播间就青少年的学习教育问题,成长问题等答疑解惑。【欢迎更多优秀老师加入我们的节目,小编微信fm-912】

本期嘉宾

郑东新区白沙中学 管江花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教龄九年,中小学二级教师。就职于郑东新区白沙中学,语文学科。曾获郑州市课题研究三等奖,郑东新区课题研究一等奖,白沙中学“教育教学先进个人”、“中招突出贡献奖”。

我们都习惯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为孩子的人生始于家庭,他们的一切发展都以家庭的影响为基础,其中对父母的依恋情感是他们接受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

什么是真正的家庭教育?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尽自己的职责呢?

一、爸爸爱妈妈

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不知大家是否留心过很多名人传记中是怎样描写母亲的:

母亲温柔、贤淑、善解人意,她始终默默地为孩子奉献而毫无怨言,母亲坚强、善良、有主见,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母亲……

这些文字是不是很熟悉?就是这样的母亲才可能培养出了那么出色的孩子。

因为孩子在幼小时对母亲有着本能的依赖。

所以,母亲的性格、语言和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然而,在一个家庭里面,父亲常常是决定母亲性格、语言和行为的那个人。

可见,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曾有位爸爸向美国著名的脑神经科学家梅迪纳教授请教:教授,你告诉我,我怎样才能帮儿子考上哈佛大学?梅迪纳回答说:从现在开始,你回家好好爱你的老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后来专门就此事追问梅迪纳:为什么您当时让那位爸爸回家疼爱老婆?梅迪纳回答说:在美国,对学业成就的最佳预测指标,就是家庭情绪的稳定性。家庭情绪稳定性大部分可被妻子的情绪所预测。因此,妻子情绪越稳定,家庭情绪就越稳定,孩子成绩也就越好。而想要妻子情绪稳定最好的办法,就是宠爱她。

就像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李玫瑾教授说的:孩子6岁前,爸爸在孩子面前很爱妈妈,那么孩子也会很爱妈妈,而妈妈也一定会好好带孩子,孩子长大后一定会非常优秀。

故事①

那年,我们一家三口去长沙游玩,同闺蜜一起目睹了这样一幕:

在饭馆里,邻座一对夫妻带着他们可爱的女儿,丈夫忙前忙后取碗碟筷,妻子陪着女儿。一顿忙活的丈夫坐下后又为妻子、女儿倒茶,与妻子闲聊。不一会儿,丈夫拉着妻子的手,安静甜蜜,妻子样子安详,眼眸闪亮,还不时照看女儿。突然,丈夫偷偷亲了一下妻子的手,妻子似乎有些害羞,回头喂给女儿一勺冰淇淋。

小女孩睁着大眼睛,看看爸妈,又看看四周,对每一个看过来的人露出天真灿烂的笑容。

一家人的爱温暖如阳光。

在他们背后,有一位妈妈独自带着儿子进餐,妈妈正在接电话:

“你这人怎么这样,即便是离婚,咱们也得见面解决是吧?你老这么躲着,算怎么回事?孩子你也不见,有你这么做父亲的吗?”

说到孩子,女人的声音突然提高。

正低着头默默吃东西的儿子被母亲吓了一跳,手里的冰淇淋掉在了衣服上。

儿子正茫然不知所措,妈妈发火了:“你怎么搞的,吃个东西都不会!走走走,别吃了,回家换衣服去!”

说完,拽着小男孩摔门离去。

虽然小男孩一直默不作声,但能感觉到他小小世界里的灰暗。

我不禁感慨小男孩和小女孩,差不多的年纪,境遇却如此迥异。闺蜜一句话道破了背后的原因:“他们的母亲是不同的,一个沐浴在爱中,一个正承受着丈夫的冷漠。”

因为生活在丈夫的爱中的女人,她的心是柔软的、温柔的、安定的,会宽容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会创造出一个愉悦温馨的家庭氛围。

一个家庭拥有这样一位女人,最直接的受益人,就是孩子。

相反,一个长期忍受着丈夫的冷漠、埋怨、暴躁的母亲,会把这些负面情绪都转嫁到孩子身上,家庭生活对她来说是一种负担。

一个怨气重重的家庭,最大的受害者,同样是孩子。

所以,有人说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爸爸爱妈妈。

故事②

杨绛、钱锺书的爱情人人称羡,而他们的感情也给女儿钱瑗带来了正向的影响。

杨绛先生在《我们的钱瑗》中写道:有一次,两人带着女儿去饭店吃饭,当钱瑗看到邻桌在吵架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一直觉得父母恩爱的小孩很幸运,所以我特别感激爸爸妈妈。因为你们相亲相爱、琴瑟和鸣,我觉得自己是个特别幸运的孩子。”在父母相爱的环境中长大的钱瑗,学会了什么是爱,学会了如何去爱。

有人说:“爱大于一切”,从小心中有爱的孩子,相信未来也不会太差,因为心中有爱就会学会宽容、学会理解,更学会了感恩,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不优秀、不成功呢?怎么才能让孩子心中有爱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只要爸爸爱妈妈就可以了,这就是最好的“身教”!

苏霍姆林斯基曾对父亲们说:“你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真心喜爱自己的妻子。”

因为孩子在幼小时对母亲有着本能的依赖,所以,母亲的性格、语言和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而一个贤良的母亲背后,往往站着一个深爱她的丈夫。

丈夫爱得越坚定,妻子内心越安定,性格也就越温和。

如果说有什么事是最能让孩子一生受益的,那么一定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全家。

二、妈妈爱孩子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信赖的人是妈妈,最爱的人也是妈妈。

当妈妈成为光,孩子才会向着光亮的地方前进,做最好的自己。

1.无条件的爱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

“你再哭,妈妈不要你了。”

“你走不走,不走的话,妈妈走了,让别人把你抱走。”

“你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类似很多这样的反话,都是在传递这样的信息:

只要你听妈妈的话,妈妈就爱你;只要你好好表现,妈妈就爱你。

妈妈殊不知这种有条件的爱,会让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

若妈妈能正确地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则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信。

那么,怎样才能给到孩子无条件的爱呢?

无条件的爱绝不意味着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

它意味着当孩子在众人面前给你出丑时,当孩子自暴自弃时,当孩子跟你公然对抗时,当孩子怨恨你你时,你都不放弃对他的爱。

如果妈妈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就让孩子知道,妈妈只会批评你的行为,但是不论发生什么,妈妈对你的爱是永远不变的。

那么孩子就无需隐藏那部分不太受欢迎的自我,他就不会去否认和歪曲他的错误和弱点,他就能自由地体验全部自我,自由地体验生活,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正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无条件的爱孩子,需要妈妈明白:这世上,没有一个孩子是完美的,更没有一个孩子会完全照着父母给予的模板去成长。

妈妈爱你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爱你,和你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无关。

如果一个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别人赏识的,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愉悦、自我肯定的感觉,他的心里就会充满自豪和自信,觉得自己很优秀很特别。

相反,如果孩子平时听到的都是训斥、挑剔、责备甚至挖苦,一个小小的过错就被妈妈抓住不放、没完没了地进行批评。

他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就会否定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失去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妈妈们可以尝试每天挖掘自己对孩子的爱,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不是说他们的某些表现。

而且一定要将这种爱表达出来,让孩子明白和感受到:“妈妈爱我!”这样才会给孩子的生活带来无穷的益处。

2.用心的爱

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在«母亲的教诲改变我的一生»中提到:

母亲纪美是一个性格开朗、平易近人的人:善于言谈却不世故,性格乐观却不张扬,待人诚恳又不计较……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永远保持着年轻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姿态。

母亲忙碌的一天从清晨就开始了。每天早上都会早早起床为小家庭九口,以及当时与我们住在一起的祖父和堂弟一共十一人准备早点,还要给神龛和佛龛换水、打扫卫生,此外,母亲还要准备白天工厂作业用到的糨糊。

令稻盛和夫记忆犹新的是,在八叠间的那张大桌上,几乎随时都摆放着四五份点心。有时是十个左右蒸番薯,有时随意放着一些粗粮点心,等等。明明很忙碌的母亲,却总能掐着稻盛和夫从学校回来的时间为他和同伴们准备好这些零食,而且每天如此,从未间断。忙碌不是借口,用心的爱才能温暖孩子。

可见,稻盛和夫的母亲尽管非常忙碌,除帮助父亲处理印刷厂的事务,还有七个必须照顾的孩子,可她对孩子的爱从未缺失。从这一点来看,也许所谓的母爱,并非是一定要每时每刻都陪在孩子身边才能被感受到的情感。

只要母亲的心里时时牵挂着孩子,爱着孩子,有一颗温柔守护孩子的心,即使和孩子接触的时间少之又少,也一定能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

稻盛和夫在文末这样写道:“如今,我们迎来了物质富有的年代,我却担心越来越多的父母无法再用心地教育孩子——“爱”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是啊,现在的孩子又有多少能每天吃到妈妈准备的早餐?又有多少孩子每天都是在外面买点早餐甚至不吃早餐就走进班级?

这让我想到王开东老师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表过一组数据,这组数据正与早餐有关。

据苏州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苏州市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每天都吃早餐的学生比例分别为77.6%、69.0%和66.2%,约三成学生不能做到每天都吃早餐。随着年级的升高,每天吃早餐的人数比例逐渐降低。

伴随着吃不吃早餐,又有两大发现,第一,每天吃家人做的早餐的学生学业成绩更好。

监测数据显示,每周吃早餐的天数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呈明显正相关,每天都吃早餐的学生学业成绩为508分,而从不或极少吃早餐的学生学业成绩为441分,两者相差67分。

进一步分析学生的早餐方式(排除住校生),可以发现,“家人每天在家做给我吃”的学生学业成绩最好,为513分,而“基本不吃早餐”的学生学业成绩最差,为446分。根据这个数据推断,家人做早餐要比每天买早晨的孩子,成绩至少高出5分以上。

结论是,妈妈早上早点起来给孩子做早餐,就能使得你的孩子比那些不吃早餐的孩子,多出120分。潜在的效应还有,给孩子做早餐,既能给孩子最好的陪伴、增进亲子关系,又提高了成绩,不费吹灰之力,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3.智慧的爱

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妈妈想要孩子好,首先要让自己好起来。自己怎么好起来?

1)不依附老公,不倚仗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不要因为婚姻和生娃而自我放弃,妈妈最应该做的是自我负责。

很多妈妈结婚以后,都会牺牲很多。相信很多子女一定听过自己妈妈这样的抱怨:“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什么都给你们好的,起早贪黑的干活都是为了你们,为了这个家,你却这样不懂事,太让我伤心了。”

不禁想起上周我在 <李雪爱与自由视频号> 里看到与之相似的一个高赞回复说:“我也觉得很多所谓放弃自己,鸡娃的母亲是选择了一条最轻松的路。发展自己需要勇气和蜕变,而发展孩子只需要控制,孩子做不到还能发疯,自己做不到才是绝望。鸡娃的父母仿佛没有自己的人生,边界不清,只靠共生。”

母亲为了孩子,过度牺牲自己,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没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单自己活得累,而且还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负担。

当妈妈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牺牲了自我,她就会不自觉衡量付出与所得。

一旦不如预期,亲子矛盾必定发生,不知不觉爱也会变了味道。

这世界上有三种关系:

①与自己的关系

②与他人的关系

③与世界的关系

一个人唯有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其他关系才会成为“锦上添花”的美好。

所以,每个妈妈唯有先学会爱自己,接纳自己,才能够爱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长。

之前的我也总会说自从有了孩子,晚上要陪写作业,白天还要早起晚归的上班,哪儿有时间读书或做自己?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明白,不是因为有了娃,我就没有时间或不能做自己。即便自己陪娃吃喝玩睡,也会有那么一刻清醒地知道:不做自己是那么的空虚与自责。

所以,我现在认为之前自己之所以那样说,其实是自己给自己找的借口,并不是事实!同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自己边界不清导致的。即便有了娃,我依然可以做自己,一边为孩子提供成长的空间,一边去发展自己;不随意插手干预孩子,给其真正的自由去探索自己身边的事物,以及只管付出发自心底里的无私的爱。

2)不控制,学会“不管”

控制型父母的行为往往源于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和不安,但这种担忧往往表现为过度干涉和限制。例如,有的家长会对孩子的学业成绩过分关注,一旦孩子成绩不佳,便会大发雷霆,甚至动手打骂。这种做法不仅会扼杀孩子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还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和生活失去兴趣。

要想摆脱控制型父母的标签,我们首先需要正视自己的行为,并认识到控制型父母对孩子的危害。我们要学会信任孩子,相信他们有能力去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放手让他们去做,因为“不管”的背后是信任。如稻盛和夫的母亲纪美从小就鼓励他要自立自强。每当他回家哭哭啼啼说有人打他,母亲就给他递上一笤帚让他去“打回去”。一次次的鼓励,小和夫真的举起棍子,欺负他的小孩就跑了。在这里,母亲没有代替他帮他去出气,而是相信他可以做到保护自己。

不控制孩子,就是让孩子的“主体性”得以显现。所谓主体性,就是“做自己的主人”。一个拥有主体性的孩子,他才会主动地看待生活,他的内在才会拥有力量,从而才会激发自我的潜能与能力。

“不管”孩子,不是放纵,而是给予孩子真正的自由与尊重,每一个生命都有其成长的规律,顺势等待,有时真的很必要,值得我们期待,所以,相信静待花开是一门智慧。

可见,在家庭教育中,父爱给孩子以榜样与力量,母爱给孩子以智慧与温暖。父亲的榜样支持与母亲的无微不至,对于孩子同样重要。在前行的路上,我们既需要力量,也需要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