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恐龙的灭绝,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就是:在大约6600万年前,有一颗直径约为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通常我们会认为,如果没有那颗小行星,恐龙就有可能不会灭绝,那实际情况是否真是如此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也不一定。因为在近些年来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早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恐龙就已遭到重大打击,并因此而日渐式微,按照这样的趋势来看,恐龙灭绝就像是冥冥之中早就安排好了的一样,即使没有那颗小行星,恐龙也很可能会灭绝。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具体是怎么回事。

地球历史上不同时期所形成的岩石和地层都有各自的特点,在它们之间往往会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分界线,而“K-Pg界线”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分界线标志着白垩纪和古近纪的交替,它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我们所发现的恐龙化石,基本都是在它的下方,而在它的上方却几乎不存在任何恐龙化石。

“K-Pg界线”形成于大约6600万年前,其形成时间与那颗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时间基本重合。近些年来的研究表明,恐龙化石并不是在这个分界线一下子就消失了。

(↑“K-Pg界线”)

具体来讲就是,在“K-Pg界线”形成前大约1000万年,恐龙的多样性就开始出现迅速减少的趋势,以至于在大约300万年之后,恐龙化石的种类就已经减少了40%左右,而这也就意味着,恐龙遭到了重大打击,那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科学家发现,在这段时期形成的不少地层都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现象,即:刚开始的时候是海床特征,接着是海岸特征,最后则变成了陆相特征。

由于这些地层并不存在因为“造山运动”所导致的倾斜、折曲等迹象,因此科学家认为,在这段时期,地球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海退”现象,而其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当时地球大洋地壳的活动降低,使得它们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地向地幔沉降,进而导致地球上的海平面也跟着下降。

所以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正是大规模的“海退”现象,造成了恐龙多样性的迅速减少,因为海平面的下降,会造成地球陆地上气候出现巨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陆地上的总降水量会大幅减少,导致了很多原本湿润的区域变得干旱,植被也因此而消失,进而使生活在这些区域中的恐龙因为失去宜居的环境而逐渐灭绝,除此之外,大片干旱贫瘠的土地还会阻碍恐龙进行长距离的迁徙,使得它们无法逃离自然环境恶化的区域,这无疑进一步增加了恐龙灭绝的风险。

但这还没有完,尽管在这段时期之后,恐龙多样性的减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放缓,但没过多长时间,其多样性的减少趋势再一次提高了速度,特别是“K-Pg界线”形成前近30万年这段时间里,其多样性减少的速度非常快,而这也就意味着,恐龙又遭到重大打击。

(↑图中的蓝、红、黑三种颜色,分别代表新出现的恐龙种类、灭绝的恐龙种类以及恐龙多样化在整体上的“净值”,下方是时间线,单位是百万年)

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科学家认为,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德干暗色岩喷发事件”。

此次事件是一系列大规模的火山运动,其发生区域位于现代地球上的印度,其形成的熔岩地貌被称为“德干地盾”,我们现在能直接观测到的面积大约有51.2万平方公里,厚度超过2000米,考虑到侵蚀作用与大陆漂移等因素,科学家估计其初始面积大约有150万平方公里。

科学家推测,这一系列的大规模火山运动所喷出的尘埃和气体,导致当时地球上的气候出现了巨大的波动,这就使得恐龙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

因为直到“K-Pg界线”形成的时间点,恐龙多样性减少的趋势都再也没有任何放缓,所以一个合理的推测就是,6600万年前的那颗小行星,相当于为恐龙的灭绝进程按下了“加速键”,而如果没有那颗小行星,那按照恐龙多样性减少的趋势来看,恐龙也很难逃过灭绝的命运。

当然了,这也只能说是一种推测,所以大家看看就成,不必太过当真。值得一提的是,在经过多年的研究之后,科学界目前普遍认为,地球上现存的鸟类,其实都是由一支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所以从这方面来讲,恐龙并没有完全灭绝,灭绝的只是“非鸟恐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只“恐龙的后裔”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