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命草诗评

原文

乡村小学

文/弌 夫

几间草房几十垛泥台

拼凑成的乡村小学

早已被时间的铲子夷平

可那满屋蛙鸣一样

脆生生的

读书声,至今还在

乡村的记忆里回荡

它曾是熨帖父辈心怀

最有效的膏药

让他们的愁眉,间或

得以舒展

使他们的耕犁更加明确

有力

与这群书声相比

“摇滚”吵了些

“流行”浅了些

每次回乡

立于那片空旷之上

都能体味到它们的

亲密围攻

我是小学长出的一翼

翅膀

乘着书声与麦芒上的星光

跌、跌、撞、撞

往外飞

为的是父辈和羸身

那个最最朴素的梦想

赏析

这是一首现实题材的诗,写法却没拘泥于现实主义。它以几十年前农村小学和农家子弟求学这个最普通的现象为背景,抒写了那个时代的一个重要命题,知识改变命运。先是写实,然后转向写虚,结构层次分明,语言流畅,朗朗上口,具有明显的“歌”的元素。

先看第一节,诗人印象中的乡村小学是极其简陋的,他就是在这样的教室里开始了求学之路。读着如此写实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了那间教室,一个场景在脑海闪现。如今这所小学“早已被时间的铲子夷平”,随着时代发展,农村有了新的校舍。可正是这个简陋得让人无法想象的学校却一直藏在诗人心里。

接着弌夫将视觉转向听觉描写,也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满屋读书声。这个镜头非常生动有趣,用蛙鸣和脆生生来形容,既有清澈的声音动听,又有青涩的脸庞浮现。这成了整个乡村记忆里的一道特有的风景线,很有诗味。然后转换描写主体,从孩子读书到对父辈的反应。孩子读书是家庭的希望,是对父辈们的莫大慰藉。“明确/有力”,用词干练,简短有力,表明了父辈对孩子读书的期盼和态度。

第二节重点回味了读书声,单独挑出来写,想必对于草根出身的学者型诗人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弌夫把读书声和摇滚及流行音乐作比较,意在说明读书声的自然纯粹。每次回乡立于“那片空旷之上”,不免浮想联翩,“空旷”二字虚化得很好,增强了空间感和沧桑感。“亲密围攻”表现了诗人对小学的感情,对他来说,这种亦苦亦甜的回忆不啻为一种精神享受,对读者的想象也是一种引爆。

第三节,从结构来看,为了体现翅膀的瘦,作者故意用一字一分行的排列,在视觉上起到特殊的观感效果。“乘着书声与麦芒上的星光”往外飞,因为瘦弱(具有双重含义),所以“跌、跌、撞、撞”,一字一顿,突出通过求学外出谋生的艰难坎坷,也增强了节奏感。这是那个时代所有农家子弟求学逐梦的真实写照。而对读者来说,主要在于共情。末句连用了两个“最”字,看似过于夸张,但没有经历过那个温饱都无法保证的年代,很难想象吃饱穿暖或者吃上商品粮对草根是多么大的一个梦想,这或许是诗人难以释怀的一个情结吧。

通观整首诗,比较突出的几点是:语言质朴生动,有表现力;情感输出符合人物心理,准确真实;结构上的造境,有利于读者从视觉和心理上感受诗歌的内容;在内容构成上,循序渐进地递进式表达,适时插叙,由外而内升华主题,使得诗歌有骨架,有血有肉,也有魂。将如此平常的事物写成吟,实属难得,体现了诗人的功力。因为有理想的诉求和改变命运的动因,所以诗里有一种向上的力量,使之无论表现形式上还是基本风格上都与当下流行的草根诗有所不同。如您对这首诗有高见,欢迎留言指教!如您觉得好,请转发给朋友共享,深表感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弌夫,本名李继先,曾用笔名本尘,出版学术专著5部,诗集1部,发表论文、散文、诗歌N篇(首),屡有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