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个关于“父母关系不和谐”的讨论,有网友这样说:

“父母带给我太多负面的东西,导致我的性格有着令我自己都讨厌的缺陷。”

“我几乎没有朋友,不愿向人打开心扉,更不喜欢和人提及有关家里的一切。”

“父母只要有个风吹草动,我就能想出千万个吵架场面,感觉喘不上来气,特别痛苦。”

“父母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婚姻,对我而言,就是一场无形的折磨。”

正如《少年说》的某期节目中,一个男孩在天台上吐槽父母:

“我希望你们以后不要再冷战了,我夹在中间特别像一个夹心饼干。”

说着说着,他忍不住哭了出来,台下的很多孩子也默默落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担忧父母关系、被动地卷入父母之间的矛盾中,就无法把全部的精力和能量用来自我成长。

有一项新的研究表明:

夫妻经常吵架的家庭中,孩子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2%。

当夫妻彼此相爱时,孩子的学业会更理想,接受教育的时间会更长,且成年后会更向往婚姻生活。

正如心理学家所说:

“ 孩子,才是父母关系不和谐的最大受害者。”

14岁的子昊(化名)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自小他就是在爷爷奶奶和爸妈的呵护下长大,生活得无忧无虑。

小学期间,子昊的学习成绩特别优秀,是全家人眼中的骄傲。爸爸更是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子昊身上。

升入初中前,为了让子昊接受更好的教育,爸爸四处找人托关系把他从一个小县城的小学转到了市里一所寄宿的重点中学。

然而,正是这份沉重的期望渐渐成为子昊心中的负担,为他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进入初中后,子昊不仅没有像爸妈所期望的那样努力学习,反而经常和他们说自己心情不好,想回家,有时候还会自己偷偷跑回家。

情绪也变得阴晴不定,只要受到老师的批评,他就会崩溃地大哭。

老师也多次向爸妈反映子昊的学习状态,说他上课的时候经常心不在焉,不认真听讲,作业也时常拖延不完成。

更令人担忧的是,子昊在几次考试中竟然交了白卷。

鉴于这种情况,学校强烈建议子昊的爸妈考虑进行陪读,帮助他调整学习状态。

然而,尽管尝试了陪读,子昊的问题却依旧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初二下学期,爸妈决定把子昊转回到原来县城里的学校。

本以为熟悉的环境能够给子昊带来帮助,但遗憾的是子昊的状况却愈发严重。

他的焦虑情绪与日俱增,每当爸妈之间出现一丝口角,他都会情绪崩溃,甚至冲他们大喊大叫。

更糟糕的是,子昊对学习的抵触心理也愈发强烈,最后直接选择躺平在家,彻底放弃了学业。

面对这样的子昊,爸妈深感痛心,最后不得不做出让子昊暂时休学的决定。

子昊的变化让爸妈既痛心又困扰,他们迫切希望能找到解决子昊问题的方法,帮助他重新找回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如今一年过去了,经过在基地的调整和磨砺,子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最初的迷茫、不安和不知所措,已经成长为一个有想法、有兴趣、有朋友的阳光少年。

彻底摆脱了父母的羁绊,不再为他们的情感关系而焦虑。

现在的子昊变得特别地自信,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对学习又重新燃起了兴趣。

在基地的这段时间里,子昊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人际关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子昊在基地担任班干部后,更是展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感和领导才能,不仅积极组织班级活动,还努力帮助其他学员解决问题。

看着子昊的变化,我们由衷地为他感到骄傲。

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子昊陷入如此的困境?在他身上发生过一些怎样的故事?

1

家人的娇惯和溺爱,为孩子埋下隐患

子昊是家里的独生子,爸妈对他特别地疼爱,从学习安排到生活琐事,都为他打理得井井有条。

爷爷奶奶更是把他当成了心头肉,对他宠爱有加。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子昊就如同温室里的花朵一样,一直被小心呵护着,从没遇到过一点挫折。

从小到大,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只要遇到一点困难他总是习惯性地依赖身边的家人。

而爸妈也似乎早已习惯,总是毫不犹豫地为子昊解决着各种问题。

一旦遇到自己不开心或者不随他心意的事情,子昊的情绪就会特别低落,有时候还会崩溃地大哭。

爸妈的溺爱养成了子昊胆小,不爱说话的性格。

小时候,每当家里有客人来访,子昊总是习惯性地躲在自己房间里不出来,有时候还会把门紧紧地反锁。

有一年春节,家里来了很多亲戚,子昊被父母硬拉出来和大家见面,可他却表现得特别拘谨和害羞。

无论爸妈怎么劝说,子昊就是不开口说话。爸妈觉得特别地尴尬,当着一众亲朋好友的面不停地说:“这么大人了,让你叫个人都不叫,这么不懂礼貌!”

没等说完,子昊的眼圈就开始泛红掉眼泪,好像受了多大的委屈一样。

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子昊被学校选中参加省里的数学竞赛,可子昊却因为一道大题做错最终没能获奖。

回家后,子昊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一直在责怪爸妈没有提前帮他复习,甚至还因此大哭了一场。

2

过高的要求,挫伤孩子学习积极性

子昊的爸爸是重点大学毕业,尽管付出很多努力,但事业却一直平平无奇,觉得自己的人生有很多遗憾。

所以,爸爸就把这份期望寄托在了子昊的身上,希望他以后能够出人头地,实现自己没能实现的梦想。

子昊特别地聪明,学习成绩也很好,每次在班里的考试排名都能稳居前三名。尤其是数学,几乎每次考试都能轻松拿到满分。

在外人看来,子昊是个特别优秀的孩子。

然而在爸爸眼中,这点成绩却远远不够,他总觉得子昊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能够考得更好。

每当子昊的成绩有所进步,全家人都会非常的高兴,可唯独爸爸态度特别冷淡。

一旦子昊的考试成绩出现波动,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失误,爸爸便会严厉地批评他,更不容他有任何的解释。

从上小学起,爸爸就为他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规划。除了完成每天的课后作业,子昊还需要完成爸爸安排的练习题。

子昊虽然有些不情愿,但为了不辜负爸爸的期望,他还是默默地接受了。

小学五年级的一次期末考试,其中有一道数学题特别难解,全班同学都答错了,唯独子昊解出了这道题。

老师在课堂上特意表扬了他,同学们也特别羡慕子昊的学习能力,子昊心里特别地开心。

放学后,子昊迫不及待地想要和爸妈分享自己的喜悦。

然而,爸爸的反应却出乎他的意料:“只是答对一道题而已,又不是考上了重点,现在高兴还太早了。”

听到爸爸的话,子昊的心情瞬间从云端跌落至谷底。

对于爸爸的期待,子昊感觉压力特别大。他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似乎都无法达到爸爸的要求。

这份沉重的压力经常让他喘不过气来,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父母情感关系不合,让孩子焦虑不堪

爸爸工作特别忙,经常出差在外,家里的大小事务都是由妈妈一手操持,子昊的照顾也不例外。

自从子昊上学后,妈妈更是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他的身上,几乎无暇顾及其它事情,对爸爸更是关心甚少。

爸妈的感情一直不是很好,经常因为生活中的一些琐碎小事而发生争吵,冷战更是家常便饭,有时候还会把火发泄到子昊身上。

每当他们吵架时,家里的气氛就变得异常紧张,子昊也因此感到深深的焦虑和恐惧。

哪怕只是他们之间的一丁点争执,子昊都会非常害怕。他觉得自己在这个家里找不到一丝安全感。

升入初中时,爸爸为了让子昊接受更好的教育,四处托人找关系,把他从县里的学校转到了市里一所条件优越的寄宿中学。

最初,妈妈对此特别反对,毕竟子昊从未离开过家,更没有离开过她半步。但在爸爸的坚持下,她最终还是妥协了。

然而,刚进入初中不久,子昊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老师多次打电话给他们,反映子昊自理能力极差,连最基本的内务整理都不会,甚至不会自己洗衣服、刷鞋。

更糟糕的是,他的学习状态也出现了问题,上课不专心,小动作不断,甚至还出现了旷课的情况。

这些问题让爸妈再次陷入了激烈的争吵,彼此相互指责。

妈妈一直在责怪爸爸固执,说他对子昊要求严格。而爸爸也在不停地埋怨妈妈没有教育好孩子。

他们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争吵得越来越厉害,最后甚至还动起了手。

而子昊,只能在一旁默默承受着这一切,心里充满了无助和迷茫。

身处学校的子昊,无时无刻不在担心家里的状况,害怕爸妈会再次因为他而吵架。

经常在上课的时候走神,脑子里时常浮现出爸妈吵架的场景,对老师讲的内容根本听不进去。

情绪也因此变得越来越焦虑,只要老师稍微批评两句,他的情绪就会失控,有时候还会大哭不止,学习成绩也急剧下降。

鉴于子昊的糟糕状态,学校建议爸妈进行陪读。

为了孩子,他们辞去了县城的工作,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开始了全程陪读的生活。

然而,考虑到生活压力和子昊的状态,爸妈最终决定将他转回原来的学校。

但令人遗憾的是,转学并没有改善子昊的状况,反而让他的问题愈发严重。

他的焦虑情绪与日俱增,只要爸妈稍有争执,他都会情绪崩溃,甚至对他们大喊大叫。

后来,他干脆躲在家里不愿上学,整天躺在床上无所事事,仿佛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无论爸妈如何苦口婆心地劝说,他都无动于衷。

面对子昊的坚持,爸爸也失去了耐心,几次因为上学的事情动手打了子昊。

妈妈更是几次崩溃大哭:“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能好好的上学,你怎么就不能呢?”

无奈之下,爸妈只好为他办理了休学。

就在子昊爸妈陷入困顿,一筹莫展的时候,通过身边的朋友他们了解到了基地,并且联系上了基地的心理咨询师屈老师。

在充分了解到子昊的情况后,屈老师向他们作了深入地分析。

经过屈老师专业的分析和建议,他们最终决定把子昊送到了基地,希望借助更多专业的力量帮助孩子重回正轨。

1

建立咨访关系

在刚开始咨询的时候,子昊显得特别地焦虑不安,经常皱着眉头,神情也特别紧张,几乎没办法静下心来和屈老师交谈。

面对子昊的状况,屈老师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他没有急于给出建议,而是选择了倾听和陪伴,用心去倾听子昊说的每一句话,试图理解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在咨询过程中,每当子昊的情绪出现波动,屈老师都会给予他支持和鼓励。

他会轻轻地拍拍子昊的肩膀,用温暖的话安抚他的情绪,让他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关怀。

通过几次咨询,屈老师逐渐与子昊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子昊也开始愿意向屈老师敞开心扉,分享他的困扰和想法。

2

让孩子回归原位

在子昊逐渐适应基地环境后,屈老师特意让子昊参加了团体咨询活动,鼓励子昊勇敢表达自己的感受。

为了更好地了解子昊的性格特点和问题所在,屈老师运用了一系列心理测试和评估的方法。不仅对子昊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后续的心理辅导提供了更具体的方向。

在团体咨询中,屈老师还专门设计了一系列小组活动和讨论环节,让子昊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如何妥善处理人际关系问题。

同时,屈老师还引导子昊重新审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和角色。

让他明白家庭的和谐并不是父母的单方面的责任,而是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

虽然父母之间的问题是他无法完全解决的,但他可以通过改变自己为家庭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此外,屈老师还鼓励子昊将这份责任感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庭变得更好。

3

建立清晰的边界

子昊经常因为爸妈的关系而陷入焦虑的状态。

屈老师告诉他,爸妈的事情应该由他们自己处理,他应该把关注点转移到自己身上,更多的专注于自身的成长,而不是背负着家庭的重担前行。

在屈老师的不断引导下,子昊逐渐放下了对爸妈情感关系的担优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学会了活在当下。

在基地的这段时间里,子昊在屈老师的指导下,不仅发掘了自己对画画的浓厚兴趣,并且还主动报名参加了美术兴趣班。

不仅丰富了子昊的生活,也让他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

除此之外,子昊还在基地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喜欢画画的朋友,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相互支持和鼓励。

不仅让子昊感到温暖和力量,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