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4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云南省决定于2024年4月19日至26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主题为“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4月19日上午,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云南海埂会堂举行2024年云南省知识产权宣传周新闻发布会,邀请有关部门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全省各级法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6103件

2023年,全省各级法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6103件,审结5802件,结案率95.07%,法定审限内结案率98.26%。其中,民事案件受理6026件,审结5736件,结案率95.19%,法定审限内结案率98.43%。刑事案件受理77件,审结66件,判决承担刑事责任103人。

在“云南白药牙膏”“云南沱茶”商品包装装潢被重复、持续侵权的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中,判处侵权人承担顶格法定赔偿500万元。建立多元化技术事实查明机制,引入技术调查官参与13件案件办理。

全省公安机关共破获涉案价值71.9亿元的侵权假冒犯罪案件

2023年全省公安机关共破获侵权假冒犯罪案件数量同比上升39.37%,涉案价值71.9亿元,有力保障了消费者、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

全省公安机关共侦破公安部督办案件8起,省厅督办案件62起。成功侦破昆明“3.03”特大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等一批重特大案件。侵权假冒犯罪侦查从传统的烟草、服装、汽车配件延伸到成品油、网络游戏软件、商业秘密、特种设备等新业态,打击领域进一步拓宽,执法质量效果进一步提升。

同时,持续与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合作,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协同打击犯罪,加大网络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领域侵权犯罪打击,成功侦破一批涉网的跨区域侵权假冒犯罪案件,打掉了一批造假窝点,抓获了一批制假售假者,切实维护了消费者和企业合法权益。

2024年,全省公安机关将持续加强侵犯知识产权及制售伪劣商品犯罪打击工作,并呼吁大家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一旦发现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线索,请及时拨打“110”或“96111”,向有关部门和公安机关举报,形成警民携手、共同打击犯罪的强大合力。

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

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是知识产权运用的重要方式。

今年,云南省科技厅将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遴选部分国家设立的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赋权改革试点,探索建立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机制和模式。

充分赋予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国有企业管理科技成果自主权。开展“先使用后付费”改革。遴选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国有企业采取“先使用后付费”方式将科技成果许可给企业或单位使用。

同时建立职务科技成果限时转化机制,并将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等情况作为科研项目立项和验收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在强化成果转化政策激励,提升科技成果供给及承接能力方面,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政策。科技成果转化完成单位提取和发放奖酬金,计入所在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但不受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限制。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同开展协同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对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员携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在滇创办、领办科技企业。

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健全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加强市场化运营能力。对云南省各类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新获评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的,给予一定财政资金补助;加快金融赋能成果转化,推动科技金融双向奔赴。

地理标志运用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

云南省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孕育了一大批种类丰富、各具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其中,茶、道地药材、果蔬、畜禽产品、粮油传统特色产品及手工艺品等地理标志产品量大、质优,已经成为带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及推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成为名副其实叫得响的“云字号”“滇字号”特色产品品牌。

“保山小粒咖啡”“龙陵紫皮石斛”获国家级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支持,“普洱茶”“勐海茶”“昭通天麻”“宣威火腿”等68个产品获省级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项目支持,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品牌效益,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行动,充分体现了“用活一枚地标、带动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效果,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充分肯定和表扬。

通过开展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企业更加重视和严格执行地理标志产品标准,进一步完善产品和体系的认证,提高知识产权创新力度,加强区域公共品牌的宣传和打造。其中,“勐海茶”地理标志产品比同类产品价格普遍高20%以上,实现每公斤毛茶收购价平均提高25元以上,茶叶亩产增收2000元左右,带动18096人脱贫;保山小粒咖啡品牌价值提升到23.07亿元。农户严格按地理标志产品要求种植管理加工的咖啡,价格比同类产品高50%左右。普洱咖啡、普洱茶、文山三七和宣威火腿等4个案例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文山三七、香格里拉松茸等8个产品列入国家重点联系指导目录。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还积极推动地理标志走向国际市场,普洱茶、保山小粒咖啡、文山三七、宣威火腿等11个地理标志产品进入中欧地理标志保护协定互认名录,提升了云南省地理标志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同时,积极动员广大地理标志用标企业,充分利用国内重要展会,加大云南省地理标志产品传播推广力度,提升了品牌影响力。

整合资源合力推动我省民间文艺保护与发展

民间文艺口传心授、世代传承,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云南有26个民族共居,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蕴藏着千百年的文化积淀,推进云南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发展是版权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云南省版权局将充分发挥云南民族文艺资源的独特优势,探索创新民间文艺领域版权工作业态、模式、机制,不断提升社会民间文艺版权保护意识,强化民间文艺版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推动民间文艺版权资源运用和版权产业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讲,2024年,云南省版权局将开展民间文艺调研工作,厘清我省民间文艺的现状和保护诉求,找准民间文艺版权产业发展优势。建设一批民间文艺版权服务工作站(试点),开展民间文艺版权作品登记、作品传播、法律法规咨询服务等。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文艺版权交易基地,借助省内大型的版权交易平台(中心),推动民间文艺版权交易。

围绕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发展为主题开展理论研讨和交流活动,比如,大学生征文活动,邀请与民间文艺相关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进行交流等,整合多方资源形成推动我省民间文艺保护与发展的合力。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孙江荭

一审 颜媛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吕世成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