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丨青天御史

别再傻乎乎的给别人“做嫁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是最有心机的外国资本,将洋品牌伪装成国货骗走中国人超千亿。表面上被中国老百姓视为经典国货代表疯狂购买,任由其在国内“横行霸道”,但真实身份却并非是中国制造,很多百姓也都被蒙在鼓里。

潜伏在国内几十年的老品牌,打着国货旗号大肆捞金,看看他们都是哪些品牌?你还在被割韭菜吗?

以往每年过年,徐福记的糖果是年货的必备之品,而这个品牌从成立以来都是全国年糖的包揽者。徐福记成立至今也有三十年之久,据统计,中国集团企业平均寿命只有七八年,中小企业只有2.5年,所以徐福记能生存至今已经算得上长寿。不过如今的徐福记颇有一股“英雄迟暮”之意,曾经的糖果大王已经难回巅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福记的前身其实是徐家四兄弟在街头卖糖果和蜜饯的徐记食品,在台湾岛内经营十多年后,顺应时代的红利,于1994年创建了徐福记品牌。90年代国内市场对糖果的需求逐渐上升,也让徐福记从原来的台湾街头小贩变成了国内市场份额第一的“糖果大王”。

2012年之前,徐福记糖果已经连续15年全国市场同类产品销量第一,而就在2012年,徐福记因为许多糖果被检出含有违禁添加剂,卫生方面也曾被曝出过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这个时间点,并不一定是徐福记开始落寞的时间点,在出现产品质量问题之前,徐福记已经以17亿美元的价格将自己60%的股份卖身给了瑞士的雀巢。

然而在卖身后的徐福记,并没有依附上雀巢这棵大树实现对中国市场的更大布局,更没有稳住自己“糖果大王”的宝座,反而走向衰落,频繁爆出食品安全问题。这类问题对于食品行业是头等大事,然而在被外资收购后,却让自己处于等死的阶段。

“南方人喝一瓶就倒”的大乌苏啤酒,再加上产地在新疆,让这款啤酒曾因为神秘感而备受年轻人的欢迎,一度成为网红啤酒。乌苏啤酒风味醇厚,因酒精含量高而被冠以“夺命大乌苏”,引得啤酒爱好者纷纷跃跃欲试。然而这款我们所熟知且拥有新疆地域特征的啤酒,已经悄悄换了东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5年,嘉士伯集团以5.59亿的价格全资收购了乌苏啤酒,至此乌苏啤酒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外国品牌。在这家外资公司旗下,还收购了在西部、西南地区拥有较高知名度的重庆啤酒。凭借着乌苏啤酒和重庆啤酒,让嘉士伯公司在中国市场迎来了“春天”,2019年光是重庆啤酒就为嘉士伯默默赚走了35亿的收入。

作为火遍大江南北的洗衣粉品牌,汰渍的广告语“有汰渍,没污渍”可谓是深入人心。在广告的加持和资本家的操纵下,汰渍让中国老百姓一度认为,这就是国货之光。事实上,在改革开放后,国内家喻户晓的洗衣粉却是熊猫牌,当时外界更是有“北有熊猫,南有白猫”的说法。九十年代,熊猫牌洗衣粉更是年产量多达6万吨,位居全国市场的前三名。

然而在当时联合利华、宝洁等海外日化巨头想要在国内布局,便将汰渍的目标对准了当时的熊猫洗衣粉,希望借助本土品牌的力量开拓更大的市场。于是他们采用惯用的策略诱导熊猫洗衣粉与美国的宝洁公司合并,双方成立一家公司,宝洁方面更是占据6成以上,并握着熊猫洗衣粉品牌50年的使用权。

要知道一旦将品牌卖身出去就失去了话语权,任由对方拿捏。在宝洁的操纵下,在不改变熊猫洗衣粉配方的前提下,直接将价格提高了50%,利用熊猫洗衣粉原有的资源和渠道,甚至是品牌影响力,力推汰渍和碧浪这两个自家品牌去竞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控制了熊猫洗衣粉的宣传,也没有对产品进行升级,可见熊猫洗衣粉的前景该是如何。消费者对熊猫洗衣粉的热情大幅下滑,相比之下汰渍和碧浪在宝洁的大力扶持下在华的影响力以及销量节节攀升,直到慢慢地汰渍占据了熊猫洗衣粉原有的洗护市场。熊猫洗衣粉也被挤出了市场,在它没有什么利用价值后,宝洁便将其卖回了北化二厂,直至在市场上几乎消失。

市面上,除了汰渍是美国宝洁公司旗下的产品,还有很多洗发水、沐浴露、牙膏、纸尿裤等生活用品也是通过这种收购、合并、分拆等一系列手段将国内市场一举拿下的。在同情熊猫洗衣粉的命运的同时,宝洁的这种商业手段着实令人愤慨。

“零卡糖”、“无蔗糖”,三得利茶饮料在国内市场堪称是佼佼者,打败农夫山泉闷声捞金,销售额一度达到1400亿。而这家在国内潜伏的日本品牌,其实早已在一百多年前就踏足中国市场开始为自己的本土化布局。毕竟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之多,可想在饮料行业有多么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作为茶文化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三得利更是凭借着中国消费者的喜好,敏锐洞察并推出了一系列茶饮料,甚至打着零糖、低卡的健康旗号,通过精心包装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新的消费者。

从包装上看,三得利特意结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以及繁体字让整个外观看起来十分有亲和力。他们也十分懂得突出产品使用的茶叶原产地,就是我们的中国福建。广告语更是体现中国特色:乌龙茶,皇帝的骄傲茶。三得利将“伪装者”之道玩得是出神入化,可以说十分懂得市场上“入乡随俗”的运作策略,树立了比国产品牌还“本土”的品牌形象。

2021年,三得利便在中国市场的盈利就达到了1120亿人民币,这个成绩已经远远超过农夫山泉和统一的总和。2022年,三得利的茶饮料占据了整个茶饮料市场16%的份额。潜移默化让国人误以为是国货,成功赢得了大量中国老百姓的心。

当你得知自己最爱的茶饮料是日本品牌,还会继续购买吗?当三得利在国内市场经常打着所谓“零卡零糖”的旗号做宣传,获得了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的喜爱后,三得利便因为虚假宣传而被罚款了136万元,只因检测这款茶饮料后发现,其中含有大量的糖分。

不得不说,三得利的宣传和包装,足以证明它的成功,做到了很多外资商家梦寐以求的事情,抢占了大家对国货的心智认知。事实上对于消费者而言,在日益丰富多样的产品选择中,识别并支持真正的国货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