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鹤侪,字其铭(1879~1958),河北雄县人,我国著名的医学家,清末太医,曾任慈禧待医,医术极为高明,医理极为透彻,擅治内科多种疑难杂症。清朝灭亡之后,在京城行医,救人无数。同时,兼任华北国医学院教授,培养了大量中医人才。

袁鹤侪小时候家境较优,受到了较好的教育。但是14岁时,父母却不幸染病,在两月间相继去世。经此一变,家道中落,他贫困交加,颠沛流离,身患重病,幸得亲邻资助,才得以康复。痛定思痛,以不知医为平生恨事,于是立志学医,以济世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文化功底较好,袁鹤侪在一富家学馆任教,授课之余自学中医,打下了非常好的中医理论基础。

1903年,是他改变命运的一年。他成功考入京师大学堂医学馆,开始接受系统而正规的中医教育。他极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潜研经典,博览诸家,对中医的源流、沿革、发展和诸家学说,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同时,他也积极接受西方医学和自然科学的观点,开阔思路,增长见识,涵养了极为深厚的医学基础。

190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随后成功考入清太医院,时年27岁。袁鹤侪在太医院以擅治伤寒而著称,不久就成为慈禧太后随侍御医,同时兼任教习。辛亥革命后,担任内城官医院内科医长。1933年,出任华北国医学院教授。1935开始,悬壶于京城,救治了无数的患者。

袁鹤侪十分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这在众多医者中较为罕见。袁鹤侪尤其注重“气化之说”,对中医中的“天人相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临床中,袁鹤侪以擅治伤寒、长于温病而著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鹤侪为人看病,极为认真,一丝不苟。不仅详察病情,而究其要害,制方极为严谨,用药非常精当,因此疗效极为显著。袁鹤侪十分关心贫困患者,不论地位高低,亲疏远近,都一样认真诊治。遇到疑难重症,必沉思良久,不轻易下药,甚至深夜都会查阅文献,以求疗效。

袁鹤侪特别重视培养中医人才,在中医教育方面付出了极大的心血。袁鹤侪对如何学好中医,有自己非常独特的思路。他认为:初学中医的人不妨先读《伤寒论浅注》《金匮浅注》《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还有《温病条辨》《频湖脉学》《本草备要》等书。

这些书籍学通之后,虽然在医理上不是很深通,但是在临床应用上,已有小成。但是,如果要达到精通医理的地步,仍然须溯本求源,从根本做起。要想更进一步,就要认真研读《内经》《难经》《脉经》等中医经典。

此后,要进一步学习《伤寒》《金匮》《千金》《外台》《本草经》等,同时要对“金元四大家”及历代名家医籍深入研究。这样,就能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医理论,深得中医精髓。

袁鹤侪先后著有《太医院伤寒论讲草》《伤寒方义辑粹》《温病概要》《痨瘵概要》《温病条辨选注》《中医诊疗原则》《医术经谈》《袁氏医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