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崩完,好像给出了一个非常不一样的反应。

崩的那天圈子里略有几个群在讨论,但随后的一天里几乎没人再提,甚至连代金券赔偿的讨论都没机会跟阿里云那样成为一个值得争论的话题。当天晚上也有对腾讯云这次事故迟缓反应的DISS公众号,但最后竟然也没有发酵。我以为有公关痕迹,去搜了下,没有。真的是妥妥的来无影去无踪。

如果我没记错,阿里云的两次大崩,圈内可是一阵疯狂输出。全网各种帖子层出不穷,有讲阿里云的问题的,有分析技术原因的,有讨论股价影响的,有吐槽赔偿方案的,有通过事故讲阿里业务格局的,有分析阿里裁员带来的影响的,总而言之锣鼓喧天好不热闹。

但腾讯云就没有这个待遇。大崩上热搜,我理解为是使用者的应激反应——出事了,大家总要去社交媒体上询个究竟。但这么大的业务体量,热搜完了以后,在一天之后竟然真的销声匿迹。

而且,这个事情并不是腾讯云的公关做的好。甚至腾讯云的公关在这个事情里添油加醋,犯了很多基本错误,也被人抓个正着。但你肯定感受到了,没有人讨论这些事情,甚至这一周,都没有这个事情。

有没有闻到一股诡异的气息?

如果你把这个事情再往前拨一下,可能就更加诡异。

三月份阿里搞组合拳,先是官宣史上力度最强的降价,再然后隔了一周立刻搞出来罗永浩带货这种企业服务圈子多年未见的运营大噱头,最后竟然也是虎头蛇尾,没有留下任何记忆。

我问了阿里云的朋友,老罗这次直播合作,根本没有签保底。这是什么意思,做直播的懂的都懂。如果你对这个事情有兴趣,可以再去看看阿里云在百度投的SEM,上面还有老罗的照片——说明这是个阿里云猛搞大搞的一揽子合作。

我不是想强硬的关联,但国内两大巨头的云服务无论喜丧都没有人讨论,可能才是这个事情最大的问题。

去年10月的时候,虎嗅登了篇文章,讲Elon Musk和Twitter下云的结果。这篇文章传播不广,但“下云”这个猛词可能是第一次出现在很多人的面前。以前听的都是“上云”,几时有过这么直接的反义词?

11月一众媒体又接踵而至,把海外一系列公司下云的事情又做了一番分析。

去年12月的时候,我写了那篇《企服杂谈:阿里云其实在启发中国SaaS的2024》,概括一下就是,阿里云不增长了,SaaS可能也要看看自己的前景了。

当然了,把我自己12月写的这个文章放在这里做排比,显然是忝列高位。

但我想说的是,下云可能也正在中国慢慢发生。

云计算的出现是伴随着“弹性”出现的。

弹性的意思是,可大可小。但在当时的语境下,整个中国互联网基建飞速发展,弹性可能更多的代表“支撑你飞速变大”。马总当初讲的那个例子也许更能打动人,平时不需要那么多用量,但双十一来了,你为了接住泼天的流量,选择上云吧,既能火速就位承接双十一的峰值,又能在峰值以后不用继续付出那么高昂的服务器固定成本。

现在这个逻辑怕是不存在了。

我之前有个观点,就是国内的几朵云可能没有什么真正的技术优势,最后还是易用性的比拼,但成本是这个事情的杠杆,增长是这个事情的决定性因素。

你不增长了,易用性再好,也不能跟成本过不去。

业务可能还有峰值,但峰值以后的回落就很普通了,而且可能峰值也趋近饱和了。

那你是选择“弹性缩云”,还是选择用个更小的固定成本?

如果你觉得不好回答,那么对岸还有个始作俑者来汇报他的丰功伟绩。

Elon Musk公开他下云的结果是,把Twitter每月的云成本降低了 60%,整体云数据存储量缩减了 60%,还成功的把云数据处理成本降低了 75%。

这个结果可能就真的有点骇人,一边黑纸白字的告诉你下云可以省成本。但看看前提就真的更加心惊胆战,因为另一边Twitter的月活增长了47%。

比无语更厉害的,是失声。Elon Musk这么披露信息,简直是把云计算厂商的脸都打肿了。

腾讯云在4月的第二个周末,姗姗来迟他们的故障声明。从公关的角度来说,这波腾讯云的操作简直是负分。但你要知道那个结果后,可能心会更疼。

因为还是没人讨论,压根儿就没人关心这件事。

然后腾讯云在接下来的星期一开始了3折促销。

在腾讯云这么干之前,阿里云的新闻是“再次降价”。在3月国内市场降价后,4月8日,阿里云正式宣布,海外市场全线降价,覆盖全球13个地域节点部署的核心云产品、500多个产品规格,平均降幅23%,最高降幅59%。

我觉得这个事情连起来看,可能真的有点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