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市曾流传过一句老话:“一等人住江边”。从清代开始,视野开阔的沿江地带就是达官显贵们营造住宅的首选,大批青砖灰瓦的壮丽院落分布于此。从晚清开始,除老式三合院、四合院的平房外,吉林城的江边还出现了一些民居楼房,这些楼房既有中式楼房,也不乏新式“洋楼”,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吉林近代名人松毓先生的故居。

松毓,字秀涛,赫舍里氏,满洲镶蓝旗人。他生于1863年,去世于1929年,是一位影响到吉林近代历史进程的开明士绅,更是为辛亥革命捐款——“满族人造清朝反”的革命人物。据史料记述,1901年时,松毓在今松江中路与珲春街交汇的东北侧,临江修建了一座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另有一层阁楼)。这座楼房不仅在当时的吉林城式样最新,即便到解放后,也堪称江沿诸多“洋楼”中的“翘楚”,于民间曾有“松江第一楼”的美誉。

关于这座楼房的修建及早期内部情况,松毓的后代在《江城话往》一书中曾撰文介绍:松毓始终热心于社会改革,致力于将域外新风引入吉林城。除兴办实业外,他还锐意“改变吉林的市容、民俗”,建洋楼住宅就是其中行动之一。在形成建楼想法之时,吉林城还找不到工程师,仅有能工巧匠而已。于是松毓多次到京津各地考察,绘制各种可参考之图样,最终自行设计并带领工匠们建成了一幢“略带外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式样”的楼房。

由于当时还不会利用钢筋水泥,这座楼房虽然被叫作洋楼,但还是砖木结构。“四圈走廊镂花装饰,费工费料在所不惜……楼顶采用马口铁(洋铁皮)铺设,涂绿色油漆,大楼门厅用彩色玻璃镶装,有类于外国教堂之形式。一楼东西大小两客厅为主要房间,全铺地毯,悬大型玻璃顶灯,木器家具以及沙发均由俄国进口,中西摆设,陈布其间,而且备有中西两套高档餐具,供举办酒会或不同宴会之用。西大厅东墙下摆有木箱垒装之《二十四史》,在当时当地,可谓尽豪华之能事,但只有举行宴会或待贵宾偶一用之,我等晚辈是不准随意进入玩耍的。……二楼中厅、前花厅,是为接待亲密友人之用,二楼西厅是他的书房。此楼虽不尽实用,但东映教堂尖顶,西距督军公署,在其间异军突起,确可使人瞩目”(《江城话往》)。

另外,在《吉林旧影》一书中,对松毓故居的情况也有所描述:楼为砖木结构两层,占地 230 平方米,建房28间,左右设梯登楼,中间形成天井,大门凸出,室内安有暖气。登楼眺望江中景致,“令人心旷神怡,垒块顿消”。松毓常召朋友在此雅集,饮酒赋诗,挥毫泼墨。因房主人姓松,面对松江,室中又悬有《苍松图》,故命名为“三松簃”

在晚清时,松毓先生耗巨资修建洋楼住宅之举,固然令人赞叹,但也同样遭受一些非议,甚至松毓先生的许多思想守旧亲戚也不理解,认为这样太过招摇。但松毓先生不以为然,仍坚持己见,执意用这座新式楼房引领吉林城的新风尚。不仅如此,他还在庭院东侧开设一家饭店,因临近自己引领新风的住宅,这家饭店便名为“第一楼饭店”。

在解放前的老照片中,松毓故居可谓上镜较多的民宅——在江边台基之上,松毓故居门廊、一二层楼窗前的檐廊,以繁复的镂花装饰点缀,分外显眼醒目。伪满之初,松江路被整修一新,松毓故居仍不失为江沿一景,并堪称沿江而建的民居楼房典范。只可惜在伪满时期,松毓故居已不再是其后代的居所。

1937年前后,日伪当局在吉林设立营林署,作为批准采伐林木的行政机关,这一机构的办公地点即占用了松毓先生的故居(期间松毓故居可能发生过改建)。想当时松毓已经去世,其孙女又是抗日名将冯占海的夫人(松毓之子曾因此被日寇拘押毒打,意在让其劝降冯占海),故居被占用倒也并不让人觉得意外。不过从此以后,曾经的民居则彻底改为办公用房。

吉林市解放后,松毓故居被用作吉林省计划委员会的办公楼。1954年省计委迁往长春市,松毓故居又被市工会、市妇联、市房产局等单位用作办公楼。不过,从目前掌握的老照片上看,大概在解放前后,松毓故居的门廊和檐廊便被拆除,故在解放后的合影照片上,能看到两根一米左右的柱础兀立于大门台阶之下。到上世纪末修建紫光花园小区时,松毓故居被拆除,一代吉林名人的故居终化作风中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鸣谢王宝林先生(昙无竭)、贾大为(易林学馆)先生、李忠(船长)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