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地区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其地地势险峻、辖境内多峰险林密的山区,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自清末以来,该地就活跃着多支反动武装,其中尤其以盘踞青海的马步芳的“马家军”为最。自1935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陕北以来,我军便与马步芳多次交手,结下了血海深仇。特别是在打通国际交通线的战斗中,红军曾在其手上吃了大亏。到了解放战争,随着三大战役的结束,向马步芳匪帮算总账的时机,终于成熟了。虽然当时的国民党已经日暮途穷,但是“马家军”依然不好对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强大的骑兵

从武器装备上来说,“马家军”在国民党中并不突出,甚至可以说是相当落后的。以马家军王牌师82师为例,全师才拥有20多门火炮,被分为57毫米战防炮、75毫米山炮、105毫米榴弹炮三大种类。82毫米这种团、营级的火炮,在马家军队伍里居然是师属火炮,其火力之贫弱可见一斑。

然而即便如此,马家军的实力依然不可小觑,因为其拥有全国数量最多、战斗力最强的骑兵部队。蒋介石中央军、马鸿逵的宁夏马军、张学良的东北军虽然都拥有相当数量的骑兵部队,但是比之于马步芳的骑兵,依然逊色很多。

从数量上看,马步芳骑兵拥有5个正规旅,共辖 9个团(参战 8个团),员额为 7160人;两个手枪团和一个宪兵团也是骑兵,员额为 5400人;加上传令队、执法队、马元海的前线指挥部, 参战的骑兵共为 13000余人。 除此之外,马家军的步兵团队中, 除各级官长的坐骑外, 也配备有相当数量的备用马匹,如果需要时, 一个步兵团可以临时组织起两个骑兵连。

青海地区,地广人稀、自然环境恶劣,当地人民以畜牧业为生,因此自小就会骑马。编入军队后,马步芳还对这些天生的骑手进行严格的训练。经过训练,每一个马家军骑兵都能较好地掌握射击、骑术、刀术以及马上格斗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骑兵的优势。

在马步芳的严格操练下,马家军骑兵皆视马为第二生命,行军作战时,一到驻地,饭可以不吃,马必须优先喂,否则严惩。因此马家军所骑的战马,个个膘肥体壮、行军极有耐力,冲击时极有压迫力。

据军史学家郭全梁说:“马家军还把战马训练得相当听话。红军缴获了马军的马匹,在战场上听到马军士兵打口哨召唤时,这些马厩拼命地往马家军这方面跑,有时甚至把骑在上面的红军也驮着跑来。”

到了战斗中,马家军极度疯狂,悍不畏死,经常发动由几十名乃至上百名骑兵组成的“集团冲锋”。任凭对手火力再强,马家军骑兵也照冲不误。如果对手缺乏火力以及坚固工事,马家军只需一个冲锋就可以打垮对手。如果一次冲锋不成,马家军还会来三到四波,直到把对手屠杀殆尽为止。

例如在山丹长城暗门滩战斗中,马家军骑兵就以集团冲锋方式冲击红五军,导致红军第十三师师长李连祥等数十名指战员血洒疆场。

程世才曾回忆:

“在鏖战倪家营子时,敌军经常组织集团冲锋,第一波冲锋被我们打退后,第二波冲锋又马上接上来,再次强攻。有时,敌人冲锋多达三四波,非常凶恶……我们曾在一天内,被马家军往返冲杀12次。”

徐向前也曾回忆道:

“马匪骑兵多,运动快,瞬间蜂拥而至,倏忽一啸而去。消灭敌人一个骑兵,红军往往要付出两三个人的打家。敌人败阵后一溜烟逃掉,我们只能干瞪眼。”

众所周知,早在一战时期,骑兵已经由古代时的主战部队,沦为了二线部队。战马跑得再快,也是血肉之躯,怎么能和机枪对抗。到了二战时期,当机械化部队出现后,更是给骑兵判了死刑。

然而在中国战场,马步芳的骑兵却依然能大行其道。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对手——人民军队在火力方面不是很足,缺乏自动化火器,难以歼灭正面冲来的马家军。一旦骑兵冲到面前,强迫都将失去作用。而在白刃战中,刺刀是很难对抗敌人的马刀的。

当年红军在通过河西走廊时,就是因为火力不足,同时又缺乏对骑兵作战的经验,导致马家军骑兵肆意横行,最终招致了失败。

到了解放战争中,马步芳依然以其强大的骑兵嚣张一时。因为他们的对手,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是四大野战军中人数、装备相对比较差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