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嗷嗷胡

“不管是夸还是骂,都可以有效提升销量。”——仅仅半年多前,所谓的“黑红也是红”成为了堪称令全网叹服的一致共识。

当然不排除现在仍有部分人深信不疑。

去年李想一条微博让大家感叹“黑红也是红”,恨不得写成书法裱起来挂墙上,于是本胡按捺不住攒了一篇,当然并不意外地毫无波澜。

千万句论证也比不上一次现实的铁拳,幸运的是永远迟到的后者这次没晚太久。

才不到一年光景,当初力证“黑红论”的主角,面对着MEGA的不及预期,毫不迟疑地把锅甩给“被人黑”。紧接着发布会错标数据的智己,按说蹭足了小米的顶流热度,却被反复捶打没见着一丝“黑转红”的苗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无意对理想、智己、小米及相关事件做任何评价,单纯着眼于“黑红也是红”这一观点本身。

幸存者偏差和遍历性谬误

当然,在不排除仍存“流量至上论”者坚信“黑红”的同时,也肯定有人对“写一篇文章来反驳‘黑红’”不解:黑料就是黑料,怎么可能转红,你这不是废话?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当下社会舆论下再谈“黑红”问题,当然会有很多人不知觉就幡然醒悟回归了常识。但不妨设想,假如在去年那个时候跳出来反驳“不论被夸还是被骂都有效提升销量”,除了被笑为无能狂怒的loser还能有什么结果?

实际上,类似于“黑红也是红”、“经济越差豪车越火”()之类的反常识暴论屡见不鲜,即便明明与我们对世界最朴素的认知180°相悖,却总能轻而易举地让人们“看着看着就信了”。

这些很可能是一时怪象的反常识,却很容易冲击和俘获人们,被引以为放之四海皆准的“人间真相”。

李普曼的所谓“拟态环境”也许可以部分解释,即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对象征性事件和信息的筛选、加工不可避免会出现倾向性,反映出的并非真实世界的倒影而是所谓“象征性现实”。

人们更熟悉的理论是幸存者偏差:我们只看到了2023年迎着负面攻击势如破竹的理想,只看到了2021年丝毫不受刹车事件高管暴论影响的特斯拉,这些个例身上巨大的反差感极富戏剧色彩,以至于其他陷入负面舆论最后黯然离场的案例被无视了。

“表现最好的最容易被看见,为什么?因为输家没有现身。”——塔勒布

另一非常值得指出的现象是所谓遍历性谬误,其基本概念在中已经阐述过。

具体落在本话题中:人们只看到了特斯拉面对诸多负面舆论(不仅是相对无辜的刹车失灵事件,更包括高管教育消费者等纯负面事件)依然能取得傲人销量,但倘若没有这些负面事件其表现是否会出色更多呢?没有人知道,也无法验证,不可能证实也不可能证伪。

因为现实世界的不可重复性、不可试验性,即属于一种非遍历性系统,我们不可能把时间拨回到某一负面事件发生之前,塑造出一个除了该负面事件未发生以外全然相同的平行时空,然后去观测和对比该时空与本位面之间的结果差异。

高管喊出“用户欠教育”明显是一负面事件,但彼时市场依然强劲甚至供小于求,我们不可能知道一个除了无此事发生其他完全一致的平行宇宙中,同一时间同一产品的表现如何。

人们忽略了现实世界属于非遍历性系统,没有意识到要想衡量某负面事件造成的影响,应该对比的是“发生负面事件”和“未发生负面事件”的结果差异(尽管客观上无法实施),而误将“负面事件发生前”和“负面事件发生后”的差异作为评判标准,便陷入到了遍历性谬误。

“挨骂销量也提升”,不等于“挨骂也提升销量”。没人能知道“如果没挨骂销量是不是一样会提升这么多”,也没人知道“如果没挨骂销量会不会比现在提升更多”。

什么情况下,黑红能成红

把“黑红也是红”视作泛用规律是荒唐的,但现实中确实存在“负面舆论助推知名度/热度”的例子。要如何解释2024年理想、智己、特斯拉面对负面事件的束手束脚,与理想在2023年、特斯拉在2021年逆风而上的差异呢?

要想在结果上呈现出“黑红也是红”至少需要两大条件:1.品牌个体处于快速上升期,仍有可观的潜在用户和知名度提升空间;2.社会背景情绪是乐观向上的,公众的激进盖过了理智、好奇盖过了审视。

不妨设计一个极简模型:任何负面事件都包含了两个部分,一是事件本身所包含的负面信息,二是因为事件发生伴随而来的重复效应。

特斯拉和理想前几年遭遇负面事件时,均处于各自品牌的上升期和黄金期,哪怕早就算不得“创业公司”,但后续增长也说明了彼时它们仍有可观的成长空间(和潜在客户规模)。

这意味着任何事件哪怕是负面事件,其重复效应部分所带来的曝光和认知强化有着高效率,还处于边际递减的极早期。

等着/需要/可以“被刷存在”的“纯路人”越多,热点负面舆情所伴生的重复效应即“刷存在”越有价值,也就越可能盖过负面事件本身所包含的负面信息。

反之,奔驰、劳斯莱斯甚至茅台这样真正“家喻户晓”的品牌,负面事件所能带来的重复效应趋近于零,只剩下事件本身的负面信息,它们对于负面舆论的容忍度自然低得多,“黑红也是红”也很少/很难出现在老品牌上。

理想和特斯拉也许尚没到如此老幼皆知的程度(以茅台可乐这样的标准而论),但经过这几年的高速成长、知名度快速扩大,留给“黑红也是红”的空间在迅速消失。

智己当然有巨大的知名度和客户规模提升空间,但当下的背景环境、社会情绪远不如一两年前积极正面,天然不利于用一些取巧、讨巧的方式化干戈为乐子。

今天人们对于一家新公司的错误和冒失,容忍度要低得多,对于消费和投资决策上的失利,恐惧心要高得多。把时间拨回2021年,很难想象大家会把发布会上区区一个标注错误当回事。

比起大众情绪相对乐观的时期如2021年前后,今天要把智己这样的负面事件转危为机、化“黑”为“红”(且抛开实际的应对举措是否得当、聪明不谈),难度本来就不可同日而语。

只有当事件伴生重复效应的传播效果,盖过了具体负面信息的传播效果,而事件主角的知名度和热度仍有广阔的提升空间时,才会出现“黑红也是红”的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