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孩子3岁,你把他送到幼儿园门口,他紧紧拉着你的衣角不撒手,你连哄带骗终于把你送进了幼儿园;

孩子6岁,你把他送到小学门口,他嘴上说着“妈妈再见”,一溜烟就跑进了教室;

孩子12岁,读初中,只有周末才回家,每次进门就往房间跑,门锁一拧,自成一个小世界;

孩子15岁,上了高中,每年只有寒暑假才回家,每次不是埋头做考题就是忙着和发小见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18岁,去上大学了,每次只有要生活费时才会给个电话,寒暑假也三天两头不着家;

孩子22岁,毕业找工作了,总是说着忙,很少才想起打个电话;

孩子27岁,遇到了心仪的姑娘,有了自己的家庭,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

孩子29岁,有了自己的孩子,眉眼间全是孩子小时候的模样。

母爱是什么呢?就是扶持一个小生命一点一点成长,等到他的小翅膀有力了,足够支撑他的梦想时,毅然地放他飞翔。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目送》

02

妈妈,我恨你

这么多年来,姨母一直不知道,表哥打从心里就恨着她。

3岁,表哥上幼儿园,为了更加周全地照顾表哥,姨母放弃了外调升职的机会,选择留在本地,就近接送表哥,每次都跟他强调“妈妈是为了你才放弃这个机会的”。

6岁,表哥上小学,为了让表哥比别人更有优势,姨母不顾表哥意愿,一下子给他报了4个兴趣班,每天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去上课的路上。

12岁,表哥上初中,姨母再次放弃升职的机会,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天天盯着表哥,只要他和某个女孩多说两句话,姨母必定盘根究底问个不停。

15岁,表哥上高中,姨母干脆开始了陪读,天天和老师沟通交流,稍有偏差便立刻督促改正,表哥沉默寡言不肯多说一句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岁,表哥考上了姨母心仪的大学,从一开始的寒暑假都回来,到后来只在过年才露面,姨母怎么说都不听。

22岁,表哥毕业找工作,无论姨母怎么劝,他都不听,毅然决然选择了离家几百公里的城市,每年回来2-3次,每次2-3天。

27岁,表哥有了女朋友,姨母不是嫌矮,就是嫌黑,又担心对方家里条件不好,婚还没结就把矛盾埋下了。

29岁,表哥当爸爸了,姨母自告奋勇去照顾孙子,半年不到,婆媳矛盾爆发、夫妻感情出现裂痕。

在家里又一次闹得不可开交时,表哥怒了,姨母这才知道,她这么多年的付出,在表哥眼里不但没有感恩,竟然全是委屈:

1.你当年放弃升职是你自己做的决定,为什么一直要让我来买单?

2.我喜欢的是国画、围棋,你为什么逼我去上钢琴、书法、架子鼓?

3.我都没有一起玩的伙伴,因为你用自己的方法把他们一个一个都撵走了。

4.我上的大学不是我的大学,我学的专业也是你的最爱,从小到大,什么事都要你说了算,我讨厌你,时时刻刻都想逃离你。

所以,我在找工作时特地跑得远远的。可是,你为什么还要来破坏我的家庭、指责我的人生?是不是我就只能做个没有思想的木偶,随着你的提线转动?这样窒息的母爱,真的太痛苦了。

听了表哥的哭诉,姨母一下子愣在那里:我都是为了你好啊!

其实,姨母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不懂适时退出,最终把表哥变成了恨她的孩子。

03

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别辛苦一辈子,养出个恨你的孩子

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别,是孩子小时候的守护,更是他长大后的放手,而这一场分离,早就开始了。

出生:第一次分离

孩子出生前,通过脐带和母体保持联系,从母体获得营养、排出废弃物,满足生长发育的所有需求。

可是,随着孩子出生,随着脐带剪短那一刻,孩子就已经和妈妈迎来了第一次分离,因为,他已经是一个小小的独立的个体,即使没了孕育他的妈妈,只要换一位妈妈来哺乳,他也能长大成人,也可以变得彬彬有礼。

因此,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和妈妈迎来了第一次的分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幼儿园:第二次分别

幼儿园是孩子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后接触到的第一个集体环境,从这一刻开始,就意味着,那个小小的、总爱跟在妈妈身后撒娇的小家伙,要开始接触同龄人,并学着和他们交往、玩耍。

这是孩子走向社会的最大的一步,在这里,即使没有妈妈亦步亦趋,他也能独自应对,在磕磕绊绊中一点一点融入其中。

因此,进入幼儿园,是孩子和妈妈的第二次分离,意味着孩子在家庭之外也有了集体感的体验。

小学后:第三次分别

从小学开始,孩子离开家的时间逐渐变长,留在学校、和家人以外的其他人的相处时间逐渐变长,尤其是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再到参加工作,尤其是随着寄宿生活的开启,孩子回家的次数变得越来越少,时间也越来越短。

家人和孩子的联系大都只剩下了零零散散的几句问候、逢年过节时的几次相聚,这也意味着,孩子逐渐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开始慢慢从父母的生活剥离。

这时,我们也没有其他可做,唯一不变的就是告诉他:无论你去哪,我们都在你的身后,我们一直在这里。

成家后:第四次分别

当孩子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尤其是当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这也意味着,孩子和妈妈的第四次分别到了。

从此以后,他会有自己更关心的人,回家的次数更少。

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而孩子,就是在用一次次的分别,告诉我们,他在长大,他已经长大,可以放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