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口述 │ 王羊羽

整理 │ 本刊记者 赵玉国

一张平凡的纸,能玩出多少花样?

如果你觉得纸太传统、太平常,想不出有什么可玩的,那接下来可要看好了!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80后,他把传统的信纸玩出了乐趣,玩出了情怀,玩出了品位,甚至还玩出了国际范儿,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收藏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羊羽

信札收藏家

书画鉴定专业人士

百牍千函斋主人

王羊羽收藏名人信札已十年有余,他认为,如果不懂鉴定纸张,书画鉴定就少了一项重要辅助依据。如果发现不了纸的美,信札收藏也失去了一种审美趣味。

我在大学读的是古书画鉴定专业,在学习中我渐渐发现,纸张鉴定对于书画鉴定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抓住纸上的一些蛛丝马迹,常常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我真正对纸进行深入研究,是在2012年开始专注于名人信札收藏之后。选择收藏信札,一是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二是信札作伪远没有书画那样猖獗,因为信札对纸的要求更高,增加了作伪的难度。从那时起,我在收藏信札的同时,对笺纸也产生了浓厚兴趣。

让一张纸

回归本来面目

曾经的文人雅士写信,大多不会用普通白纸,而会选择专门的信笺。过去文人墨客对于做笺纸制作的参与程度非常高,并且每一步都是纯手工完成的。现在做纯手工笺纸的店铺非常少,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现在用纸的人没以前讲究了。

为什么这么说?举个例子,现在在裱画店是不是常出现一种情况,有人拿着一张画来装裱,很多情况下会叮嘱:“明天能裱好吗?着急!”在这种快节奏的消费情况下,很多装裱原有的细节一定会消失。真正的手工装裱,一个流程下来怎么也得十几天,再快也需要一周。而机器装裱提升了速度,但对于材料的要求则下降明显。没人提要求了,经营者为什么还要讲究?笺纸也是如此,现在很少有人写信了,为什么还讲究信纸呢?从这个角度看,一些手艺只有回归到原有的功能上,才是对文化最好的保护。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但在现代化的今天,纸张的纹样、种类却比过去落后了太多。目前,很少有渠道告诉大家,中国的纸是非常讲究的。我甚至觉得这应该是课堂上应该设置的内容,毕竟这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如果能让小小的一张纸回归到本来面目,才是对文化的传承和文脉的接续

让张大千的“珍重”

多一“点”

我喜欢自己设计笺纸,所用元素与自己的收藏息息相关,包括名人题字、老拓片、印章、绘画等。选好了元素,并非直接复制到笺纸上,而是要进行一番设计,取原素材哪一部分、纹样置于纸张哪个位置、搭配什么纹样……这些是要经过反复实验和修改的。

接下来还要与雕版师傅沟通,往往初稿都会进行一些细节的修改,比如文字是否有误、怎样体现碑刻效果、墨晕感如何凸显等等,多次调整后,才能很好地还原原作的味道,以及设计者别出心裁的创意。

张大千墨书“珍重”(左)

王羊羽自制的“珍重多一点”笺纸(右)

我收藏有一札张大千诗稿,上面多出了“珍重”二字,并且在两个字上面留有一个墨点。我觉得很有趣,就把这两个字和那个墨点抠出来设计成信笺,又专门找人刻了一方“张爰手迹”印章。我给此笺取名“珍重多一点”笺,送给朋友,寓意珍重友谊。这种玩的方式不追求任何商业回报,并且能让人静下心来,其实是一种收藏乐趣的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代朱为弼墨兰与该画笺纸雕版和笺纸成品

谁是主角要想好

我的收藏经验是在不断收集、拣选、淘汰中陆续形成的。针对信札收藏,我首先要求作者一定要在某个领域是有影响力的人物,而收信方如果也是名人那就更为珍贵。其次是文献价值,玩信札并不是要把它当作一幅书法作品挂起来欣赏,我们玩味的是信札的内容。同样是齐白石手迹,不同的故事内容可能会造成其价格差异很大。而在同样一位名人的笔下,使用花笺的信札,肯定比使用普通纸书的信札价值要高,更会受到追捧。但信札本身凸显的是文献性,其书法艺术不能被过分夸大,书法精妙、纸张考究这些考量因素应该放在末位。

当下一些收藏者的收藏路径有些本末倒置,拿到一封信札先看笺纸是否精美,把辅助因素当成了“主角”,这就失去了玩信札的根本意义。

马晋画虎笺

年轻人该有国际视野

目前的信札收藏圈,80后和90后藏家几乎占据半壁江山,群体年轻化倾向很明显。

之所以能吸引年轻人,一个原因不能忽略,即玩信札常常能花点小钱就买到称心之作。虽然文物艺术品市场行情整体有所下降,但信札市场相对稳定,藏品交易频次相对较快。然而,这个门槛看似容易,但需要玩家拥有大量的知识储备。比如说,我目前收藏的信札名头有几百人,首先要弄清楚他们是谁,在哪些领域做出了哪些成绩,这是需要边收藏边学习的。如果没有学习的劲头儿,把信札收藏玩出彩儿还是难度不小的。

据我观察,在80后、90后收藏家群体不喜欢玩得过于局限,只要符合自己的收藏标准、收藏品位,尽可收藏。这是一种收藏思维的转变。

在我目前的收藏体系中,早已不止于关注中国名人,外国名人手迹也是我关注的对象。信是国际通用的沟通、交流媒介,其文化属性经常有共通之处。通过收藏外国信札,我常常能发现一些已经被我们遗忘的文化原素。比如一些中国周边国家的信纸是卷起来的,卷起的信纸首尾相接处会在反面写字。而通过查阅文献,这种书写习惯是从中国传出去的。放眼国际,通过信札能发现我们曾经对外国的文化影响。

从目前趋势来看,文物艺术品收藏一定会越来越好。80后已经具备了国际性视野,而90后以及更年轻的一代,接触世界的机会越来越多,会在收藏上更加国际化。收藏是不能固步自封的,如果没有国际性的藏家,我们的文化如何向更远的地方传播?有了世界级眼光,收藏才能有未来。

百牍千函斋设计汉代双鱼洗纹笺纸及原版

图丨王羊羽提供

编辑丨丁晨

校对丨子毅

本文为原创,版权归中国收藏杂志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本杂志,还有“试听”双重体验。音频及视频号讲述的背后故事,都将在杂志独家呈现。

创造无价

一个月40元的投资,贵吗?知识无价,独立的观点无价,带给您的精神财富更无价。

全年12期 订阅价480元

邮发代号2-688 订阅热线1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