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一名神秘男子来到延安,见到了毛主席,他希望能留下,然而毛主席沉思许久后说道:“你绝不能留在这里。”听到这番话,男子不仅没有失望,反而深受感动,甚至当场立下了“生死从之,一无选择,万死不辞”的誓言。这名男子的真实身份是什么?毛主席为何不收留他呢?

这名男子的真名是华克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有太多的化名和伪装身份,保守估计他曾有过几十个化名,曾伪装成贩夫走卒、记者教授、国军将领、归国华侨等各式人物,周旋于日本人、汪伪政府和国民党之间。褪去种种伪装,华克之的真实身份其实是我党特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02年,华克之出生于江苏扬州,优渥的家境让他从小就有机会接触那些先进的思想,读书时,还是少年的华克之就被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深深折服,自诩为“三民主义信徒”。为了追随孙中山先生,华克之加入了当时还比较弱小的国民党,不久就成为了国民党南京市党部的青年部长。

华克之出身名门,家境优越,但他却不是个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他自小成绩优异,而且对时政有独到的见解。凭借这些优势,华克之不管是做官、经商还是出国留洋都能有个光明的前途,然而他偏偏对这些不屑一顾,而是积极寻找振兴祖国的道路。

1927年,华克之担任国民党南京市党部的青年部长,此时他才25岁,前途大好,是名副其实的青年才俊。在这期间,华克之接触并结识了一些共产党员,他发现他们都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让华克之十分敬佩,并对共产党产生了极大的好感。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抓捕、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华克之虽是国民党人,但立场却属于“左派”,蒋介石曾经想拉拢他,却被华克之断然拒绝,他痛斥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的遗训。蒋介石恼羞成怒,竟然将华克之关押起来,后来经过国民党元老人物的保释,华克之才被释放,从此以后华克之开始“反蒋”。

1929年,华克之来到上海,他身边聚集了一批同样对蒋介石极度失望的国民党故交。他们经常聚在一起探讨救国良策,认为最大的问题就在蒋介石身上。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华克之等人最终决定刺杀蒋介石。

当时华克之有一位好友陈处泰是共产党员,他得知华克之的刺杀计划后,通知了我党,出于对国内团结以及安全的考虑,组织上并不赞同华克之的行为。但是华克之等人刺意已决,再加上他并不是共产党员,因此我党最终并没有过多干预。

蒋介石大权在握,周围自然是警卫无数,刺杀难度极大。为了保证行动顺利,华克之进行了周密的部署。1934年,华克之在南京成立了“晨光通讯社”,表面上看是报社,实际上是为了刺杀做掩护。华克之化名为华侨富商胡云卿,昔日同僚张玉华伪装成编辑部主任,负责执行刺杀任务的义士孙凤鸣扮演记者。

孙凤鸣雕像

在真正案发之前,晨光通讯社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怀疑。他们一边关注着国民党内部动向,一边紧锣密鼓地准备刺杀行动。然而,蒋介石此人老谋深算,十分看重自己人身安全,身边的警卫围得像铜墙铁壁一般,孙凤鸣一直没能找到下手的机会,几次尝试都是“出师未捷”。

一年过去,晨光通讯社的经费告罄,无奈之下,华克之派人请有“民国第一杀手”之称的王亚樵帮忙。王亚樵对蒋介石也深恶痛绝,因此对刺杀行动十分支持,他出面帮忙筹到了6000元经费,还提醒华克之,长期观望不利于计划实施,应尽早做决断。

几次行动失败,孙凤鸣深感愧疚。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将在南京召开,华克之等人得知消息后,认为这是难得的机会,准备在会场上行刺,华克之担任总指挥,孙凤鸣枪法精准,他主动找到华克之,说:“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我决心做一回荆轲。”

听到这番话,华克之知道孙凤鸣做好了必死的准备,他不忍看着孙凤鸣送命,提出要和他一起去,却被拒绝。孙凤鸣只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安顿好自己的家人,华克之含泪答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月1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如期举行,国民党要员齐聚一堂,手握大权的蒋介石显得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孙凤鸣把一支左轮手枪和用来自杀的鸦片膏藏在大衣口袋中,尽管会场戒备森严,但孙凤鸣胸前佩戴的记者证还是让他顺利进入了会场。有了之前几次失败的尝试,孙凤鸣知道,他的机会只有一次,那就是在集体合影的环节,到时候人员嘈杂,是最容易行刺成功的时机。

这天天气晴朗,早上9点半左右,200多名与会人员走出礼堂,准备在室外集体合影,孙凤鸣隐匿在人群中,随时准备行动,然而他左看右看,都没有找到蒋介石的行踪。

原来,开幕式结束后,蒋介石警觉地意识到现场有些纷乱,他害怕出现什么意外,于是临时决定不参加合影。汪精卫让人去请蒋介石,蒋介石却闭门不出,无奈之下,汪精卫只好暂时代表他,在第一排中心位置与众人合影。

突发意外,孙凤鸣来不及想太多,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想反正汪精卫是个大汉奸,打死他也不亏。孙凤鸣从口袋抽出手枪,高喊着“严惩国贼,诛杀汉奸!”向汪精卫连击三枪。

孙凤鸣确实枪法精准,三枪均命中,汪精卫立刻倒在血泊中,他的警卫这才反应过来,举枪射向孙凤鸣,孙凤鸣中弹身亡。

会场大乱,直到孙凤鸣中弹后人们才渐渐冷静下来,这时蒋介石姗姗来迟,虽然他面色惊慌,但这一时机实在太巧合,令人怀疑,再加上汪精卫和蒋介石之前就有过矛盾,汪精卫妻子陈璧君用力抓住蒋介石,怒气冲冲地喊道:“你不要演戏了,分明是你派来的杀手!为什么照相时只有你不在场?”

蒋介石其实是真被冤枉了,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也不方便辩解,只是让人立刻把汪精卫送到医院急救,汪精卫这才捡回一条命,不过受伤颇重。

事发后,所有人都认为幕后黑手是蒋介石,毕竟他和汪精卫曾经有过节,有充分的动机。蒋介石自然不愿意背黑锅,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调集大批特务,下令要不惜一切代价彻查此事,这才查出了幕后的策划者竟然是华克之。

华克之就这样“一战成名”,国民党悬赏10万元缉拿他,好在华克之善于伪装,才能几次死里逃生,但他曾经的朋友却被卷入此事,比如之前曾经劝说他的陈处泰,被捕后被残忍杀害,他的死像一记警钟敲醒了华克之,他终于意识到个人和小集团的力量太过弱小,无法推翻蒋介石黑暗的统治,也无法真正救国,只有献身革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经毛主席亲自批准,华克之正式加入我党。然而,当华克之来到延安时,主席却说:“你绝不能留在这里。”这又是为什么呢?

晚年的华克之

其实,毛主席不肯留下华克之,并不是怕他惹来麻烦,而是为了大局考虑。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刚刚结成,一旦华克之在延安的事情被国民党发现,蒋介石必定会指责我党包庇政府“要犯”,“破坏统一战线”,眼下国难当头,决不能出现这种情况,否则我们将前功尽弃。另一方面,不让华克之留在延安,是因为主席要交给他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作为延安和华南地区之间的联络人员,协助扩大华南民族革命大同盟,坚持抗战。

听到主席这么说,华克之打消了最后一丝疑虑,主席这么信任自己,华克之十分感动,当场立誓:“党有差遣,克之生死从之,一无选择,万死不辞。”

从此以后,华克之作为我党地下情报人员,多次冒着生命危险,获取了大量珍贵的情报,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82年,华克之病逝,终年9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