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

“技艺”承载着手艺人

对自己手里“绝活”

无止境 打磨和无限专注

更赓续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生命和血脉

今天让我们一起

走近咱辛集手艺人

了解他们的非凡人生吧~


妙手技艺让时光倒流

一把羊毛刷

一堆各式各样的揭裱刻刀

一盆自制的浆糊……

是尚同豹夫妻在揭裱中最常用的家当

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

走进南三条一间不起眼儿的门店,映入眼帘的是张硕大的朱红案台,70岁的尚同豹正在对赵望云的早期作品《农家写景》进行手工装裱。小托画芯、裁直、贴边、大托复背、上墙晾干、装框,60多年来,尚同豹每日重复着裱画这一传统的工艺。

如今,别人都用机器装裱做新“谋生”,尚同豹却坚持手工。原来机器装裱大概一个小时就可完成,基本上是一次性的装裱,不可重复使用。而手工装裱的浆糊以淀粉为主,相比胶水更具可逆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尚同豹看来30多道工序中,每道工序都特别重要,都要精益求精。虽然手工装裱效率低,但在尚同豹这里却是订单不断。

据了解, 清末时期 ,尚同豹的曾祖父尚延府 创办 了 石妙斋装裱字画门店,经常为皇室装裱修复名人字画。父亲尚振庄在 1934年继承祖业主持石妙斋画店装裱工作,1972年在本村建立散思台村裱画厂。

从小耳濡目染,尚同豹便与书画装裱结下了不解之缘。 50多个春秋过去了,尚同豹翻新过齐白石、张大千等大师的原作,也装裱过何海霞、吴冠中等当代名家字画,各种材料各种形式的书画作品数不胜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装裱,这门程序繁复的技艺,不仅是对书画的修复、保护和延续,还是对文明文化记录与见证的留存和传承。为了让祖上留下的书画装裱经验不至失传,尚同豹将装裱技艺和经验悉数传给了儿媳张红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真硬核,辛集这“绝活”藏不住了!

尚同豹说:“现在孩子们也都学会了这门技艺,也打算传给孙子,要把手工装裱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建议WiFi下观看)

化“残”为美 再造好物

中里厢乡袁村的瓷片“手艺人”魏达

用堆砌、镶嵌、拼接等技法

将散碎瓷片绘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

赋予瓷片更多的“生命力”

使这些古老碎瓷片

在银饰、檀木的包裹中再获新生

说起魏达与碎瓷片的缘分,还要追溯到5、6年前。那时,他喜欢收集文玩,慢慢接触久了,他开始收藏破碎古瓷片,还突发奇想将残破的碎瓷片变废为宝。于是魏达不断摸索,将碎瓷片进行修复、切割和镶嵌,最终做成古瓷饰品、摆件等工艺品。

经过岁月的变迁,很多流传至今的古瓷器都零落成片,但这些碎片中依然处处彰显着中国传统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走进魏达的工作室,目之所及皆是形态各异的碎瓷片和制作而成的工艺品,魏达则埋首于木桌前裁剪碎瓷片。

修复瓷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极其有耐心。虽然过程很辛苦,但他乐在其中,每当触碰到一些老瓷器碎片,都仿佛在与当时的工匠隔空对话,与他们共同创作。

真硬核,辛集这“绝活”藏不住了!

雅瓷轩工作室负责人 魏达说:“通过每一个瓷器能让每一个人看到一个时代(的兴衰),它有历史的研究意义,这个就是传承。”(建议WiFi下观看)

近几年,魏达开通了电商直播平台,将制作完成的工艺品销往全国各地,让更多的人对碎瓷片工艺品的历史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些封存于土壤间百年的残碎古瓷,如今在魏达的手中重新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变成琳琅满目的古瓷文玩工艺品,魏达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古瓷的文化魅力。

您还知道咱辛集

有哪些“绝活儿”

欢迎留言分享呦~

来源 | 辛集镇 中里厢乡

图文 | 李晴宇 穆叶 徐瑶 张新悦

编审 | 周莉 陈炎

主编 | 张严文

监制 | 满建顺

辛集市融媒体中心

爱辛集的你

记得点亮“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