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是布局未来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双减”以来,各地中小学探索了多种方式,持续推进科学教育做好加法。科学教育也成为“孵化”学生科学精神的有力抓手,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科学教育再次成为热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怀进鹏部长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强调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代表委员们就如何更好地推进科学教育,纷纷提建议、谋举措。

科学教育不是高科技教育,不是“看实验”“背实验”的教育

去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中小学重视加强科学教育,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做好科学教育,势必要思考如何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探索欲?

课程是育人的核心载体,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目前来看,不少学校对科学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科学知识教育上,存在把科学教育等同于高科技教育的问题。若依照这一思路,不仅师资缺乏、优质内容资源受限的偏远地区学校,甚至很多城市地区学校都缺乏科学教育资源——没有懂高科技的科学教育教师,没有能够让学生接触高科技的科学实验室,以及丰富的校外的科技馆资源。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表示,“科学教育不是高科技教育,万物皆可研究,哪怕是农村地区也充满了科普的资源,每一块泥土、每一朵鲜花、每一片晴朗夜空都是我们科学探索的好机会。”

在科学教育方面,记背教学不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也难以培育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的拔尖创新人才。因此,个别学校采取让学生“看实验”“背实验”的方式开展科学教育,饱受诟病。针对中小学科学教育,辽宁省鞍山市第十三中学教师官启军代表建议,加快补齐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数量和能力短板,变革科学教育的理念与方式,鼓励科学教师积极利用线上资源开展科学体验活动,激发孩子们的科学梦想。

引导学生亲自体验、观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式学习是最基础的科研活动。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第四小学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依托今托管课后服务管理执行平台,在课后服务中带领学生动手实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从显微镜到试管,从电路板到磁铁,学生们在做中学、玩中学,既掌握了科学知识,也培养了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保定中学教育集团联合党委书记王淑英以所在学校的做法为例,建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科学探究。“引导学生从教科书走向生活,引导他们关注科学热点、探究科学问题。学期末开展‘微科学成果’展示评价,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级青少年科技、科普、科幻类比赛。”

2023年12月,广东省社会体育和训练竞赛中心、恩平市人民政府在恩平市体育中心主办了2023年广东省“冯如杯”航空航天模型冠军赛,恩平市第一小学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理念,在课后服务航模课程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在赛事中斩获佳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1月,“微思特杯”茂南区第三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初赛顺利开展。茂南区羊角镇新东小学、茂南区羊角镇实验小学、茂南区金塘镇中心小学的多名学生在比赛中崭露头角。编程作为跨学科学习的纽带,应用性、综合性都极强,是茂名市茂南区众多中小学生心中的“明星课程”,学校充分利用校内课后服务,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国家平台课后服务的升级版本,今托管平台致力于通过数字化建设与运营,运用区块链技术等手段,以数字智能化赋能教育管理,配合学校加大课后服务科创类课程及相关活动的开展力度,在校园内营造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良好氛围。

完善教学资源支持,让科学教师队伍“强”起来

师资数量不足、师资专业性不强,是许多中小学推进科学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丽娟,与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校长张大冬两位代表都提出相同方向的建议,要加强中小学实验员、各级教研部门科学教研员配备,落实小学科学教师岗位编制,通过开展系统培训推动科学教师专业化成长。

值得关注的是,科学教育的主题往往是跨学科的。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美育、体育,也可促进学生的科学教育。以韶关市武江区田家炳沙湖绿洲小学为例,因地制宜地在学校开辟“绿芽农场”,充分发挥劳动育人作用,让学生在种植的同时观察、记录、分析植物的生长。因此,科学教育的师资队伍既要注重专业性,又要重跨学科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建议,最大限度整合区域教师资源,采取集团化办学、城乡教育联盟和区域结对共建等举措,推动优质教师流动、课程共享、课堂移动。“设立科学教师初始职业津贴、兼职教师‘持续任教奖’,增进专兼职科学教师的职业身份认同感。”

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意义重大。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建议,要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教师资源配置机制,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动态调整教师资源;要完善教师队伍管理的监测机制,运用大数据技术促进智能化的跟踪与反馈,以实现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是推动基础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今托管平台大力度挖潜区域优质师资力量,同时以数字化平台实现全国及地方优质双师素质类课程资源覆盖全区,为教师提供备课及活动实施所需,改变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促进课后服务活动内容丰富多元化。同时以数字化支撑强化教师过程评价、增强教学活力,提升教学效果,推广优质成果,全面提升教师职业素质和育人水平。

从“选修课”到“必修课”,数字化赋予基础教育新温度。今托管是国家“双减”工作中保障课后服务有效落地执行的地方自建系统,已完成与国家统一平台数据对接及地方集成的系统构建,与国家教育数字基座底层融通。作为“双减”及课后服务系列研究与国家课题的重要参与单位,今后今托管将继续通过地方自建系统的数字化管理应用,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化、特色化发展,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拉动乡村偏远及小规模学校课后服务顺利开展,帮助城镇及学校持续优化课后服务质量,以高质量课后普惠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助力智慧教育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