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浸润学生,以美育浸润教师,以美育浸润学校,2023年12月,《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提出三大任务,旨在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强化美育育人功能。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艺术选修课程和课后服务,帮助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掌握1—2项艺术专项特长,满足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需要。

新时代美育格局下,如何以美育人,推动学校美育教学变革?如何促进课后服务与美育更好地融合发展?课后服务管理执行平台今托管以学校为育人主渠道,以课程、活动为载体,“一校一案”帮助学校构建特色美育课程体系,数字化赋能提升教师美育素养,优质资源整合增强美育实践效果,数据驱动优化美育评价机制,区域统筹带动教育薄弱地区美育发展,将美育全方位融入校园文化营造。

美术课程

近年来,各地区学校在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以适应学校美育工作改革需要。广东省台山市新宁小学深入理解“浸润式美育”的理念,贯彻“浸润式教学”的途径,依托今托管“50%SaaS+50%线下”的课后服务管理执行创新模式,开展创意绘画课后服务课程,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东省台山市新宁小学-创意美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东省台山市新宁小学-创意美术

“课程按照不同学段的学习重点进行整合,设计了创意线描画、创意拼贴画、创意DIY、创意色彩画、创意幻想画等主题内容,我们在教学上呈现难度递增、材料丰富程度递增的模式,这样能够提升学习美术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创意课程老师分享道。

通过长期的创意联想和创作,学生们在提高绘画创作能力之余,还养成了细心观察的生活习惯,以明艳的色彩、细腻的笔触释放自己心中所想,身心更加愉悦。

舞蹈课程

美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造活力的有效途径。在今托管平台的支撑下,恩平市第一小学形成了“菜单式”美育课程体系。以舞蹈类课程为例,学生们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中国舞、芭蕾舞等课程,课程丰富多样,满足个性化成长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东省恩平市第一小学-芭蕾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东省恩平市第一小学-芭蕾舞

四年级的李同学在学习中国舞的过程中的感触颇多,“压腿、踢腿、下腰、甩腰,各种素质训练……这些都是每天的必练。基本功很重要,中国舞的每一个细节都透漏着东方美,更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不竭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东省恩平市第一小学-中国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东省恩平市第一小学-中国舞

美育浸润,绝非专业艺术教育理念和模式的简单迁移和应用,更要注重文化性与实践性的融合,凸显舞蹈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属性。这种文化的浸润需得亲身实践,引导学生认知、运用自己的肢体去探索,实现与自我、与自然、与社会的对话。

音乐课程

大力推进美育教学改革,不仅要“开齐开足”,还要“上好”艺术相关课程。美育素养的培养和鉴赏、演奏音乐的能力密不可分,云浮市郁南县都城镇锦江小学的手风琴课就被学生们奉为“必选课堂”。

口风琴演奏是通过眼、耳、手、口灵敏配合的过程,学生们在日常练习中常常互相交流吹奏心得,探讨如何才能让本班的表演更具感染力。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在实践中掌握了音乐知识,激发了思维的多向性,还多次在学校的各项活动、比赛上拔得头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东省云浮市都城镇锦江小学-口风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东省云浮市都城镇锦江小学-口风琴

一位学生家长表示,“孩子对口风琴越来越有兴趣,在家里也时不时来上一曲,每到比赛前更是要认真练习。自从参与了课后服务,我们看到了孩子的蜕变成长。”

手作DIY

“非遗”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镌刻着独特的审美模式,是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文化沃土。全国政协委员、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在今年两会中建议“以美育教育为载体,拓宽‘非遗’传承的有效渠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东岗小学-陶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东岗小学-陶艺

陶艺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有着深厚的积淀,是一门综合创作艺术。韶关市武江区东岗小学通过今托管平台,引入非遗陶艺课程作为传播非遗的重要载体,让学生们在陶艺中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收获动手的快乐和成就感,陶冶情操,去传承、发现和创造艺术。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开展课后服务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不同学科领域承载的美育熏陶作用,通过美育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今托管将通过地方自建系统的数字化管理应用,持续巩固深化“双减”成果,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化、特色化发展,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拉动乡村偏远及小规模学校美育教育开足开好,以高质量课后普惠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助力智慧教育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