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但凡有交易所的地方,上市公司均被视为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质量的好坏,不仅关乎上市公司自身,也维系着交易所的兴衰繁盛。

所以,把好IPO企业的质量关,乃是关乎着市场发展与繁荣的关键所在。正所谓荣辱所系,责任重大。

笔者认为,这个责任主体虽然众多,比如监管层、专业机构、市场和媒体等,但却脉络清晰,不容置疑。其中,证券公司是一个关键的守门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证券公司作为第一道关口,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勇气与担当。因为,但凡放进来一个假冒伪劣的上市公司,必将有万千投资者受到损害。

近年来,A股市场表现差强人意,管理层虽下猛药而不振,中小投资者一买就套一套就死的主要原因,乃是与很多上市公司质量堪忧,经常性爆雷,不无关系。

这其中,高价发行的上市公司,进入到A股市场后,后患无穷:高价发行——圈巨额资金——跌破发行价套牢投资者——公司躺平、高管套现股价进一步下跌,如此恶循环,投资者一旦买入,很难逃出生天。

且看中信证券保荐的5家公司,高价发行上市,目前十几万投资者艰守其中,何时能解套,无法预料。

一 华如科技(301302)

华如科技发行价格52元,募集资金13.7亿元,于2022年6月23日上市。期间最高价格88元,现在价格复权后为22元左右,距离发行价格136%。

华如科技上市前十年,业绩每年都是正增长,上市当年的2022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达到了8.3亿元和1.34亿元,同比增长21%和13%。但刚刚迈入2023年,即露出了雷的本色——前三季度每个季度收入和净利润均逐级下降,公司发布公告预计2023年全年亏损2.3亿元到1.8亿元。

前十几年都没有亏损,甚至收入和利润一直增长,恰恰上市后,就毫不遮掩,该亏就亏。这种我行我素的态度和做法,置管理层和众多投资者的颜面于何处?

财务数据显示,华是科技上市前的业绩增长,利润为正,其实现金流大部分为负,公司的收入只是账面富贵的大量应收账款。其中的猫腻,难道券商看不出来?

恰恰上市不久,公司实控人之一被有关部门留置,涉嫌违法犯罪。又来个“雷上加霜”,投资者情何以堪。

二 中科微至 (688211)

中科微至发行价格92.2元,募集资金29.77亿元,于2021年10月26日上市,上市后最高价格90元,最近股价30元左右。距离发行价格还有160%的距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科微至当天开盘价格为90元,开在发行价格以下,当天收盘价格78元,较之发行价格跌了接近30%。其后,中科微至再没有超过90元,直至最近。

同华如科技一样,中科微至也是上市第二年就开始变脸。2021年10月上市,当年净利润和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达到了21%和83%,亮瞎了投资者的眼睛。

但噩运接踵而至。2022年开始,净利润连续三个季度垂直下降,到2022年底,虽然收入与2021年持平,但净利润同比下降了145%,扣非后亏损1.9亿元,说明此前的利润基本全是水分,上市后不顾脸面往外挤。

中科微至预告,2023年预计扣非净利润将亏损5600万元-3900万元左右,仍在还在挤水分。

三 迪阿股份(301177)

迪阿股份于2021年底上市,当时发行价格为116.88元,募集资金总额46.76亿元。一个珠宝加工企业还缺钱吗?但还是一路绿灯,登堂入室,拿走了宝贵的40多亿元资金。

与中科微至不同的是,迪阿股份上市当天,以162元开盘,最高冲到了180元,最终以165元收盘,高出发行价格30%左右。

事实证明,首日开盘仅是迪阿股份留给证券市场的惊鸿一瞥。从第二个交易日开始,迪阿股份即开始阴跌,直到24个交易日后跌破发行价格。此后,一年多时间里,迪阿股份甚至从未回望过当时的发行价,直到最近跌到了23元左右,距离发行价格高达94元,超过400%的距离。

迪阿股份也是上市当年保持高光,第二年就迫不及待就变脸的角色。上市当年的2021年,迪阿股份营业收入和扣非净利润分别达到了46亿元和12.49亿元。但从2022年2季度至今,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竟然连续6个季度出现出现负增长。

其中2022年底,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下降了20.36%和43.98%,营业收入下降到了36.8亿元,扣非净利润下降到了6.12亿元。

跨入2023年,迪阿股份更是一泻千里。连续三个季度营业收入以40%的幅度下滑,净利润以70%以上的速度下滑,至三季度终于露出了狰狞面目:亏损6754万元。

公司预报,2023年扣非净利润将出现1.29亿元-9830万元的亏损。看来,投资者要解套,只能遥遥无期了。

四 海创药业-U(688302)

海创药业为科创板上市公司,其上市遵循科创板上市规则,虽然没有盈利但也能挂牌。公司于2022年4月12日上市,发行价格42.92元,募集资金总额10.63亿元。

海创药业上市首日开盘41元,低于发行价格,收盘价格30.1元,下跌了29%多。

与上述四个雷不同的是,海创药业上市当天虽然收盘价格低于发行价格很多,但上市后在资金的推动下,却走出了一波上涨行情,股价最高达到了78元以上,此前的套牢者均可把握机会解套。

但从2023年3月份开始,海创药业股价随即走出长达一年的熊市行情,至最近收盘价格25元左右,距离发行价格18元多,尚有75%的距离。

海创药业的奇葩之处在于,这家公司一直没有收入。笔者认为,亏损的公司可以上市,但没有收入的公司绝对不能上市,因为没有收入意味着公司还没有产品,万一上市以后公司产品不被市场认可,或者不被监管部门允许,怎么办?那还不是把投资者坑了吗。

近5年来,海创药业2018年收入为零,2019年收入为零,2020年收入为零,2021年收入为零,2022年销售医药中间体收入165万元,2023年继续收入为零。

而这6年,海创药业的181员工,总共亏损了13亿元左右,公司募集资金净额才9.95亿元。这意味着,上市一周年,海创药业把募集的资金全部亏完了。以后日子怎么过?

五 亚虹医药-U(688176)

亚虹医药上市路径与海创药业相同。公司于2022年1月7日挂牌上市,发行价格22.98元,募集资金总额25.28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司首日就以跌破发行价开盘,开盘价格为20元。开盘价格即为最高价格,收盘价格17.6元,较之发行价格下跌23.6%。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亚虹医药的发行价格,犹如夜空中的星星,可望而不可及。至最近,亚虹医药收盘价格5.8元左右。这个价格距离发行价格差距达17元左右,需要上涨3倍左右才能超过。

同海创药业类似,亚虹医药2018年至2020年没有收入,2021年收入4574元(注意,没有万字),2022年收入2.61万元,2023年3季度才有了299万元的收入,还不属于主营产品而是对外授权的许可费。

2018年至2023年,260位员工的亚虹医药,亏损总额度超过了12亿元,将募集资金亏去了一大半。

最新的消息显示,亚虹医药2023年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375.33万元,同比增长526倍,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亏损4.32亿元。

财报显示,去年首次实现超千万元的收入,主要原因为公司扩大销售团队规模,并在2023年第四季度开始销售培唑帕尼片(迪派特)和马来酸奈拉替尼片(欧优比®)两种药。2022年2.6万元的营业收入,主要系APL-1706和一次性膀胱软镜产品(APLD-2101)在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作为临床急需进口药品及医疗器械申报并实现的收益基数较低所致。公司核心产品均处于在研状态,商业化产品未实现大规模销售。

作为国内的顶流券商,中信证券给资本市场奉献的这五个特殊礼物,投资者何时消化,是个未知数。但5家公司合计7.72亿元的发行费用,却实实在在进了以中信证券为代表的中介机构的腰包。苦苦煎熬的只是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们,影响的是中小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损坏的是证券市场的整体信用,而这些与中介机构毫无关系了。

最后,针对当下证券市场,就IPO问题,笔者建议:

1.把明显财务瑕疵的公司推向A股市场,且成批的推进来,是基于自身的傲慢,以及对于有关方面的轻视,必须加以遏制以及重罚;

2.IPO追责应该倒查。不管多少年,都要追究中介机构的责任,给予当事机构和主办保荐人严厉处罚;

3.对于上市后跌破发行价格或者财务造假败露后,导致股价大幅度下跌的,允许投资者索赔;

4.亏损的公司可以上市,但有产品销售而亏损的公司可以允许上市,没有产品的公司,应杜绝上市。有些几十人或者一两百人的公司,把几十亿的募集资金花光后,可能也研究不出产品面世,然后退市卖壳,已经挣得盆满钵满了;

5.公司IPO时,应该强制承销商和主办保荐人跟投,跟投的价格参照发行价格,并附加锁定期;

6..对于亏损的公司,可以先向机构投资者发行,挂牌上市后,公司具有盈利能力或者持续经营的基础后,再二次向普通投资者发行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