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璟璟

近年来,一些“预付费模式”的健身房、教培机构等接连发生因“突然闭店”引发的纠纷令人关注。有多位家长表示,出现了“第三方”进行线上及线下的沟通协调工作。这些操盘的第三方群体,被称为“职业闭店人”。他们往往有一套完整的闭店流程,在企业面临关闭或经营不善时介入,帮助这些机构“金蝉脱壳”,逃避法律追责。(中新社)

在此前的一些“关门跑路”事件中,隐隐约约出现了职业闭店人的影子。按照一种大致的定义,“职业闭店人”是指帮助经营不善的公司计划好关店、跑路方法,并接手处理后续维权问题的群体。或者换个说法,还可以将其称之为“闭店解决方案提供商”“闭店处理师”等等。在某种意义上说,其有些类似于大家所熟知的“资产重组”概念。

我们知道,资产重组有三种主要模式,即公司制改组、企业兼并和破产。这三种模式,倘若依法依规、按程序走流程,那么都可以算是“良性资产重组”。与之相较,职业闭店人所提供的资产重组方案,则完全是恶性的。首先,其不是以“收拾烂摊子”“清算权责利”为初衷,根本就是奔着“金蝉脱壳”“逃脱升天”来的。这门灰色生意,并不是正常的市场出清、市场调节,而自始至终,就是以消费者或者说预付费用户作为“对手盘”百般算计。

在一些典型个案中,调查发现,部分早教机构在跑路前,紧急把公司法人变更成了“来历不明”的某村村民。这之后再经过几个月的“过渡”和“最后一波收割”,门店便会突然关门大吉。当后知后觉的消费者开始维权索赔,却发现一个一穷二白、没有任何可执行资产的“法人”被推到前台。“职业闭店人”并非个别的背锅侠、替罪羊那么简单,其背后是一条隐秘的“背债产业链”——某些偏远地区的老人,在获取微薄酬劳之后,不明真相地就被卷入其中。

“职业闭店人”“职业背债”这门勾当之所以“看似行得通”,一则是利用了制度层面企业变更法人的程序便利性;再者,则是利用了“股权转让连带债务清偿责任转移”的规则模糊性。事实上,倘若进入司法流程深挖到底、严肃追责的话,其实很容易发现,某些“职业闭店”的操作,是经不起合法性审查的。比如说,很多“原股东”之前并没有严格履行出资业务,甚至存在“资产转移”“资金抽离”等情形,基于此,其就算转出了股权、卸任了法人,依旧要承担此前欠下的债。

看起来,“职业闭店人”制造了有人挡枪、有人背债的问题,但其实,真正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对于典型的跑路事件,行政调查与司法救济,能不能真正做到前置启动、主动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