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4年的时候,我国制造出了一艘世界上最大的水泥船,船身长达百米,可为何才航行1次就报废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西方国家的长期封锁,使得我国各行各业发展的都十分缓慢。尤其是在工业制造领域,因为缺乏设备,钢铁产能较低,常常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虽然那时候的中国一穷二白,可当时的人们却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高涨的热情。既然缺乏设备又缺乏原材料,那我们就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一切。

因为当时各行各业都缺乏钢铁,所以不得不寻找相关的替代品。在这种情况下,坚实耐用的水泥就成了一种新的造船材料。

用水泥来造船,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当时的钢铁产量实在是太低了,用来造车造设备都不够用,更何况是造船呢?

可是我国水网发达,尤其是南方地区,遍布着河流网络,在公路网并不发达的当时来说,无论是交通还是运输都离不开船。

那时候的人们普遍信奉一个原则,那就是人定胜天,不搞水泥船就罢了,要搞就一定搞出个最大的,最好的。

虽然用水泥来造船显得有些异想天开,可人们说干就干,上海708船舶钻研所很快就把设计图纸给搞了出来。

当这个项目报上去之后,上级也组织了专家进行了论证,专家们也觉得可以试一试,最后这项任务被交给了马尾造船厂。

1974年,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奋战,马尾造船厂的工人们终于造出了“古田”号——一艘史无前例的“超级大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田”长达105.2米,宽14.5米,排水量5773吨,载重量3024吨。放在今天来看,“古田”号的各方面数据很一般,但是在当时来说这是一艘当之无愧的“超级大船”。

因为在此之前,世界上还从来没有出现如此巨大的水泥船。

“古田”号建成之后,就从福州的马尾港起航开往上海,船上满载着建筑材料。到达上海后,又运回了满满一船的小麦,整个试航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古田”号仅仅试航了一次就报废了,此后再也没有下水航行过,这又是为何呢?

原来,“古田”号的试航虽然比较顺利,但是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那就是不耐碰撞,船身太重等缺陷,不易推广。

因此,经过慎重考虑后,为了安全起见,“古田”号虽然刚刚建造完成,但还是被报废处理了,后续的建造计划也停止了。

看到这里,可能一些朋友会感到特别奇怪,既然水泥船不易推广,为什么小时候却经常看到水泥船?

实际上确实如此,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内陆河流上最常见的还是水泥船,甚至在零几年的时候,还能够看到水泥船的身影。

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虽然“古田”号让人们意识到水泥船太笨重、不耐碰撞等缺陷,但是也让人们发现水泥船的优点,那就是养护方便、水密性强、船身稳定。

虽然不能再造“古田”号这样长达百米的水泥船,但是不代表不能造小一点的水泥船,只要把水泥船的吨位建的小一点,不就解决这些问题了吗?

而且,在一般的河流网络中航行,本身也不需要特别大的船身,小一点的水泥船照样坚固耐用。

因此,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各地建造了大量的这种小型水泥船,只要是有河流的地方,几乎都能看到这种船只来往于河面之上。

那么,被废弃的“古田”号,又面临着怎样的命运呢?

“古田”号被废弃后,并没有完全荒废,而是变成了船政学院的教学用具,在教育教学领域发挥着新的作用,直到2012年才被拆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田”号只航行了一次就被报废确实很可惜,而建造“古田”号也是无奈之举,起因就是因为当时我国的钢铁产量实在太低了,而国家的发展又急需大量的船只。

如今我们中国的造船业举世无双,无论是航母还是超级油轮都可以自主建造,再也不需要用水泥船了。它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