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范进,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位卓越人物,他中举后却不幸发疯,这一悲剧事件引发了无数的猜想和议论。

如果将他的官职放到现在,也许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他的所做所为比起他当时的疯病更加令人匪夷所思。今天就让我们深入探讨范进的身世与命运,探寻他发疯的背后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举:穷人的阶梯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科举或许只是一个陌生的古老名词。但在中国古代,它却是一个影响深远的选拔人才制度,也是无数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通道。这个制度始于隋朝,由隋文帝杨坚创立,一直延续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才被彻底废除,前后历时1300多年。

科举考试分为多个层级,竞争异常激烈。首先要通过童子试,获得"童生"的资格,才有资格参加之后的科举考试。而科举考试又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能够一路过关斩将,最终金榜题名者,将被授予极高的荣誉和特权,成为朝廷栋梁之才。

因此,对于出身贫寒的读书人来说,科举就如同一座通往仕途的阶梯,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只要凭借真才实学,就有可能从寒门走向显贵,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正是这个制度,为无数寒门子弟提供了一个上升的通道,成为封建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

然而,这座阶梯也是孤陋而高耸的。要想登顶,就必须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无数读书人为了科举而苦苦挣扎,甚至倾家荡产,最终却难圆梦想。他们的故事,就如同一把双刃剑,既造就了栋梁之才,也毁掉了怀才不遇之人。而范进,就是这种悲欢离合的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寒门子弟的科举梦

范进出身寒微,家境贫寒。他的父亲早逝,家中只剩下年迈的母亲和一个妹妹。为了维持生计,母亲不得不去给人洗衣做工,妹妹则在富人家做丫鬟。而范进则是家中唯一的男丁,母亲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希望他能够通过科举,改变家族的命运。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虽然勤奋好学,但范进的才学在当时并不出众。加之家境贫寒,没有钱请名师指点,他在科举路上屡屡受挫。他曾多次参加县试,却总是名落孙山。每次落第,范进都倍感沮丧,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埋头苦读,希望下一次能够考取功名。

岁月如梭,转眼间,范进已经三十多岁了。在这个年龄,许多同龄人都已经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但范进却仍是一介书生,家中甚至连一口像样的锅都没有。他的妻子也因为生活的贫困和范进的不争气,选择了离他而去。

即便如此,范进依然没有放弃科举。他明白,对于一个寒门子弟来说,科举是唯一的出路。他不愿一辈子沦为穷酸秀才,被人嘲笑奚落。于是,范进更加刻苦用功,每天埋头苦读,即便生活再苦再累,他也没有怨言。

功夫不负有心人,范进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在五十三岁那年,他如愿以偿,终于中了举人。当得知这个消息时,范进激动得几乎晕厥过去。多年的苦读和煎熬,在这一刻都得到了回报。

然而,让范进没有想到的是,母亲却在他中举后不久便离世了。或许是长年的劳累和操劳,终于让这位坚强的母亲支撑不住了。范进悲痛欲绝,他知道,自己能够有今天,都是母亲的功劳。

为了给母亲风光大葬,范进几乎倾家荡产。他请来了众多僧人诵经超度,购买了上等的棺木寿衣,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葬礼。母亲的坟墓也修得极尽豪华,生怕不能让母亲在九泉之下也过上好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守孝期间,范进闭门谢客,专心诵经祈祷。按照当时的规定,守孝期间不得赴京赶考。于是,在母亲的灵堂前,范进一连守了三年之久。

三年后,范进终于再次启程赴京,参加会试。这一次,他不负众望,又高中进士。从此,范进步入仕途,被授予御史的职位。几年后,他又被提拔为山东学道,成为一方大员。

梦想成真的代价

从一介寒士到高官显爵,范进经历的不仅仅是身份地位的改变,更是人生境遇的巨变。他曾经一无所有,被人嘲笑奚落;如今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种巨大的落差,常人难以想象,也难以承受。

中举后,范进的身份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那个备受嘲笑和奚落的穷书生,一夜之间成了众人眼中的"天之骄子"。街坊邻居们纷纷上门道贺,恭维奉承的话说得范进飘飘然。

而那些曾经对范进不屑一顾的达官贵人们,此时也对他另眼相看。他们争相邀请范进赴宴,巴结讨好,生怕落了下乘。范进的岳父胡屠户,更是喜不自胜。

他曾经嫌贫爱富,瞧不起范进这个穷女婿。如今范进高中举人,胡屠户马上把女儿又接了回来,好言相劝,让他们夫妻重归于好。

除了身份地位的提升,范进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昔日的茅草屋换成了宽敞明亮的宅院,破旧的衣衫换成了绫罗绸缎,粗茶淡饭换成了山珍海味。范进从此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再也不用为柴米油盐发愁了。

然而,就在范进春风得意,准备赴京参加会试时,他遭遇了人生的最大打击——妻子王氏在新婚之夜突然去世。这对范进无疑是一记重锤,他本就是一个感情细腻的人,妻子的离世让他痛不欲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范进欣喜若狂之际,他的精神竟然出现了问题。据《儒林外史》记载,范进在得知中举后,曾两手一拍,大笑一声,继而昏倒在地,醒来后就疯疯癫癫,不知今夕何夕了。

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高压和不安的状态下,又遭遇了巨大的变故和打击,精神出现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范进之所以会在中举后精神失常,既有时代的悲哀,也有个人的悲哀。

这种巨大的落差,常人难以承受,也难以适应。范进虽然高中进士,但他毕竟已经五十多岁了,早已过了而立之年。从一个穷酸秀才,一夜之间变成朝廷命官,这种身份的巨变,让他难以适应。加之仕途的险恶,官场的尔虞我诱,范进这个"书呆子"恐怕也难以应对自如。

此外,范进的性格也是导致他精神失常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生性敏感多疑,又缺乏必要的心理调节能力。这种性格,在遭遇巨大变故时,更容易出现问题。

如果范进能够以更加开放和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科举后的生活,或许就不会走向精神失常了吧。但可惜的是,在那个封建社会,像范进这样的书生,大多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缺乏社会阅历,也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当梦想照进现实时,反而不知所措了。

结语

范进的一生,就如同一出悲剧。他为了科举梦而奋斗大半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当他终于在暮年时分梦想成真时,巨大的落差却让他精神失常,难以自拔。

这不仅是一个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时代的悲哀写照。在那个封建社会,无数寒门子弟都像范进一样,为了科举而苦苦挣扎,最终换来的却是身心的疲惫和崩溃。

他们的故事,就如同一把双刃剑,既造就了栋梁之才,也毁掉了怀才不遇之人。或许,正是这种悲剧性的结局,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机会和自由。

我们应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也要学会调节心态,保持健康的心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梦想,而不是像范进那样,在梦想成真之际,却陷入了无助和迷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