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吉”

在辽阔的草原上,孩子的一声声“额吉”,在草原妇女的心中久久回荡。

“额吉”是蒙古语,妈妈的意思。

1960年,一批上海的孤儿,来到了草原生活。

南北方的差异,让这些孩子难以适应,但草原人民,却将孩子们视如己出,尽心尽力地将孩子拉扯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大后的孩子,一个个都十分健康强壮,在报效祖国的路上,不曾停歇。

3000孤儿入内蒙的故事,也被世人赞誉,被党和国家所认可。

2019年,电视剧《国家孩子》,所讲述的,就是这个故事,电视剧一经播出,就感动了无数观众,赞叹草原人民的伟大。

但是,为什么国家要将3000个孤儿送进内蒙?又为什么这个故事,是值得人们赞颂的?

三千孤儿入内蒙

1959年起,我国就开始遭到天灾的侵袭,干旱、洪涝、饥荒、疾病等各种灾祸,一并来袭,让我国的民众,过了一段暗无天日的日子。

大人的体质,相对来说比较强壮,所以,即使被疾病和饥饿所困扰,但是死亡率却也没有那么高。

相反,还在襁褓中的孩子,却没有那么幸运了。

过去,相对富裕的南方地区,因为人口众多的缘故,更加缺少粮食。

在江苏、上海、安徽等地区,出现了大批量的孤儿,他们有的,是因为父母双亡,而有的,是因为父母无法再养活孩子,粮食的缺少,父母也再没有食物,可以让孩子存活下来。

迫不得已,父母们将孩子交给政府,希望政府可以给孩子,一个生的希望。

一时之间,上海的保育院已经住满了孩子,自身的情况也十分危急,几乎没有了存粮,孩子们的营养,也没有办法保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总理为了此事,整日担忧不已,想了很多的办法,来解决此事,决心一定不怕付出,也要抚养这些孤儿。

为此,国家一次又一次地,从“牙缝”中挤下来食物,批给上海的保育院。

但是,无论国家批下多少的食物,缺少营养的孩子们总是喂不完,这样只出不进的状态,总不是一个长久的状态。

周总理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一个长远的计划,可以保证这些孩子们健康成长。

周总理想到,南方多以种田来,维持生计,而内蒙却是以畜牧业为主,天灾对于内蒙的影响,相对来说,少了一些,生活也想多宽裕一些。

于是,周总理给自己过去的战友,乌兰夫打了电话。

乌兰夫现在是内蒙古的主席,面对周总理的请求,乌兰夫,二话不说,就将内蒙的大量物资,运送至上海。

虽然解了燃眉之急,但长远来看,还是不够。

经过细致的研究,周总理再次找到乌兰夫,希望内蒙可以收养三千余个孤儿。

乌兰夫也对这个提议十分赞同,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决策,就这样定了下来。

1960年5月,内蒙古的党委作出强调:“一定要收一个,活一个;活一个,壮一个”,这样的批示,引起了内蒙人民的重视。

内蒙古政府,开始了一批批动员,号召本地人民领养孤儿,为国家减轻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论是党员还是普通老百姓,只要家里有奶牛,可以保证孩子的营养,就可以领养从上海的孤儿。

就这样,领养计划如火如荼地开始了,但是,在计划还没有正式开始的时候,工作人员们也有自己深深的忧虑。

毕竟,本地的牧民们,生活也并不好过,即使生活比其他地区强一点,但也是一个人一个坑,谁家都没有多余的粮食,仅仅足够温饱,这样的情况下,会有人领养孩子吗?

草原额吉

结果竟然出乎意料,草原人民对于领养南方孤儿的热情,感动了无数人。

孤儿们来到草原后,受到了当地人的热烈欢迎。

甚至,有的牧民为了达到领养孩子的标准,将自家的牛羊卖掉,买一头奶牛,就是为了能够迎接一名属于自己的孩子。

在孩子们刚到达内蒙时,那些年轻的夫妻和妇女,就早早等在了火车站,就是为了迎接孩子们的到来。

但是,政府为了能让孩子们适应这里的生活,打算先将孩子们送到医院和育儿园等地,确保孩子们能够望去能适应草原的生活,再由牧民们来领养。

孩子们刚刚到达内蒙古的时候,出现了大批量水土不服的情况,再加上路途中的疲惫,让很多孩子都在“鬼门关”上走了一遭。

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健康,内蒙政府不惜发动所有的医疗力量,将孩子们救活,最后只有个别的孩子夭折,绝大部分都恢复了健康。

在孩子们除了医院后,迎来了自己在保育院中,第一个“额吉”。

其中,年仅19岁的都贵玛,承担下了照顾28名孤儿的重要任务,在计划之处,都贵玛就积极报名,希望自己可以照顾这些孤儿们。

原来,都贵玛自幼失去双亲,仅仅有一名姨妈养育她长大。

都贵玛深知自己的境遇,也明白没有得到爱护,会对孩子的一生留下阴影,为了不让悲惨重演,这个未婚的小姑娘,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责任。

这些孤儿们,每一个都有自己的蒙古名字,那日格勒、乌兰等等,都贵玛都一一记得准,每一个孩子的生活习惯,都贵玛也十分了解。

刚刚接收到这28个孩子的时候,都贵玛显然十分手忙脚乱,虽然,她早早地就做过很多准备,但毕竟她还是一个未婚,没有养育过孩子的少女。

而且,这些孤儿们,最大的也仅仅4岁,甚至还有许多,还需要用襁褓来抱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照顾这28个孩子,都贵玛没日没夜地忙着。

白天,都贵玛要为孩子们做三顿饭,要保证孩子们的营养,有的孩子吃不惯草原上的食物,都贵玛还会另起炉灶,为孩子们做爱吃的食物,

不仅如此,都贵玛还会监督孩子们吃完食物,养成不浪费粮食的好习惯。

每到夜晚,孩子们还会由于对环境的陌生,哭闹不停,都贵玛都会耐心地哄睡每一个孩子,一整晚下来,甚至手臂,都会因为长时间抱着孩子,而僵硬麻木。

等到孩子们逐渐适应,草原的生活,有的孩子已经开始牙牙学语。

在空旷的草原上,都贵玛手牵着一个孩子,其余的,让他们在草原上玩耍,好不快活,这时,都贵玛牵着的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对着都贵玛说:“额吉”。

这短短两个字,却让都贵玛热泪盈眶,过去为了照顾孩子们的疲惫,仿佛一瞬间烟消云散。

1961年,孩子们已经在保育院待了一年,早已适应了草原生活,也即将告别都贵玛,来接受家庭的领养。

都贵玛也想领养一个孩子,却被政府拒绝了,这其中有什么隐情呢?

国家的孩子

都贵玛看着孩子们,一个个都被热心善良的家庭领养。心中不免酸楚,她希望留下一个孩子,这样至少心里有些安慰。

但是,由于硬性规定,必须是一个家庭来领养,需要父母都在,才会给孩子更好的生活环境,都贵玛是未婚,所以没有领养的资格。

但都贵玛并没有就此放弃,她常常穿过一大片草原,不怕辛劳地去看望每一个孩子,保证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其中,有一个孩子,名叫扎拉吉木。

扎拉吉木被一对新婚夫妻领养,由于过往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所以这对夫妻认为,让孩子干点活没有问题,毕竟他们小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

但是,这对夫妻却忘记了,扎拉吉木还小,并且刚刚在都贵玛那里养好身体,并不能干那些沉重的家务活儿。

都贵玛去看望扎拉吉木时,就看见了小男孩在蒙古包外,努力提起重物的样子。

都贵玛心疼地哭了出来,抱着扎拉吉木,就去找这对夫妻理论。

这对夫妻自认理亏,心甘情愿地接受都贵玛的教训,告别了这对夫妻,都贵玛抱着扎拉吉木骑上马,将他带回了家。

就这样,扎拉吉木又在都贵玛的保育院住了几年,重新找到领养的父母之后,都贵玛经过重重审查,才认为这对夫妻可以胜任。

于是放心地,将扎拉吉木交给了他们,但都贵玛还是常常去看望扎拉吉木,二人的母子情一直没有断过。

多年过去了,都贵玛的这28名孩子,在各个职业上发光发亮。

而都贵玛却在心中抱有遗憾:“我没有记住孩子们的汉语名字,这让很多孩子找不到双亲”,这件事,在都贵玛心中有着千斤重的自责,但孩子们却丝毫没有怪她的意思。

2006年,这些孩子再次回到草原,见到了他们第一个“额吉”都贵玛,此时的都贵玛,已经从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变成了一个垂垂老矣的老妇。

但是,面对孩子们时,都贵玛依然记得每一个孩子的模样,像母亲一样拉住他们的受,关心着他们的日常生活。

临走时,孩子们和都贵玛组建了微信群,都贵玛经常接着微信群,询问孩子们的生活近况,孩子们也经常问候都贵玛。

时隔数年,这些没有血缘的亲人们,再一次通过网络,紧紧地将心抱在了一起。

不仅仅有都贵玛,还有各种草原额吉,在付出着自己的青川,将孩子们养大成人,草原人民的善良,感动了无数人。

草原的牧民们,把这些孤儿称为“国家的孩子”。

这是因为,这些孩子不仅是草原人民领养的孤儿,更是国家所重视的,是国家,将孩子们送到草原,才成就了这样一段美好的缘分。

时至今日,这段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依然是国家大团结的经典故事,草原人民的大义,也得到了党和社会的认同。

结语

三千孤儿入内蒙,是这个故事的名字。

实际上,是仅仅第一批的3000个孩子,草原的宽广,养育了上万名孤儿。

2019年,都贵玛获得了“人民楷模”的称号。

对此,都贵玛感到十分荣幸,但是,她认为,为党和国家做事,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不论是哪一个草原额吉,都是最平凡的普通人。

她们有的人是地道的牧民,有的是党员等等的职业,都是生活中最常见、最平凡的人,但是,却在收养孤儿时,做着最伟大的事情。

她们用自己的善良和坚韧,感动国人,促进了民族大团结,是我们党和人民的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