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年代,有无数英雄为了保护国家,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在这些英雄眼中,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永远摆在首要位置,并为此取得了大大小小战役的胜利。

在历史上有众多战役深入人心,其中就有“挺进大别山”。提起“挺进大别山”,想必大家都十分熟悉。这次事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笔,战士们在前进途中遇到种种困难,就连食物都得不到保证。尽管如此,他们依旧取得了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初刘邓大军原本有42万人,这个数量在当时解放区可谓是排在前列。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在此次挺进大别山征途后,这42万人最终经过核查只剩下了7万。

这不禁让人十分好奇,这35万人究竟去了哪里?那么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原本有42万,最终却只剩下了7万人?他们全部都战死在疆场吗?

42万大军的由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社会局势发生动荡,人心惶惶。原本的陕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这批陕北红军人数众多,尤其是129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9师是最优秀的队伍之一,人数超过一万。129师大部分是由红四方面军与陕北红军组合而成,其中陈赓担任129师386旅的旅长。

刘伯承也归属于129师,他在队伍里是出了名的厉害,是很多军人眼中的榜样。刘伯承有超高的作战指挥能力,在战争中不仅头脑清醒,还能妥善解决突发状况。

尤其是在抗日宣传上,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后来由于情况变动,武装力量需要快速发展,刘伯承得知后,立刻开展相关活动,进一步将其发展壮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29师的团队逐渐扩大,由当初的4个团逐渐发展为13个团。要知道,在当时那个年代做到如此结果是十分不容易的,足以看出他们付出了很多努力。

后来山东和河南等地区纷纷建立抗日根据地,不仅能宣传相关知识,还能协助刘伯承等人共同抗战。129师的管辖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尤其是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管辖范围达到了18万平方公里。

1945年,经过初步排查,129师的正规军人数超过30万人,力量十分强大。正规军素质非常高,他们都是经过层层选拔进入到129师,平日里经过严格训练,在人群中随便挑出一位实力都很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邓大军的名字也让敌人有些后怕,每次都会避免与他们正面对战。在大家的不断努力下,先后取得了巨野战役和定陶战役的胜利,完成了一个目标。

虽然刘邓大军人数已经很多,但他们依旧没有停止招兵。1947年5月份,晋冀鲁豫军区在不断调整过程中又重新组建了5个纵队,加上地方武装等兵力,共有42万人。

但是这42万人并不全属于刘伯承和邓小平,其中陈赓与谢富治指挥大概有8万人左右。陈赓率领部队目的是为了协防陕西地区,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战争做好充分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刘邓大军接到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关乎到国家和人民的安危,让所有人内心都有些紧张和不安。

1947年,蒋介石为了对付共产党开始进行疯狂进攻。“必须想尽一切办法阻止敌军的进攻,绝不能让任何一处阵地失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军与国民党展开了激烈战争。然而蒋介石的军队实力强大,再加上物资准备充足。因此我军在应对的时候显得有些吃力,足足与国民党进行了长达8个月的战争。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根据统计,在山东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大概有60万人,其中胡宗南手下的军队数量庞大。如果双方持续僵持,最终有可能两败俱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让很多领导者都陷入了困境,想要获得胜利必须找到突破点,否则努力再多都是徒劳。在这关键时刻,毛主席提出的建议缓解了此刻的局势:

“现如今安徽和湖北等地区不在蒋介石的重点进攻范围内,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直接越过大别山,彻底打乱蒋介石的部署。”

毛主席查看了湖北东北侧等地区的地形,最终选择了大别山。那里的地势环境相对平坦,对我军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其实毛主席原本是想让华东野战军前往大别山,但因当时受到国民党大军的牵制,因此抽不开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将目光转向了129师,因为这个军队不仅曾经是八路军的主力,在抗日战争中也有很高的成就,战斗力很强。再加上129师的建军制度相对比较完整,国民党军队没有对其发起猛烈进攻,于是最终决定让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在接到任务后有些慌张,毕竟他们刚结束鲁西南战斗,整个部队处于休整阶段。大家还没有从战争的疲惫中完全恢复,不敢保证以最高的精力前往大别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这种关键时刻,关乎到陕北的生死存亡,党中央只能强行要求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陈毅与谢富治带着军队支援陕北地区,而刘伯承与邓小平率领军队前往大别山。

然而此次任务并没有那么容易,虽然这条路程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没有那么蜿蜒曲折,但地势也十分险峻。刘邓大军想要到达大别山此段距离足有千里之遥,难度很大。

为了减少路程中所用的时间,刘邓大军轻装上阵,没有支援和补给,让这条路更难走。而蒋介石也收到了刘邓大军要进入大别山的消息,开始下令让国民党军在途中进行拦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白崇禧的带领下,国民党各个部队开始在刘邓大军途中布置埋藏点,一路跟在他们后面,造成了很多困难。蒋介石要求白崇禧将刘邓大军堵截在大别山外,否则自己的战略部署会被打乱。

当时武汉和南京两个地区军事中心非常重要,蒋介石一直将其视为第一位,因此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刘邓大军顺利进入大别山。让人没想到的是,蒋介石为了应对突发状况,竟然让陈诚前往一线督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了很长时间,刘邓大军已然进入其中,国民党这才如梦初醒,忽略了对大别山一线的防守,武汉和南京地区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竟然让他们钻了空子,赶紧派部队前往支援,绝不能让大别山失守!”蒋介石非常生气,但是此刻派军队去支援已经来不及了。

35万大军去了哪里

为了将我军优势完全显现,开始与敌人进行游击战,利用地形等特点避开与敌人的正面战斗。我军在此次胜利中获得了胜利,一些群众也开始逐渐向我们靠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初,刘伯承和邓小平在前往大别山时,带的部队人数大概在12万人左右。在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成立后,从该部队调去了2万人。

加上此前刘伯承和邓小平带来的人,这批军队大概有14万人左右。在前往大别山的过程中,因长途跋涉的缘故,让很多人的身体状况急剧下降。再加上没有足够的食物补给,战士们的温饱都成了问题。为了填饱肚子,许多士兵吃起了树叶和树皮,喝着河里的水,维持身体需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个时候傍晚气温很低,再加上恶劣的天气,许多人冻得瑟瑟发抖。有时候恰好碰上下雨,他们也不能停下歇息。毕竟时间紧迫,早到一分就为队伍争取一线生机。

有的士兵此前身体受了伤,还没来得及恢复就参与了此次战争,身体抵抗力低下,生病没有办法医治。在这种困难的境地下,部队的人数逐渐减少。

敌军不断给刘邓大军施加压力,希望他们能够知难而退。但刘邓大军从来没有放弃,即便没有充足的粮食供给,他们依旧咬牙坚持在一线,实现最初的战略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场战役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解放军的士气和人民群众的信心,让国民党对解放军刮目相看。他们不再用从前的目光看待共产党,打压了国民党嚣张的企气焰。

这一路上大概有7万战士丢了性命,其中包括在战争中受伤和不幸牺牲的人。另外在此次沿途过程中,上万人选择组建地方武装,继续开辟新的根据地。

在这条艰难的路程中,许多解放战士因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在战争面前选择了逃跑。因此每当停下清点人数时,除去受伤的战士外,总有一部分人在前进路上悄悄溜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剩下的30万军队则留在后来的战略部署中,他们参加了淮海战役,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刘伯承和邓小平带着二野离开了晋冀鲁豫,剩下的兵力由聂荣臻接管,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只剩下7万人的原因。

这次挺进大别山对革命胜利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国民党军队是一次很强的冲击。也就是通过这次行动,我们才能将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兵力和注意力集中起来,为解放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行动也让人民群众对共产党有了新的认识,不仅成功组建了地方武装军队,还宣传了革命意识,巩固扩大了解放区,对今后的革命生涯起着关键性作用。

结语

虽然刘邓大军在挺进大别山过程中只剩下了7万兵力,但这些人都是团队中的精英,充满着极高的斗志和士气。这不仅展现出整体的团结,更把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作为自己的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凭借独特的军事战术以及超高的领导能力,成功将国民党军队的防线层层突破,最终攻破敌人的防守,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自由。

这场战役是解放战争的一个新起点,彻底扭转了原本的战局状况,给了国民党军队当头一棒,为解放事业开辟了新的天地。谁也没有想到,刘邓大军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竟然能够获取战争的胜利,这也点燃了全国人民的希望之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是因为这场战役的不容易,才让大别山成为从前战争中的重要里程碑。让更多的人见识到中国人民的坚定意志,感受中国人民的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当努力前行,在国家需要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铭记前辈为国牺牲的宏伟事迹,将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