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刘娜

微信公众号:闲时花开(ID:xsha369)

4月15日,《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

家住南京的张女士(化名)悲愤地发了一条视频,说她养了多年的3只泰迪狗,被婆婆趁她不在家时,一一关到阳台上砍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张女士说,这3只狗她养了很多年,非常疼爱,其中一只还怀了孕,她万万没想到婆婆会下此毒手。

“我非常后悔让我婆婆来住,我永远都不想再看见她。”张女士说。

目前,南京官方已证实:

确有此事。

那么,婆婆为什么要砍死儿媳妇最爱的狗狗呢?

婆婆的理由是,狗狗太吵太脏太影响家里的孩子学习。

张女士的解释是,婆婆的娘家人不喜欢狗,因为她养了狗,婆婆娘家人都不来家里吃饭了,这让婆婆觉得狗是万恶之源。

但你如果略懂心理学,你就会知道:

家庭中的一切战争,都源自关系的失衡。

婆婆暗杀儿媳3只狗狗的真相是:

婆媳关系早就出了问题。

张女士坦言,婆婆和她关系不好,两个人多有矛盾和冲突。

这才是狗狗遇害的真相:

婆婆对儿媳妇怀恨在心,但她碍于年龄、辈分、亲情等种种原因,不敢直接和儿媳发生冲突,就在儿媳妇不在家的时候,暗地里把儿媳妇疼爱的3只狗狗,残忍砍死,抛尸室外。

然后,她对儿子谎称狗狗走丢了,直到内心存疑的儿媳,调看了家里的监控,看到了婆婆对3只泰迪痛下杀手的全过程,才在痛苦和绝望中,确认一个事实:

婆婆最想除掉的,其实并不是狗狗,而是她这个儿媳。

婆婆不敢杀她,所以她最爱的狗狗就成了替罪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狠的报复,就是毁掉她心爱的事物。

一个家里最大的恶,是那个最弱小的生命,最终承担了所有。

这个最弱小的生命,有时是萌萌的泰迪狗,有时是懵懂的三岁童——

相信很多朋友都还没有忘记4月1日,重庆市巴南区发生的那起惨案:

37岁的亲生母亲何某,把自己年仅3岁的小儿子,从22楼抛了下去。

在被妈妈摔死之前,求生欲极强的孩子,紧紧抱着妈妈的手,一次次扑棱着小腿小脚用力,试图爬上窗台的背影,看哭了全网。

惨案发生后,我查阅了权威媒体的后续报道,发现其中这样两个细节:

●第一,这起悲剧的起因,是婆媳冲突。

事发当天早上,何某和婆婆再次吵了架,她砍伤了婆婆的腿,本想把婆婆扔下楼,但她拽不动婆婆,就一把拽起了小儿子。

●第二,可怜的孩子,只是大人的替罪羊。

有邻居透露,何某把小儿子从22楼扔下去之前,在孩子额头上轻轻亲了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是这细思极恐的“亲了一下”,暴露了这桩悲剧最残忍的内核:

何某最想杀害的,并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她的婆婆(或者丈夫)。

但,她没法杀掉他们,所以就把流淌他们家血脉、代表他们家后代、象征他们家希望的孩子杀掉。

看透这个隐秘又残忍的真相,你就明白何某为什么躲开楼下的安全气囊,为什么摔了小儿子后又去捉大儿子。

那个可怜的孩子,不过是大人战争的替死鬼,不过是替妈妈所恨的奶奶(或爸爸)在受难。

一个陷入内战的家庭,两派势不两立的大人,一直欺软怕硬的人性,总是矛盾扩大化的恶意投射,让可怜的孩子最终成了罪恶子弹瞄准的靶子。

不信,你看新闻上:

那个父母离婚后,只因长相酷似妈妈,就被父亲频繁家暴的女儿,她做错了什么?

那个父亲出轨不回家,被妈妈当成出气筒活活打死的9岁少年,他做错了什么?

还有那个父亲外出打工,被亲生母亲虐待到眼睛失明、双腿残疾的孩子,他又做错了什么?

他们什么都没有做错。

如果非要说他们做错了什么,那就是他们在天上挑选爸爸妈妈时,看走了眼,挑中了恶魔。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理论,叫“踢猫效应”。

它源自一个寓言故事:

一位骑士在晚宴上被领主训斥了一顿,怒气冲冲地回到自己的庄园,对没有及时迎接的管家大发了一通脾气。

管家心里窝火,回家后找个鸡毛蒜皮的理由,把自己的妻子骂了一顿。

妻子受了委屈,看到儿子在床上蹦跶,上去就给孩子一耳光。

孩子莫名其妙地挨了一耳光后,心情极度糟糕,就一脚狠狠地踢向旁边正在打滚的猫咪身上。

坏情绪是会传染的。

因为人性的弱点是欺软怕硬,所以它传播的链条就是由强者传向弱者。

最终无处发泄的弱小者,就成了牺牲品。

寓言中的猫咪、南京案的那3只泰迪、重庆案的3岁孩子,还有我们身边不断受伤的那些孩子和动物,都是那个牺牲品。

我今天之所以要写上面的文字,就是因为我在日常中见了太多不一定极端但深藏恶意的 “踢猫效应”:

有个女性朋友,因为和丈夫关系糟糕,最终在鸡飞狗跳中把孩子逼成了抑郁症;

还有个男性朋友,因为讨厌妻子,竟然对和妻子亲近的孩子也不管不问,直至在监管缺失下眼睁睁看着孩子被车撞伤……

我们每个人,每个当父母有家庭的人,向父母、伴侣、兄弟姊妹扣响情绪的扳机时,都要停下来三秒钟,问问自己:

“我到底是在就事论事,还是在欺软怕硬的“踢猫效应”中,正用情绪传染和矛盾扩大伤害无辜的弱小?”

就事论事,直面痛苦,去想办法,解决问题,敢于担责,引领家庭,“让大人的归大人,让孩子的归孩子”,这是成年人的做法。

欺软怕硬,憎恨转移,伤害扩大,拿孩子发泄情绪,把孩子当替罪羊,这就是使坏和作恶。

一个家是不是真的好,不是看房子够不够大,钱够不够多,身份够不够高贵,而是看家庭中最弱小的生命,是否足够明媚康健。

要知道,那些弱小者都能被善待的地方,才是幸福原乡。

家如此,国亦然。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混迹媒体圈十余载,发表文字量百万字,能写亲情乡愁故事,也会写教育职场热点。

责任编辑 | 叉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