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清廷内部曾经发起过多次救亡图存运动,其中尤以洋务运动声势最为浩大,并涌现出了所谓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其中张之洞以其在工业建设以及教育制度改革上的贡献为人熟知,其也被誉为儒家官员的优秀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张之洞在自己子女的教育上却出现了问题,其儿子张仁乐(张燕卿)和张仁蠡先后在伪满和汪伪政府任职。

其中张仁蠡还是张之洞63岁时才出生的,在教育上还受到了他的特别关注。

因此有人觉得张之洞的家教水平非常糟糕,但笔者却认为事实恰恰相反。

张之洞作为接受传统儒家文化教育的官员,其在思想上依然存在着将清朝视作“天朝上国”的理念。

因此其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定义,仍然是掀不起风浪的外夷番邦,并没有将他们放在眼里,即使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迅速增强,张之洞依然对此不甚在意。

在沙俄妄图侵占我国新疆地区的时候,张之洞甚至还提出了要联合日本在东北地区骚扰沙俄的战略。

不过此时的他,还只是将日本当作一个棋子,并没有任何亲日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甲午战争爆发之后,张之洞才意识到之前自己看不起的日本,已经发展成为了地区强国,日本在军事,文化领域已经走在了清朝的前面。

在李鸿章等人因此对日本产生畏惧情绪的时候,张之洞却产生了学习日本,并与日本联合发展的念头。

张之洞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主要是因为其对于此前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深感失望。

在洋务运动如火如荼的那段时间里,张之洞在武汉等地建立了现代化的工厂,并且也在积极学习西方制度,但最终收效甚微。

这其实和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不无关系,清廷腐朽的政治制度对改革造成了强大的阻力。

但张之洞并不这么认为,作为坚定的儒家卫道士,他只是觉得西方的措施和中国的社会体制相距太远,只要找到更加适合的学习模板,就一定能克服这些困难。

在看到日本的强大后,张之洞认为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依然保持了君主制度,这说明其和中国的政治体制更加类似。

而且日本和中国的文化更加接近,向日本学习进行新一轮改革,恐怕才是清朝的唯一出路。

因此在甲午战争结束之后,张之洞便成为了一名坚定的亲日派,并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向日本学习之中。

为了更好地向日本学习,张之洞派出心腹姚锡光前往日本考察。

而此次考察的最重要对象是日本的现代教育体系,因为张之洞觉得清廷之所以改革不力,是因为缺乏拥有先进思想和扎实理论基础的现代化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姚锡光回国之后,张之洞便仿照其记录的日本教育体系,在湖北等地展开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运动,建立了不少新式学堂,这对于我国的教育现代化事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张之洞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式上缺乏本土化改良,并且其还要求每所学校都要开设日语课程,这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为了尽快培养出足够的人才,张之洞还将大量学生送往日本留学。

在留学生的选择上,他并不看重这些孩子的学习能力,反而更注重他们的出身,“庶僚不如亲贵”是他最重要的选拔标准。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清廷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许多此前去往海外留学的学子在接触了先进思想后,都产生了推翻清廷或者进行彻底改革的念头。

张之洞作为效忠于清廷的重臣,便主张派遣贵族子弟外出学习,这样他们即使接触了外界社会,也不会有太多不利于清廷的念头。

为了做出表率,张之洞的多个儿子都被其送往日本留学。

在他63岁时出生的小儿子张仁蠡,在张之洞去世时还不满十岁,但后来其兄长依然将其送到了日本留学,这也是对张之洞教育方针的一种贯彻。

张之洞作为一代大儒,其对于子孙的教育也是十分重视的。

虽然晚年张之洞已经开始让孩子们接触世界上的先进文化知识,但张之洞始终没有放弃对中学为体的坚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张之洞十分看重传统儒家社会秩序的维持,这种理念让张之洞成为了清廷的忠臣,但这也让他的子孙们成为了旧阶级秩序的拥护者。

即使他的儿子们都曾经去往日本学习,并接触了当时的革命理论,但张仁蠡等人对于这种将权力交还给民众的民主制度并不感兴趣。

相反他们对日本的君主制非常认可,这也和张之洞对他们的教育脱不了干系。

而且在张之洞的晚年时光中,其对日本的态度从抵制转变成了亲善,而且他内心对于日本的现代化改造极为认可。

这种观点也对他的几个儿子产生了影响,尤其在去往日本留学后,他们见到了日本的繁华,这让他们都成为了坚定的亲日分子。

因此在后来张仁乐和张仁蠡都相信了日本人的说辞,决定“帮助”日本人改善中国社会。

由于对日本人的盲目崇拜情绪,他们也坚信只有日本人才能真的拯救中国,最终相继走上了成为汉奸的道路。

在日本投降之后,曾经在武汉等地担任伪政府官员的张仁蠡被俘,并被判处无期徒刑。

在新中国成立后,考虑到他此前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张仁蠡被改判为死刑,而他的最终命运是和张之洞的言传身教,脱不了干系的。

张之洞作为晚清名臣,一直被视为清廷的忠臣代表。

因此他的儿子成为汉奸一事显得极具反差感,也经常被拿来讨论,但实际上他的儿子不过是继承了他对于传统阶级体系的维护,以及对日本的亲善态度。

他们最终成为汉奸几乎也都和张之洞的“优秀教导”密不可分,假如张之洞能够稍稍放松对子女的教育,说不定还不至于落得这个下场。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甲午战争与张之洞的日本认识》,刊登于《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