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是我国宝岛台湾省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当地最早的居民之一,人口总数接近60万。高山族除了生活在台湾中部山区、东部纵谷平原和兰屿岛上,也有少数散居在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生活在祖国大陆的高山族同胞,大多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从台湾迁来的移民后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学术界也有称高山族为台湾原住民或山地同胞。若按语言、习俗和居住区域的差异,高山族还可以细分为泰雅、赛夏、布农曹、鲁凯、排湾、卑南、阿美等等不同的族群。

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和民族学资料都表明,高山族先民主要来自祖国大陆东南沿海一带,是古越人的一支:闽越的后裔。他们和以后抵达台湾的“福佬人(福建移民)”、“客家人(广东移民)”原属一家。

自古以来,高山族同胞也无不以炎黄的苗裔为荣,所以自大陆移民大规模赴台垦殖的明末清初起,便纷纷改取汉姓。其改姓途径,大致可分“官府赐姓”和“自以为姓”两类。

官府赐姓的途径启自清初,主要赐与协助清廷作战有功的高山族人。如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廷曾一次性赐了卫金、钱、廖、王、潘、黎共7个姓氏给新竹竹北新社的高山族人新社的一座土地庙里迄今还供奉着这七姓祖先的牌位,当地人称为“番仔祠堂”。

又如光绪元年增设恒春县时,为嘉勉当地排湾族首领的合作,也特别赐给他“潘\"姓。再如刘铭传抚台期间,也曾给泰雅人赐姓,类似事例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自以为姓”,主要是一部分居于平原和山丘地带称为“平埔人”的高山族,他们因长期与汉族杂居,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都已汉化,故姓氏的汉化亦属顺理成章。

在高山族同胞中,潘姓的人口特别多,除了上面的两大原因外,还有下面一层因素,知晓者寥寥。原来康熙收复台湾后,不断地内地向台湾移民进行垦殖耕种。从最初的10多万汉人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

大量人口涌入势必导致耕地资源的紧缺,当地官府对高山族采取保护性政策,凡开垦者必须向他们交租。高山族百姓认为只要有水、有米、有田,生活便不用发愁,所以便纷纷采用这个“有水有米有田”的“潘”姓,此后历经两百多年的繁衍生息,高山族中的潘姓人口数量越来越多,成为了一个大姓。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大体可分为泰雅、邹、排湾三种语群,没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为主,其姓氏基本上都已汉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