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公园,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老年人的“健身房”,或是周末“遛娃”的亲子时光。但今年春天,公园的草地上“长满”了来“散散班味儿”的年轻人。社交媒体上,“公园20分钟效应”不断掀起热潮。许多年轻人表示“亲测有效”。

“公园20分钟效应”源于一篇刊登在《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的论文。研究结果显示,每天只需抽出短暂的时间来到户外,无需任何运动,就可以感受到放松,即使只是在公园或其他能接触大自然的地方待上20分钟,也能够拥有更好的精神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轻游客以青岛市南区中山公园的樱花为背景拍照。(图片来自中新网)

对“朝九晚五”的打工人来说,每个工作日都像是打仗,忙到“脚不沾地”。20分钟的时间,是逃离“方寸格子间”、告别“水泥森林”的合理时间,再短一些可能来不及放松,再长一些又变得“奢侈”。因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即使不吃午饭,也要去公园逛逛,他们将这视为“当代人的精神快充”。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中国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早已对中国园林不吝赞美。而“公园20分钟”在今春的流行,则得益于大城市里随处可见的小微绿地、“口袋公园”。以首都北京为例,2023年全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9.8%,全市已有各类公园1065个,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西方同样如此。每年春天,美国华盛顿国家广场、潮汐湖畔樱花盛放,如织的游人汇聚在此。看粉色樱花环绕洁白的杰斐逊纪念堂,赏古罗马神殿式圆顶建筑风格和烂漫的花朵形成美丽的图画。

除了养眼的美景,“公园20分钟”之所以打动年轻人,是因为它真的“管用”。花20分钟时间从钢筋水泥、手机电脑中“逃离”出来,疗愈了“打工人”焦虑的心。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工作压力如影随形。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感受大自然的节奏与韵律,似乎已经成了一种难得的奢侈。然而生活不光是KPI,还要有细嗅花香、聆听鸟鸣的“喘息”。而公园,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能够重新与大自然建立联系的地方。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海太远,从身边的公园开始。(完)

【本栏目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作者: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