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德善美”思想宣扬从哪里来?

正是从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中来,但有一次典故,我们一直以为是真实的,实际上却是虚构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拿我们熟悉的貂蝉来说。

在《三国演义》中,貂蝉算是个关键人物,为了制造董卓和吕布的矛盾,王允只能牺牲自己心爱的女儿貂蝉。

为了争取吕布和董卓的支持,貂蝉左右逢源,结果最后两位大人物在美色前心生嫌隙。貂蝉牺牲名节,化解了京城之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真相是什么呢?查阅史料,除了通俗小说《三国演义》中,找不到关于貂蝉的记载。

貂蝉是一位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但她的形象和故事大部分是由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虚构出来的。

事实上,虽然貂蝉在民间传说和《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出现,但在正史上并无相关记载。主流研究倾向认为,貂蝉可能是基于吕布与董卓侍女私通的历史事件,并结合了民间传说和文学创作的元素。

然而,无法证实貂蝉是否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也不能确定她的真实身份和历史背景。

尽管如此,她的形象和故事一直是中国文化中非常受欢迎和重要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都听说过花木兰,尤其是前两年中美合拍的电影《花木兰》上映之后,全世界都认识了这个人物。

花木兰是一个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女将军,她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主要源于北朝民歌《木兰辞》。

而根据史书和地方志记载,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其为真实历史人物,因此在学术界中存在一些争议。

然而,尽管无法确定花木兰是否真实存在,但她的故事以及她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如她在军队中担任官职,打破了性别歧视的限制,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中,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广泛流传的传说和艺术形象。例如,《木兰诗》被列入中小学课本,并被广大青年学生学习和传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对于一些研究者,他们认为,尽管花木兰的形象在历史记录中并没有明确的证据。

正史中却没有花木兰这样的女将。

或许作者只是取材于北朝时期的彪悍民风,强调女子的坚毅精神。

花木兰的虚构形象在演绎中美的合拍影片中更是被赋予了更多的艺术感,以更好地契合观众对英雄的期待。

除了我们听过的正面人物,还有很多反面人物,其实也极具争议,比如陈世美。

他和包青天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处理无数冤假错案,打脸了许多权贵。但其实陈世美这个形象是虚构的。

陈世美的形象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他是一个典型的文学题材,常常出现在历史小说、传奇小说、民间故事以及电影电视剧等各种艺术形式中。

陈世美的形象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表达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道德观念的冲突,并对读者或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陈世美被塑造为一个忘恩负义、贪图荣华富贵的形象,他背叛了婚姻和感情,成为人们唾弃的对象。

这些文学作品在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同时,也让陈世美的形象深入人心,被后世广泛传颂,影响至今。

陈世美的艺术形象在包青天系列中成为了公正与正义的代表,他无畏权贵,捍卫了人民的利益,这样的形象深受观众喜爱。

但,真实的历史中并无陈世美这一人物,以后也不要搞混了。

这三个虚构的历史人物传扬开来,是因为他们身上传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

这让人们自愿传播、接受这些故事中的真善美。

即便知道这些形象是虚构的,也不妨碍人们传承并接受后人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