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读马巷:十里梦华古厅城

一、失落的马家港

初到马巷,我的印象仅限于它是一个工业区,最多只是残留些许敝破的闾巷。然而,当我心血来潮,深入探访马巷老街时,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这里的“马巷之巷”规模之大,简直就是一座小城市,热闹非凡,人烟阜盛。我不禁疑惑,为何如此繁华的地方会被命名为看似不起眼的“马巷”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查阅了一些文献资料,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马巷在历史上曾经有一个不同的名字——“马家港”。这一点在清康熙版的《大同志》所附的同安地图以及《厦门市地名志》中都有所提及。据马巷人刘蕴年的文章所述,现在的马巷坝仔下就是当年马家港的码头,附近还曾挖出过大量的海泥和贝壳,这些都是马家港曾经存在的有力证据。此外,坝仔下附近至今仍保留着妈祖庙和真武庙,这些古迹也进一步佐证了港口的存在。种种迹象表明,“马家港”这个名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至于后来为何会从“马家港”演变为“马家巷”、“马厝巷”,并最终定名为“马巷”,可能与港道淤积、港口用途逐渐消失有关。

马家港的“港”字有了说法,那“马家”两字又蕴含着什么样的历史渊源?《海西晨报》曾对此进行调查,提出了两种说法。其一,唐代时期,马巷与金门曾是朝廷设立的马场,马场解散后,那些以饲养马匹为生的家庭便以马为姓,称马氏。这一说法并非没有依据,因为福建的养马史有着深厚的根基。特别是在闽南地区,畜禽学领域便有着一种名为“闽南马”或“晋江马”的独特品种,这是我国唯一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地方马品种。在历史的长河中,泉州沿海一带,包括晋江在内,都是这种马的核心产区。其分布范围则更为广阔,北至福清、莆仙,南至龙海、漳浦,都可见其踪影。至今,在晋江的民间,仍然保留着养马的传统。我在晋江滨海采风时,就曾亲眼见到有人骑着马在海边悠闲地漫步,那画面仿佛穿越了时空,让人顿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闽南与马的深厚渊源,其实可以追溯到南朝时期。那时,福建便逐渐成为朝廷的牧马之地。到了唐代,更是设立了专门管理牧区的万安监。据唐韩愈所编撰的《顺宗实录》记载,唐贞元二十年,福建观察使柳冕曾上奏朝廷,称“闽中,南朝放牧之地,畜羊马可使孳息,请置监”。柳冕建议在泉州地区(当时包括莆田、金门)设置五个牧马区,以充分利用这一地区的牧养资源。这五个牧马区的范围,与历史上“闽南马”的分布范围大致吻合。然而,遗憾的是,那次牧马实践并未取得预期的成功。由于种种原因,马匹的损失惨重,民间对此也颇有怨言。但无论如何,自那以后,福建的牧马活动便成为一种传统,特别是金门与平潭,更是一度成为牧马的重镇。据说,在柳冕的派遣下,陈渊曾带领十二姓部下到金门屯田牧马,金门人因此将陈渊尊为“开浯恩主”,并建起牧马侯祠以纪念他。第二种说法是明嘉靖时期为避倭患金门马氏一分支内迁马巷并在此搭寮贩卖金帛、香等贡品。此说目前尚存在诸多不明之处。

如果“马家”是因为曾有马姓人家居住,那为何没有按照闽南的习惯称为“马厝港”,却称之为“马家港”?这确实令人费解。或许,这与地方志编撰者是外地人有关,比如《大同志》的编撰者朱奇珍便是湖南长沙人,可能受到了外地用语习惯的影响。此外,马家港之所以被称为“港”而不是“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港区的开阔与繁荣。在闽南话中,“港”并非指单一的船坞,而是指拥有众多码头、相对自成一域的宽阔港湾。比如我曾去采风的月港,其核心区域就拥有七座码头,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它甚至涵盖了整个九龙江的出海口。因此,保守地说,以“港”为名的马家港在明代至少是同安湾的一个重要航海中心。

为何马家港这个曾经繁荣一时的港口,如同流星般短暂地划过历史长空,留下的文献资料却如此稀少?一个细微的历史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马巷,与石码一样,曾设有“厅”,这是清代用来控制战略要地的行政区划单位。其中,直属于省的被称为“直隶厅”,由府管理的则称为“散厅”,它们的主管官员通常是同知或通判。从1774年到1912年,马巷厅共存续了138年,其辖区包括了民安、翔风二里以及同禾里的五、六、七都,大致覆盖了现今的厦门翔安区与金门地区,而今天的马巷正是马巷厅厅城之地。我们知道,自顺治年间起,清朝政府开始实行海禁政策,到了1757年,乾隆皇帝更是下令关闭厦门、宁波等沿海港口的对外贸易(除了广州)。马家港的衰落,或许正是与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加强海防的措施密切相关。根据光绪年间的《泉州府马巷厅志》记载,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7月17日,福建都督钟音向乾隆皇帝上奏,建议“改驻厅员”,乾隆随后指示六部对此进行讨论。六部经过研究,同意了钟音的提议,并批准将金门通判移驻至“马家巷”。这表明,马家港的名称已经发生了变化。通判职位改称:“泉州府分驻同安县马家巷通判”。正如前面提到的,在康熙年间的《大同志》中,马巷被称为“马家港”,而到了乾隆三十九年,我们得知其称呼已变为“马家巷”。这意味着,从“马家港”到“马家巷”的名称变迁,主要发生在康熙到乾隆时期。从光绪《泉州府马巷厅志》所附的地图中可以看出,“马家港”所在的港口已严重淤积,淤积后的水道被称为“唐厝港”。而后来所说的马巷,实际上只是“马家巷”的简称。

作者简介:林鸿东,鹭客社创办人,福州大学当代闽台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理事,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