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一首好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下这首《望岳》时,杜甫已经24岁,正在漫游齐、赵之地,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当时他父亲杜闲在兖州任司马,挂京职朝议大夫,所以这一时期的杜甫可谓是裘马轻狂,野得很。因家世良好,他也不着急去考取进士。

和李白不同,杜甫身出名门,“京兆杜氏”是“五姓七望”中的顶级豪门,当时民间流行一句俗语,“京兆韦杜,去天尺五”,连皇权都会忌惮几分。

杜家仅在唐五代时期,就出了近10个宰相,权倾朝野。唐初宰相杜淹、“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杜如晦,虽不是杜甫直系祖辈,却也是同出一族。

而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更是武周时期的“社牛”,声名显赫,就连北海太守李邕都推崇备至。李邕就是嘲讽李白那位,为此李白写下了: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从这里也能看出,出身在唐代的重要性。

少年时期的杜甫,并不像大家想象中的那样安分,甚至活泼好动、调皮得很。他曾在《百忧集行》中写: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出生在河南巩义,因为他曾祖父杜依艺曾在巩义当过县令,就把家从襄阳迁到了那里。后来,杜审言在蜀州为官,杜甫又在四川度过几年童年时光。

王勃曾有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很可能就是写给杜审言的。

等他再长大一点时,父亲杜闲就得官郾城尉,所以杜甫又随父亲去了郾城,并在那里观看了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花萼相辉楼盛宴时,杜甫曾随父亲入京,有幸亲身参与那场庞大的盛会。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杜甫有了自己的交际圈,曾在岐王李范府上听过李龟年的歌声,也曾和玄宗宠臣崔涤交游,这些经历对杜甫人生观的建立起了很大作用。

作为一个“官二代”,杜甫很有理想抱负,正如他在《望岳》中所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过,杜甫在洛阳参加的首次科举考试,却以失败而告终,当时他24岁,正是因为名落孙山,杜甫才写了这首《望岳》以明志。

虽然还没有步入仕途,但此时的杜甫已经小有诗名,这为他和李白结缘埋下了伏笔。

02.

公元741年,杜闲去世,给了杜甫很大的打击,他也从此失去了经济依靠。

丧父之痛,似乎让杜甫一夜之间就长大了,所以他停止了游历天下,回到洛阳后,在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下建了陆浑山庄,并迎娶了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为妻。

司农少卿相当于现在的农业和财政部副部长,所以婚后杜甫又有了靠山。杜甫的夫人杨氏并没有留下名字,仅知她比杜甫小10余岁,杜甫曾多次在诗中提及爱妻。

公元743年,李白入翰林,遗憾的是仅仅一年就被玄宗赐金放还。

离开长安后,李白来到了洛阳,与杜甫偶遇。“诗仙”和“诗圣”有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次会面。

李白因为仕途受挫,决定寻仙问道,就邀请杜甫和他一起,随后二人相约梁、宋,又在梁园碰见了高适,三个人把酒言欢,阔论天下,留“梁园题壁”之美谈。

当时他们三个人决定去王屋山拜访“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帧,可是还没到地,就得知司马承帧仙逝的消息。

无奈之下,三个人分道扬镳,高适继续回家种田,杜甫回了洛阳,李白则登紫极宫,请高天师授道箓,正式入了道家法门。

一年后,杜甫与李白又在东鲁相遇,偕同去兖州寻访隐士,不过此时杜甫收到了李邕的邀请,请他参加酒宴。不得已,两人告别,这也是他们人生中最后一次见面。

杜甫临别赠诗: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李白则回酬道: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从这以后,李白和杜甫的命运就走向了不同的分岔口,殊途同归的是,都是凄凄惨惨戚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公元746年,杜甫35岁。

与妻儿依依惜别后,杜甫踏上了入京赶考之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一走就是整整十年。

当时的唐玄宗李隆基已经懒政,奸臣李林甫大权在握,阻塞言路,所以就自导自演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

意思就是,天下的贤能人士都在皇帝身边了,没必要再科举选才。

因此,这次参加科举的士子全部落选,而杜甫就是其中一个。

不过杜甫并没有死心,他开始走“干谒”的路线,就是写诗给当权的高官,寻求他们的举荐。在唐代想要当官有两种途径,首先就是参加科举考试,这比较难,因此背后少不了裙带关系。

其次就是由权贵举荐,比如王维就是经岐王李范和玉真公主联袂举荐的,因此高中状元。

但杜甫并不太认可这种途径,他还是希望能靠真才实学得到赏识,因此他就写了一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其中有几句为: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诗题中的“韦左丞”即韦济,时任尚书左丞,这首诗既是杜甫向好友诉苦抱屈,也是辞别之作,当时他心灰意冷,决定离开长安。

甚至可以说,这首长诗是杜甫困居长安10年的真实写照,更是他步入中年后的境况。

郁郁不志和贫困潦倒,都让杜甫对理想产生了怀疑,但杜甫终究还是没有离开长安,因为751年唐玄宗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他决定献《三大礼赋》给李隆基。

李隆基读到这篇文章后,给了很高的赞誉,因此还让吏部为他一个人单独准备了一场考试。

但是,杜甫依旧没有得到重用,因为当时的主试官正是李林甫,所以杜甫待制集贤院,这一拖就是整整四年。

公元755年,44岁的杜甫终于得官河西尉,杜甫嫌弃官小,拒不赴任,并写下了: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不得已,吏部又为杜甫改官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由于离家甚久,所以获封后的杜甫决定回家省亲。

可是杜甫脚步刚踏进家门,就听见了妻子的哭声,原来是自己的小儿子被活活饿死了。

有时候你会觉得,命运从来就没有公平过,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

就在杜甫有了俸禄可以养家时,“安史之乱”就爆发了。

04.

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反,杜甫闻讯后连夜避难,把妻子和孩子安顿在朋友家后,就往长安赶。

等杜甫到达长安后,唐玄宗李隆基已经出逃避蜀,因此他被安禄山叛军所俘。幸亏当时他官小,叛军就地看管,并没有把他押走。

756年7月,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即位,为唐肃宗。

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夜出逃,孤身一身穿越两军对峙的凤翔火线,以至于见到唐肃宗时: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唐肃宗封杜甫为左拾遗,因此杜甫有别称“杜拾遗”。

然而杜甫这个官并没有当多久,时宰相房琯决策失利,致前军惨败,唐肃宗很生气,将其罢官。杜甫与房琯有旧,就上疏为房琯求情,当时天下已经乱成一锅粥,唐肃宗见到杜甫的奏折后十分愤怒,就将杜甫打入牢狱反省。

实际上,自李亨登基以来,一直采取的就是高压政策,杀了很多人,这也是高适没有营救李白的原因之一。

杜甫入狱后,刚刚升相的张镐为杜甫求情,唐肃宗痛心疾首地说:帝自是不甚省录。

出狱后,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去看管仓库了。

赴任的路上,杜甫见到了很多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百姓,因此写下了堪称史诗级的“三别”和“三吏”,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公元759年,杜甫接到家人后,就到华州上任了,当时华州大旱,百姓民不聊生,最主要的是官场黑暗,适逢战乱,当官的都无所作为。

为此,杜甫一怒之下在一年后罢官闲居,宁可举世皆浊我独清,做一个普通百姓。

不过,没有了俸禄的杜甫日子更加艰难,妻子和孩子几乎没吃过一口饱饭。

05.

公元761年,已经50岁的杜甫几经辗转来到了成都,当时严武任西川节度使,高适任蜀州刺史,在他们俩的帮助下,杜甫盖了“浣花草堂”,终于算安定下来。

后来,杜甫又在严武的举荐下,出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杜甫又称“杜工部”。不过,杜甫此时的实质工作就是严武的参谋,每天替严武批阅文件,他的眼睛就是此时累坏的。

虽然有了居住之所,自己也有了工作,但杜甫依旧贫困,他曾在诗中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

最不幸的是,那一年秋天,一场大风掀翻了杜甫的屋顶,暴雨哗哗地下,杜甫望着破败的草屋,写下了那首绝唱千古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即便过着这样凄惨的日子,杜甫内心始终还是惦念着天下和那些无辜的百姓,这一点十分令人敬佩。

公元765年,高适、严武相继离世,杜甫再次失去了倚靠,不得不携妻儿继续颠沛流离。

当时柏茂林在夔州任都督,杜甫与他为旧相识,所以只好前去投奔。途中,杜甫写下了那首《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到达夔州后,柏茂林对杜甫一家很是照顾,不但让他代为看管公田一百顷,还为他承包了一片果园,雇佣了几个工人。这段时期,是杜甫后半生少有的安稳时期,所以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

不过,此时的杜甫已经年迈,心中“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早已泯灭,因为战乱,更是与兄弟姐妹们离散,心中悲苦依旧很多。

某一日,他登上白帝城,望着白茫茫的江水,回望自己走过的大半生,写下了那首《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此时的杜甫已经56岁,距离人生过世还有三年多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6.

公元768年,杜甫因思乡心切,乘舟出峡,过江陵,到岳阳,写下了这首《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真实写照,这一年他已经57岁,人生即将走到终点。遗憾的是,杜甫并没有回到家乡,因为生活困苦,他走到一半就被迫折回了潭州。

当时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避难衡阳,原本打算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可是行船走到耒阳,遇见江水暴涨,被困江中5日,幸亏聂县令派人送来酒肉,杜甫才没被饿死。

得救后,杜甫又回到了潭州,在去往岳阳的小船上,不幸与世长辞,终年59岁。

纵观杜甫这一生,半世富贵半世穷苦,最主要的是顺序不对,所以晚景异常凄凉。并且,他的诗是在他死后几十年才得到认可的,“诗圣”之名来得比较晚。

尽管如此,杜甫依旧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他是古代诗坛极少数能激励后世每一代人的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杜甫仁怀天下,心有众生,正如苏东坡对他的评价: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杜诗是一种象征,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更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