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苑桢

来源| 创头条

要说眼下最火的生意,短剧一定榜上有名。

最近一档演技综艺里,作为导师的宁静,都说自己追短剧很上头,付费追了100集。

不止观众看得上头,想从短剧中“掘金”“刨食”的人也很上头。

原因也很简单,就俩字:暴利。

先来看一些让人血脉喷张的数字:

有报道说,有一对北京夫妇,做短剧每月进账4亿多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爆款短剧编剧月薪超10万;

还有超过1000个短剧剧组扎堆横店。 一幢楼靠着短剧租金,半年收入280万元……

作为眼下最新最强劲的一股掘金潮,短剧也吸引着无数人争先恐后地涌入

坐拥1.2亿粉丝的超级网红“疯狂小杨哥”,也进军短剧了

近日,三只羊网络的最新一部短剧《替嫁新娘是大佬》正式开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这些“半路出家”的,影视业的正规军也下场了。

华策影视、柠萌影业、正午阳光等传统影视公司已陆续入局。

连大牌导演如周星驰、王晶,也撸起袖子加入其中。

周星驰组建了喜剧厂牌“九五二七剧场”,首部喜剧作品《金猪玉叶》将在5月份上线。

据 说,这部剧 由周星驰出品,易小星监制, 还有一线女明星参演。

事实上,不少明星都开始加入了短剧的赛道,比较有名气的有杨蓉、徐梦洁等。

短剧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不仅吸引了资本、明星入局,也吸引了许多年轻人。

横店,这个知名的影视拍摄基地,已经挤满了霸总、赘婿和战神,及服化道从业人员。

有人吐槽:“横店变竖店了!”

更多人为“一周拍完,8天收入过亿,10天财富自由”的“铜臭味”窒息。

然而,短剧的“造富”神话并不会让每一个从业者雨露均沾。

正如一位短剧制造者犀利点评的那样:

哪有什么一夜暴富,不过是流量的打工仔。

短剧“热辣滚烫”,谁在一夜“暴富”?

《无双》上线8天,充值破1亿元;《拜托了,别宠我》分账票房破3000万;《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首播当天充值达到2000万……

近几个月以来,诸如此类的热搜层出不穷。

短剧很火,但被热议的往往不是因为剧作内容,而是它惊人的充值流水。

曾经的自媒体顶流咪蒙,变身短剧幕后老板,靠着两部短剧,月入过亿。

每集一两分钟,制作成本只有几十万,轻轻松松就能获得上亿流水。

这样的账面投资回报可谓相当感人。

有报道称,今年的春节档,短剧硬生生卷走8亿元的电影票房。

不止如此,短剧的“盘子”也正在变大。

据预估,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500亿元,2027年有望达到1000亿元。

如此火热的赛道,自然吸引了大批热钱涌入。

很多人投资短剧,无非就是因为暴利。

然而,短剧究竟是不是一门好生意呢?

仔细看一下,短剧行业那些惊人的数字,只是“充值金额”。

真实利润是多少,并没有明说。

那个“一对夫妇做短剧每月进账4亿多”的热搜也没有那么简单。

写对夫妇并非普通人,而是深耕网文市场多年的老板陈瑞卿,他背后的点众科技现在已是短剧业内头部。

“每月进账4亿多”,指的是公司总收入,是 小说、广告等其他多项收入的总流水,而非短剧单项业务营收。

再来去看下短剧制作从业者的讲述,就会发现这里普遍过劳、无序盘剥。

编剧月入10万背后,是极高的工作强度、无休止的内卷……他们随着资本而来,也随时准备跟着资本离场。

拍摄周期短到一周左右,意味着演员连轴转、高强度工作是常有的事。

前段时间,演员邓友在社交平台上透露过一个惊人的消息:

他认识的人中,过去一年就有5人因短剧剧组高强度工作猝死。

有短剧演员爆料,自己曾经遇到过把10天的戏份压缩到5天内拍摄的剧组。

也有 曾经连续工作28小时的短剧服装师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短剧 制作成本通常只有30万-70万,说明预算是紧张的。

可以想象,幕后工作人员身兼服化道数职,被层层压榨克扣的现象必不少见。

除极少爆款短剧的演员能拿到较丰厚的酬劳外,大部分演职人员的工资都比较低。

尤其是服装师、化妆师等底层工作人员,不仅工资低,连受到的待遇也差。

很多剧组都不会跟他们签订合同,在工作中还可能被剧组其他人员谩骂、指责。

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拿最低的工资,挨最狠的骂。”

短剧行业远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性感,暴富神话只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大多数从业者挣的都是辛苦钱。

钱被谁赚走了?

每个行业都逃不开二八定律,短剧同样如此,赚钱的永远是金字塔尖的少数人。

短剧爆款率一般在10%左右,而炮制爆款的关键在于投流

投流是指将短剧切片后,投放到短视频平台信息流中,让观众看到吸引并付费。

然而,如何获得高曝光呢?那就得靠下血本砸钱打广告。

其实,短剧生态是一场残酷的流量游戏。

一部剧会找十几家投流公司,它们之间也是相互竞争的,毕竟流量池就这么大。

咪蒙团队出品的《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上线一周的广告数多达1.7万余条,包括腾讯、抖音、微博、快手等多个头部平台。

这还不是最残酷的。

这些流量平台通常采用竞价广告模式,通过竞价排名决定曝光度,吸引分销商下血本砸钱。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这部短剧制作成本百来万,上线当日充值超2000万,投流成本也接近6000万了。

这个数字,可能已经超过了70%院线电影的营销费。

有业内人士称,短剧收入分成中,媒体平台占大头,剩下的版权方、制作方、出品方和发行方一起瓜分占比约15%的毛利。

如果一个短剧项目的收入是100块,那么其中85元都要归属给视频平台方,然后其余各方再来瓜分剩下的15块钱。

一个爆款短剧的收入,其中80%甚至90%都是投流成本。

说白了,一部爆款短剧,最大头的钱,都到了腾讯、字节、快手和百度等平台兜里。


流量平台才是真正的赢家。

有位业内人士说,“短剧市场500亿的盘子,有400亿是属于投流的”。

大部分短剧从业者都在为资本和平台打工。

不过,比较诡异的一点是, 就算我们不知道短剧背后的赚钱真相,

但从简单的心理常识来说,现在刮的这股到处鼓吹短剧“暴富 ” 神话的风就很怪。

如果是一个非常赚钱的生意,已经入局的人,应该闷声发大财才对,为啥要大声告诉全世界,让自己多几十个竞争对手呢?

这不不符合人性啊。

图片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