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育英蓓蕾遍天下》——育英学校在晋州李家庄

作者:张梅英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绵绵水波下蕴含炽热的爱国情感

——读张梅英著《育英蓓蕾遍天下》有感

文/刘成彬

女作家张梅英以擅长报告文学著称。当她历时两年的又一部报告文学力作《育英蓓蕾遍天下》一书付梓,我得到赠书迫不及待去读,不禁热血沸腾。不仅是因为我读到了石家庄作协主席程雪莉老师生前亲自作序,感觉意义非同寻常;还因为这部书以晋州李家庄育英学校的成立为切入点,进行了七十多年前那段少为人知的晋察冀野战军英烈事迹的回溯,并将“育英”精神进行了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文字传承。

红色文化报告文学不比其他文学创作,要严格遵循革命历史和事件真实性,在进行细节最大程度还原中,要保证时间、地点、人物不能有半点差池,也不适宜渲染较多个人主观情感。如何做到要将那段被七十多年的时光风沙掩埋下的岁月记忆,深挖再度呈现给读者,既有故事性,又能打动人心,采取何种着笔方式实属不易。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有一句话,“最直接的方法和风格是含义最多的方法。”因此,作者采用了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熊熊起伏情感潜流的写作手法,直接娓娓叙述。

书中,作者从杨得志司令员带领十九兵团入朝浴血奋战开始,引出晋州李家庄育英学校的建立和一年多后迁移至太原的变迁历史。沿着这条主线,作者采用了深度访谈和有限资料查证引用的方式……一步步尽最大限度去还原那段太过久远的革命历史。本书,不同时间感人故事和出场人物诸多,可作者却抽丝剥茧将精华和细节有条不紊呈现,并且进行延伸和扩展。作者不仅写人杰地灵红色沃土李家庄风土人情,将晋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悠久历史文化沉淀细致精心梳理;她还写育英学校不同时期的校长,向读者讲述晋察冀红色纪念馆和育英学校的变迁到太原的全过程;她还写那些被援朝战士们寄存育英学校的叫“灯泡”“灯罩”“糊糊”的“留守儿童”,让他们重生再现;她又引领读者至晋察冀野战军光辉革命史,让十九兵团抗美援朝中一个个英勇抗战革命烈士事迹,从数十年沉睡中苏醒和定格……她打捞起诸多被淹没岁月历史深部的那些鲜为人知的颗颗珍珠,让其重新散发出光华,然后全书七个章节254页面世读者。

作者的创作,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只有朴素与干净的娓娓道来;没有情感渲染的优美语句,只有尊重事实淡淡叙述……却更显亲切和朴素淳厚,足以能感人心魄。

“于斯世上,最容易被遗忘的便是过去的时光,如果不去刻意的保留,多少年以后,很多的经历变成了过眼烟云。”这是作者在本书的话。我想作者正是心中怀有传承红色文化和“育英”精神的大爱之心,才能肩负责任重担和神圣使命,数十次不辞辛劳去李家庄、太原育英学校、北京等地进行实地采访和挖掘。她一次又一次的遍寻当时的“育英孩子”和他们的后人、友人进行大范围采访追溯,去红色纪念馆亲自查证体验筛选资料……

雪莉主席历时五年,走访两万公里创作的报告文学《寻找平山团》一书,开创了文学界奇迹和傲娇辉煌。而作家梅英老师也是如此,用两年时光,一样用脚步丈量出来那段几近被时光风沙吹散掩埋的红色记忆,形成254页文字成为宝贵恒定。我想,这一样能称得上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壮举。

作家梅英老师给我赠书的扉页有这样的赠语:枕石溯流,心安如水。我想这是她创作的一贯本真性格。只有心安如水才能在各类创作中执着有毅力。而读此书时,我却分明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在平静湖面绵绵水波之下,蕴含着汹涌浓烈炽热的爱国情感。我,早已是波涛澎湃热泪盈眶。

左二为本文作者刘成彬女士

作家简介:

刘成彬(女士),常用发文名:淡然涵凝、刘成彬、另有笔名晗思凝等。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化产业创意家协会专委会副主任、河北省人大文化交流促进协会会员,东方旅游文化网网站论坛版主和编辑。已在近三百家(含转载)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及入书文字超百万字(含多发)。

数十篇文章被十余本书收录。值得一提的是:原发《北京青年报》署名淡然涵凝《快乐无定式》被收入《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原发《北京青年报》署名晗思凝《孩子娘,耳朵长》被收入《全国优秀作文美文精萃》、《语文大观园》及被若干报刊杂志转载。

曾荣获各种征文奖项若干。值得一提的是:
在河北省作协三届“善行河北、美传网络”大型纪实文学创作活动中,均予以获奖
第一届、《传孝德行良知,万丈红尘中的最美践行》荣获三等奖;(采访河北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孝悌企业董事长高军章):
第二届、《撑起一片蔚蓝普洒七彩阳光》荣获一等奖(采访心灵花园团队创办人钱永霞)
第三届、《大孝擎烛点亮爱的矩阵》荣获一等奖 (采访“最美中国人”中国道德模范、众善联盟发起人之一、企业总经理大孝子张强)。